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武
〔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会计信息在加强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为次要质量特征。
所谓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性有两个基本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做出的决策。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做出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会计信息要实现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及时性是相当重要的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能在其使用者作出决策之前提供。
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应遵循会计要素定义的要求,使在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均符合其质量特征,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财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靠性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也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公允价值的应用会越来越广,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力求可靠,充分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相。
可比性是要求同一企业对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按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鉴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理解力的差异,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使用可靠与相关的会计信息;此外,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特点,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还具有利益协调和参与分配的作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更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对信息质量的重要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迫切要求及时得到实时信息,会计报告每年报送一次并且在年度终了若干时间后才报出的传递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是经常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披露会计信息,因为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过时的信息是无效的。
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社会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社会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但是,目前严峻的事实却是,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重组、收购、兼并等经济活动层出不穷,公司向集团化、巨型化方向发展也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情况。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等都可能因为新的经济情况出现而不再适用,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会受到冲击。由于会计改革总是按照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所以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很难得到根本解决,这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是狭义会计信息的唯一供给者,信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一是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这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二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其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会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对收益和盈余进行调节。我国正处于会计信息需求大于会计信息供给的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还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的重大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一旦公布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正是由于上述会计制度自身的因素,会计信息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主要体现在: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性的检查,对合并统计数字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以企业年度定期报告为例,多数报告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列报存有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对利润总额主要由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的不详细披露、对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的重大变化未做必要说明等多种问题。有的报告虽已严格按照规定内容做出披露,但若未能依据环境之变更或公司面临之特殊情况自愿增加对外披露内容,则其披露充分性也存在不足。如最近几年我国物价变动较为剧烈,但在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很难见到公司愿意说明,,以防止硬件、软件故障和黑客入侵以及计算机病毒给网络会计带来的危害或充分注意到此变化对其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所可能造成的影响。现有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缺少反映,而恰恰是这些无形资产才是促进企业利润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正是这些因素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如果按历史成本计量,许多知识资源的价值则无法得以实现。知识资源反映的是企业未来价值,而历史成本反映的则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
我国应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1)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以保证会计核算质量。同时,建立内审机构,对会计最终产品进行符合性测试检验和监督。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要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违规执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对会计审查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使社会会计监督机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
(3)强化政府监督。财务部门要认真履行新《会计法》赋予的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根据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税务检查;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会计法》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确立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从而抓住了矛盾的关键。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应负的法律责任,责任风险的加大将促使其知法守法,主动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法律秩序的范围,有利于控制作假的源头。
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既要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也要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一要加强财会人员职业化管理,完善会计人员从业制度,严格确定从业任职资格的条件,并由专门机构统一负责管理和考核;二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学习,更新、补充新知识;三要建立一套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法制观念,要敢于坚持原则,做到依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