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7吴学飞李玉俊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吴学飞,李玉俊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0000)

创业是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面对国际金融风暴带来的全球性就业危机,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能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各部委都对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清华大学1998年成功举办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不过十余年,而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水平也不尽相同,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就分别是不同类型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各级政府态度坚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后,政府十分重视,2002年教育部启动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进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今后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9月20日转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委《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创业相关工作,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国高校创业教育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2008年3月,宁夏大学生就业创业行动全面启动,2008年11月,江苏省提出通过3年的不断探索和连续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省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展开。各级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强力支持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后盾。

(二)教育理念定位准确。我国高校普遍把创业教育看作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在教育中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坚持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统一;坚持促进就业与培养人才的统一;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统一等。高校创业教育坚持将针对性创业指导和普及性创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挖掘学生创业潜力,在多元认知中促进创业教育价值认同,不仅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且更关注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实用创新与创业人才。各地高校除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支持学生直接创业外,还通过社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途径营造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组织公共活动、建立创业小组等活动锻炼学生能力,使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接受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心理与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

(三)创业培育体系完整。目前可以纳入创业教育教学平台的包括各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类课程和国家举办的各类培训和竞赛指导,形成了一个社会性的培育体系。高校普遍能针对文理学科长期分离,教学科研人为割裂,各系各专业互不相通,课程设置“量薄面窄”的问题,对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了文理渗透、教研相辅、专业互融、厚积薄发的课程格局。笔者所在的河北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普及型和提高型两个层次,涉及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提高型创业培训课等多个环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如SYB培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也是高校创业培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培养了很多素质良好、精力旺盛、受过专门培训的创业教育骨干人才,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发表很多研究文章,都为创业教育进一步开展建立了很好的平台。

(四)创业项目孵化初具规模。国内部分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项目孵化园地,支持项目孵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业园既是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又是创业实践的基地,是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的广阔舞台,有效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孵化比较成功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一)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各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时间、办学基础、资金投入有很大差别,一般来看,教育资源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高校创业教育也比较成熟,创业成果多,转化快,反之亦然。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内陆地区,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二)缺乏高校个性。我国许多高校创业教育同质化明显,缺乏高校个性。表现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创业课程同化,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创业实践薄弱;表现在创业项目上就是一般性、低科技含量、易复制的项目多,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展现学生专业特长的项目少,转化成功率低;表现在创业效果上就是创业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业型人才和服务不够。

(三)资源整合性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方、教育方、服务方、出资方等方面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社会创业教育缺乏专门的协调机构,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这都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内部也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不少高校主管创业教育的部门地位尴尬,缺少制度、资金、场地等保障,各高校普遍各自为战,势单力薄。

(四)成果转化率低。我国大学生创业行为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7年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为毕业生总数的20%至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总数的1%。即使在创业活跃的北京市,2006年通过北京创业指导中心拿到项目并在专家指导下成功创业的有4000多人,但大学应届毕业生仅占到9%。这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覆盖范围而言,成果转化率太低了。

三、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的主导性。就业最终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担责义不容辞,以创业带动就业应当是政府长期坚持的工作理念,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一是继续出台和落实有关政策法规,规范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解决部分省、市缺少创业成果转化环境和体制的问题;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风险资本等共同参与的高校创业教育理事会作为协调机构,及时沟通信息;三是加大相关投入,培训师资,扶植优秀创业项目,形成良好创业氛围。

(二)高校的主动性。高校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意义,主动理顺内部关系,加大投入,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加快创业人才培养,开发更多适合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项目。当前高校和高校一些部门把创业教育当作面子工程,理论上讲的多,实际重视程度和投入少;另一些看重学校科研和一般教学,缺少对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紧迫感;还有一些高校急功近利,不注意提高创业教育的层次,提升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高校和主管部门应该对此提高认识,采用包括行政和经济手段激励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社会资本的驱动性。政府和高校的资金投入毕竟有限,应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但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教育必然要顾及风险收益,因此可以考虑首先以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过程,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模拟创业等活动,遴选和培育适合的创业项目,最后以风险资本的形式参与项目运作,项目正常运转后风险资本适时撤出。政府和高校应当充分尊重社会资本的经济内驱性,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加入,高校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双赢。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