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产过程的构成要素

2010-08-15 00:50白振祥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客体主体精神

白振祥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16)

论精神生产过程的构成要素

白振祥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16)

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有着不同于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和规律。精神生产过程由精神生产主体、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生产客体三大要素构成,每一要素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并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揭示精神生产过程的构成要素有助于优化精神生产过程,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

精神生产主体;精神生产手段;精神生产客体

精神生产过程是生产“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有精神生产主体因素、精神生产手段因素以及精神生产客体因素等,其中每一要素又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它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揭示精神生产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对于优化精神生产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对于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精神生产主体

精神生产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理解精神生产主体是从社会分工的意义上来说的。社会分工使精神生产作为一类社会生产部门,在这些部门中的劳动者都是精神生产者。其中,既有精神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也有为精神价值的创造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以及精神价值的传播者等。狭义上理解精神生产主体是从精神价值的创造上来说的,在这一意义上,精神生产主体仅指精神价值的创造者。本文是从狭义面上使用精神生产主体这一概念的。

人类早期的精神生活是通过巫术与宗教的形式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祭祀这一类人物,他们是早期的精神生产者,他们承担着精神生产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职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种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的形式,正是奴隶制。”[1]这次分工的结果是出现了专职的精神生产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产。人类的精神生产得到了第一次大飞跃,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出现了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期文明”。这一时期在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一大批圣贤人物。“轴心期文明”之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四个时期(史前时代、古代文明、轴心期文明、科技时代)中占有关键的位置,是因为“轴心期文明”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次大觉醒,由此确立了精神价值在人类文明中的内在尺度。

在剥削阶级社会中,精神生产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构成统治阶级组成部分的精神生产者,他们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如中国古代的巫师和史官,古埃及的祭祀和书吏等。还有一些统治者本身也是精神生产者,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南唐后主李煜、清朝的康熙、罗马的凯撒大帝、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等等。第二种是为统治阶级所豢养的精神生产者。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以及欧洲封建国家宫廷里所豢养的诗人、音乐家、歌唱家等等。第三种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者,他们靠出卖自己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服务为生。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民间艺人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如马克思所说的“密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它的天性的能动表现”,他们都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生产者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多。

精神生产主体在精神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他是精神生产过程的组织者。他在一定的精神生产目的的支配下,运用精神生产手段作用于精神生产对象,形成现实的精神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生产对象都是“物”的要素,是既定的,从这些物的要素中最后生产出什么样的精神产品,则取决于精神生产者。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全面论述了精神生产主体与精神生产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精神生产主体在精神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正是由于主体性因素的界入才使现实的精神生产得以进行并使精神生产结果表现出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客体性因素——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以及人们已经获得的关于对象的客观真理性认识影响着精神生产主体。首先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客观对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制约着精神生产主体。其次,对真理的探讨应当是“合乎真理”的探讨,“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把“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生发成“扩展了的真理”,只有经过这样探讨真理的“途径”,才能保证“探讨的结果”是“合乎真理的”。也就是说,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精神生产主体必须遵循一些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精神生产主体与精神生产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精神生产过程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从而为我们研究精神生产过程、把握精神生产的规律提供了可能。

二、精神生产手段

精神生产手段是连接精神生产主体与精神生产客体的中介,是精神生产主体进行精神生产的各类工具系统,包括物质性精神生产手段与精神性精神生产手段两类。

物质性精神生产手段包括语言、进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设施和进行精神生产的各种物质技术工具。

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我们将口头语言归为语言,将书面语言归为文字。语言是进行精神生产的基础性工具,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精神生产。如前所述,精神生产是人借助于一定符号而进行的“意义”的生产,“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语言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最初和最基本的层次是情感语言,人的语言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属于这一层次。除此以外,人的语言中还有“有着一定的句法结构和逻辑结构”的语言。在动物世界中也有着十分丰富的类似或相似的情感语言,但是动物语言中“根本不具有一个客观的指称或意义”。所以,“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人类正是借助于人所特有的语言进行精神生产的。

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设施指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影剧院、学校等。精神生产的各种物质技术工具指印刷技术及设备、影像技术及设备、实验技术及设备以及电脑网络等等。这些物质设施和技术工具,从外表来看与物质生产的设施和工具没有区别,但它们是为精神生产服务的。它们的质量和水平对精神生产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以计算机为例,“电子计算机延长了人的思维器官,成了‘会思维的机器’,它使用符号导致产生言语思维,通过人机对话,计算机的逻辑能力与人的知觉和视觉思维结合为一个整体,而出现新的思维类型,成为思维个体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们还难以预测计算机对人类精神生产的这种巨大推动作用。

精神性精神生产手段,一是以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二是各种精神生产的方法。前者既可以作为精神生产手段也可以作为精神生产对象,我们把它放到精神生产对象中去分析,这里仅分析精神生产的方法。“方法”对于精神生产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精神生产有不同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验方法(观察、测量、实验方法等)、理性方法(逻辑、数学、统计方法等)、臻美方法 (直觉、对称、类比方法等)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介入性研究、实地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等。[3]

人文科学比较复杂,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众说不一。有人认为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所以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解”。有人则反对,认为研究人文科学“真正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当然包括理解和解释,但不能归结为理解和解释”。这就是说,人文科学离不开人的主观性,但人文科学并不是人的纯主观的“思想”,人文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它具有“客观性”,我们在研究人文科学时必须注意这个特点。

精神生产的方法产生于精神生产实践。对于精神生产实践而言,任何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各种方法之间不是彼此隔绝而是互相启发。方法是开放的,是不断创新的,精神生产者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法而不被方法所限制,并且还要不断地创新方法。

三、精神生产客体

精神生产客体是精神生产主体所加工的对象。依据客体存在的不同状态,精神生产客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生产的精神产品。对于精神生产主体和精神生产过程来讲,精神生产客体以观念形态存在着(虽然有些客体有其物质外观),精神生产者所加工的也是这些客体的观念层面而非物质层面,这是精神生产客体与物质生产客体的根本区别。

最先进入人类精神生产视野的是自然界,自然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产实践,从观念上把握自然的事物、现象和规律,形成各种自然科学知识。除自然界以外,人和社会也是精神生产的对象,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等),以及社会存在的本质、社会的运行规律等等,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产实践形成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人类也在研究人自身,研究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形成各种人文科学知识。此外,人类已经生产出来的各种精神产品也可以作为精神生产的对象,如把《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红学”。

精神生产客体从其广度来讲外延是不断扩大的,由客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由自在的外在世界到人自觉创造的精神产品世界;从其深度来讲程度是不断加深的,人们对每一类精神生产客体的研究都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人们对客观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不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这些都表明人类精神生产能力的无限性。

综上所述,精神生产过程是精神生产主体运用精神生产手段对精神生产客体进行加工和整理,创造出精神价值并物化为一定形式的精神产品或表现为一定形式的精神服务的过程。对精神生产过程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着眼于每一个生产要素,在精神生产实践中,通过优化每一生产要素达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从而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精神产品。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525.

[2]张立文.新人员导论 [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36.

[3]朱红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M].科学出版社, 2002.

B0

A

1009-6981(2010)02-0068-03

2010-02-03

白振祥(1963—),高级政工师,心理学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吴 冉]

猜你喜欢
客体主体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