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第4 中学 徐宏寿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释
✿江苏省姜堰市第4 中学 徐宏寿
中考文言复习时,有学生在课上指出“《岳阳楼记》中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一’字,参考书在‘探究·练习’的答案上写为‘一个’,而老师刚才讲的是‘全,都’”。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全,都’,副词。”
课后翻阅教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2009年6月第6版),376页的“‘探究·练习’参考答案”的确将“一”字解释成了“一个”,而372页则将“在洞庭一湖”翻译为“全在洞庭湖上”。到底哪一种理解准确呢?
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一”的第一个义项即为“数词”。古汉语中,“一”作数词时,多数直接用在名词之前而省略量词,如:“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也有放在名词后的,如:“尝贻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如果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的“一”字当作数词来翻译,全句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在于洞庭(这)一个湖泊。”
读一读译文,感觉如何?我以为此处的“一”字作数(量)词来释成了赘疣,完全可以删去不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字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范仲淹作为一代名家,遣词造句之功非常人能比,《古文观止》《唐宋文举要》选辑《岳阳楼记》不仅仅是看重他所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还应该是《岳阳楼记》那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用散文论、叙,以骈句描绘,骈散兼行,被誉为“传奇体”。因此,在我看来,他是不可能在此处用上一个几乎无情感、无意义的数(量)词来表达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的。
这个“一”字,不作数(量)词来释,是否就如教参所译或如我课上所言呢?
反复斟酌后,我这样解读此处的“一”字:
一是音节上的需要。范仲淹将“洞庭湖”这个专有名词中间嵌入“一”字,“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读来语气昂扬、饱满而有韵律,与下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珠走玉盘之势浑然一体。
二是表意上的需要。范仲淹写景时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在洞庭一湖”有总起之效,且“一”字起强调作用。作者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是想表达这样的意味:巴陵郡的优美景色,“集中体现”在洞庭湖上……
综合这样的认识,“在洞庭一湖”的“一”释义为副词“全,都”也不确切,因为“全,都”一般是作为范围副词来使用的,而汉语中的副词并不直接修饰名词。确切的说法是把“一”当作形容词“全”“整个”来理解。
故而,教参372页的翻译是准确的。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