孙语圣
(安徽大学 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法综论
孙语圣
(安徽大学 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教学主体来说,有教师主体法和学生主体法;从课堂内外来说,有课堂教学法和社会实践法;从社会实践的地域来说,又分为课堂实践法和社会实践法。而每种方法,又可分为若干子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史纲”)课既是一门历史课,也是一门思政课,是一门以历史面目呈现出来的政治课。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大家都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千篇一律的经验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教学方法勿庸置疑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本文就“纲要”课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其教学方法作一个系统性的探索和总结。
高等院校的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可以说,离开课堂教学,任何一门课都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教学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室、教学资料、教学设备等,缺一不可。其中,教师和学生则是最核心的要素,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也都围绕着教师和学生去进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主体有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
(一)教师主体法
教师是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和源泉之一。课堂讲授法的第一法便是教师主体法。教师主体法主要体现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角色和任务。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大纲的设计者、教学教案的编写者、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教学课件的制作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意见的收集者、教学疑问的解答者、思想教育的型塑者,扮演着多种的教学角色,完成多项的教学任务,工作辛苦而繁重。具体言之,“纲要”课的教学,任课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向学生解释“纲要”课的性质。《史纲》虽然是一门历史课,但它是以“两课”的面目出现,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统编教材、组织史料、表述观点的。显然,它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专业课,而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它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定位,决定了思想性是其首要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达到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又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双重目的。
2.向学生传授“纲要”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史纲》课的学习,懂得“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和必然性,是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两个了解”是了解国史、国情,是对《史纲》课程主题的全面铺展。在教学中,要着重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理解“三个选择”。通过讲解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过程和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面向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注重基础教学和提高教学相结合。这两个阶段或两个层次的教学是互相补充、紧密联系的。综述部分是从总体上把握该阶段历史发展的宏观架构和规律,理论性较强,适合用提高教学的方法;专题部分则深入、细致地阐述具体的历史问题,史料性较强,适合用基础教学的方法。从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入手,再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理论,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基本历史知识得到扩充、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注重社会实践、资料研读、交流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注重八个环节的结合。无论是中小学或者是大学,其教育教学都脱不了八个环节,即看、读、听、思、说、讲、写、创。尤其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八个环节当中,看、读、听三个环节是基础,否则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思的环节很重要,是基础环节的提升,没有思的环节就没有提升和跃进。说、讲、写等环节,都是在思的指导下的行动或实践,说、讲、写的好坏与思有关,也与看、读、听有关。创,即创新、创造,这是由前三者互动推进而来的,是创新的思想与行动,是所有教与学的环节的落脚点。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就是要围绕学生这八个方面的技能去展开的。
此外,教师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作业的布置、批改、订正、讲解,试卷的制作、批改,学生成绩的考核、认定等多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学生主体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提法还是比较新颖的。针对目前大学生对“两课”冷漠、厌倦的情绪和现状,探讨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难”、“学生上课烦”的窘境与出路,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实实在在地提高大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预想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两课”教学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和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精心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破除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史纲”课比较适合运用学生主体法进行教学。
1.学生上课法。一般来说,上课站讲台是教师的事,但若尝试将部分讲解、授课时间留给学生,由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将又是一番情景。这种尝试的好处是:首先,为上好一节课,学生在课前须作认真的准备,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构思,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准备素材,编排教案,设计课件,将相关内容烂熟于心。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次,锻炼学生面对公众的胆量和表述的能力。学生走向校园,获得各方面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多,但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与自己在各方面大体相埒的同学,以一个教师的面目出现,进行授业、解惑,这样的机会真是不多。这对于锤炼学生面对公众、清晰地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大有好处。再次,通过相关环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相关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第四,可以及时地捕获有价值的信息。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联络不是很频繁,基本是课一结束,人就不见影子了,思政课师生间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对学生有多大程度的了解,实不敢言。在学生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上课、生生互动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既包括一些闪光点,也包括一些阴暗面。这为教师后来有针对地搞好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主体可以是师生之间,但主要是生生之间就某一议题展开讨论、辩论。没有讨论的课堂或多或少都有些缺乏生气,而且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学生主体也得不到充分体现。课堂讨论法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就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发问,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出学生的所有观点,并进行评述;二是由教师布置某一论题,学生在课下做准备,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由学生上讲台进行表述,并现场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由教师作总结;三是事先布置一个讨论题,之后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取得一致的共识,然后每一小组再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陈述自己小组的意见,最后,仍由教师作归纳总结。
高校教学一般都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都在课堂之外,到社会上去作调查,或参观、访问,然后再写心得体会。而课堂实践则是一种新的提法,尤其是思政课,面对全校学生,教师数量少,学生数量大,课外的社会实践有时很难进行,这样课堂实践法就提出来了。而课堂实践法目前主要有课堂阅读实践法和历史再现实践法两种。
(一)课堂阅读实践法
课堂阅读实践法的一般做法是,在课堂上,教师将一篇历史文稿或一段历史文字资料,采取PPT或打印稿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口头或书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写读后感等。
课堂阅读法的教学目的,一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知道和了解课本之外更多的历史信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二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巩固课本所学知识;三是丰富教学的内容,深化教学的力度,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例。关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课本作了两点解释:经济技术的落后;社会制度的腐败。对于第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点就不好领会了。为此,笔者将“林则徐革职后的命运”这段史料详细地向学生展示:赴伊犁充军;途经开封,黄河决口,大学士王鼎极力保他留在开封治河;黄河决口合拢后,朝廷仍命其往新疆;王鼎屡向朝廷为林则徐争公道,但不成,怀着一腔悲愤自缢身死;林则徐带领民众开发新疆;朝廷任命他为陕甘总督,镇压甘肃西宁一带的藏族暴动;被任命为云贵总督,镇压回汉人民的反清斗争;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起义;在广州被十三行毒死。通过对这段史料的解读,学生一方面对林则徐有了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林则徐后来的坎坷命运,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将林则徐这个“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糟蹋得窝窝囊囊地度过了后半生。这样,学生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鸦片战争中国必败的根源。
(二)历史再现实践法
历史再现实践法,就是将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拿到现实中来,通过课堂的情景设置、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再现当时的景况,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分组查找资料、集体探讨,对“日本法西斯”、“日军侵华”、“浴血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词语进行理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假如你身处抗日战争中,面对中华民族的空前劫难,你该做些什么?”课堂上,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展示和播放长城、正面战场形势图、敌后战场形势图等历史图片和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视频,师生在情感上自然产生共鸣,大家仿佛回到抗战之中去,认识到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脱亚入欧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同时期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但30年后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落后于日本;20世纪2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抬头,制定对外侵略计划,将中国作为其头号侵略对象;日本侵华,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逐步建立起来;正面战场组织多次大会战,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有力地抗击日军;日军法西斯的野蛮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后是抗日的中流砥柱;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有力支持,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这样,通过教学过程中历史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之中去,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信息得到了交流,历史的情境得到了重现,课堂的氛围也活跃多了。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和巩固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代教育一向都重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前期的铺垫。
(一)参观实践法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上,留下许多历史遗存、遗迹,其中绝大多数是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抗击外侵、锐意进取、探索国家出路、建设新国家的历程。这些丰厚的历史遗产,值得后人发掘、保护,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促进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历史动力。
这些历史遗存、遗迹,在全国各个地方和各个区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由于它们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天然渊源,自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参观实践教学的理想去处。“史纲”课的参观实践教学,要本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收到少花钱、少花时间、容易组织的益处;二要精心准备,事前应做计划,设计好参观的程序和细节;三要带着任务去参观,参观不是消遣、娱乐,它本身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参观过后,要写心得体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分之中。
(二)调查实践法
社会实践有多种方式,调查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实践,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调查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历史渊源、相关联系和基本特征等,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外实践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努力:一是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参与中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释疑解惑;二是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与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力争建立若干教学实习基地。
结合《史纲》课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学生社会调查实践。一般来说,我们将《史纲》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容定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因为这一章与现实关系最为密切,学生的感触较具体、直接。实践调查的形式分为两种:实践基地调查;假期回乡社会实践调查。
考核学生调查实践成绩,应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的社会考察、实践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的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等为依据。每个学生每学期应向任课教师提供一份约三千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三)课外阅读实践法
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史纲》纵跨约170年的历史,而教材的行文又比较简约,若要进一步了解历史,须阅读大量的史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这就给课外阅读实践法的实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纲要》教材的上、中、下三编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进一步铺展的余地和必要。上编,我们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作为课外阅读的重点;中编,我们向学生推荐关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重要领导人传记的书籍;下编,对中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的书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每阅读一部相关著作,学生要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实际;二是联系国际国内现实。采用小组集体评价、小组之间互评、全班范围内投票推举等方式,评出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交流。课外阅读实践法的实行,大家感觉不错,值得推广。
总之,《史纲》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应用。
G642
A
1003-2134(2010)03-0178-04
2010-04-27
孙语圣(1967-),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