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文,唐常青,贺沸泉,周应来
(安化县农业局,湖南 安化 413500)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畜禽水产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与固体废弃物等经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污染,具有随机性、潜伏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其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安化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成为环境污染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县各地围绕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目标,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与监测、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强化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要求,2008年1月~2009年7月在全县开展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县农业污染源底数,为加强污染源防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重点地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通过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如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配套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畜牧业健康发展。(2)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等工程,对减少化肥农药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2009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3.33万hm2,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面积达2万hm2,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面积1万hm2。(3)分区域、有重点地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畜禽养殖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到2009年底,全县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0.57万户,年产沼气253.7万m3;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3万m2,相当于开发能源15万t标煤。
2007 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了湖南省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的建设工作。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稻鸭共生、频振式物理杀虫、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农村生产性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建立“三池一站”(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生活污水净化池、废弃物发酵处理池和物业管理站),有效控制了农村生活污染;通过实施“两整一连通”(整修入户路和户间路、整修房前屋后禾坪,连通村内管网和户内管道,实行雨水与污水分离),辅之以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院等“五改”措施,全面优化了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示范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十二五”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创造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加上技术支撑不足,保障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1.1 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田氮、磷流失,加速水体富营养化 全县氮、磷肥施用总量折纯达到8 802.22 t,单位面积施用量达到 16.9 kg/667m2,远高于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安全上限11 kg/667m2。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普遍,超量施肥、偏施氮肥,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2.1.2 农药用量剧增,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全县农药使用量折纯为111 478.58 kg,单位面积施用量0.21 kg/667m2。农药过量施用和无效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且使水稻螟虫、稻虱等主要害虫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剧增,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并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1.3 农膜残留大,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 全县常年使用农膜4.77 t,年残留量达1.8 t,残留膜率达37.74%。残留农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的吸收,导致农作物减产。
2007 年,全县出栏猪251 072头、奶牛686头、肉牛为6 149头、蛋鸡1 457 894羽、肉鸡311 914羽、羊22 010只,共产生污染物21.13万t。其中,粪便7.2万t、尿液11.99万t、总氮1 623.81 t、总磷224.83 t、COD 17 501.79 t、铜 4 259.12 g、锌 10 504.33 kg。这些粪便的资源化处理率只有23.3%,仍有76.7%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溪河、鱼塘,给人们生活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2007 年,全县水产养殖业总面积3 250 hm2、总产量为10 639.05 t;饲料使用量为7 141.81 t,渔药使用量为67.30 t,肥料施用量为195.66 t;污水排入外部水体量99 150 892.551 m3,排入农田量为88 140 089.68 m3;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为:总氮202.78 t、总磷 35.95 t、COD 457.16 t、铜 84.69 kg、锌380.82 kg。我县水产养殖方式以池塘和网箱养殖为主,水产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大量投入饵料和化肥,利用各种废弃料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从而使水质严重恶化,这些水又直接排放于农田或溪河,造成柘溪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环保”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农业环保队伍不健全、扶持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深入发展。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污水处理、秸秆气化、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突破。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把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村沼气等工程的实施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各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指导、管理和配套服务,加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3.2.1 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限养区,并调整现有畜禽养殖区域分布,优化养殖布局。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限期关闭、搬迁,限养区内原则上不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非禁限养区内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即,依据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生产布局,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积极研究和探索以园地、草地、林地生态放养为主的优质肉禽养殖业,发展节地型畜牧业。
3.2.2 加快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和畜牧业清洁生产要求,将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应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生产工艺,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因地、因场制宜地采用农牧结合、“能源环保配套”等治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3.2.3 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 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动物防疫、饲养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加强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以促进畜禽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的建设。
3.3.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根据不同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过量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以技术研究开发为基础、以技术推广为主体、以培训农民为纽带、以提高技术实施效率为目标的科学施肥体系,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3.3.2 优化用肥结构,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 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使肥料应用逐步走向复合化、专用化和高效化。通过发展绿肥种植、推广秸秆还田、改进和完善畜禽粪便处理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降低化肥(氮肥)施用量。
3.3.3 加快土肥检测和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农田养分管理能力 根据布局区域化、检测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改善土肥检测条件,提高土肥检测能力,加强土肥化验室建设,为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保障。在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种植结构的区域,设置一批耕地质量、施肥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体系,了解掌握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为合理施肥、科学养地提供依据。
3.4.1 加强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病虫预报可视化覆盖面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区域性病虫测报站为主体的病虫监测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传媒的功能,强化病虫信息传递能力,加快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为正确指导农户开展病虫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农民盲目用药。
3.4.2 大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 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如,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色板、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农药新品种、新制剂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区域生产基地为服务重点,推广新农药、新药械及集成技术。鼓励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等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组建各类服务组织,发挥农业部门技术指导、示范服务优势,以点带面,加速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的完善和推广。
3.4.3 开展重大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小菜蛾、斜纹夜蛾、柑桔红蜘蛛等重大害虫的抗药性的问题,大力加强抗药性动态监测与治理工作。根据不同地区抗药性产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预案,正确选用农药品种,进行合理轮用、混用,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为重点,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户用沼气池建设,推行“猪—沼—作物”、“猪—沼—果”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育地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全面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加快推进以“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清洁庭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稻鸭共生、频振式物理杀虫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农村“三池一站”、“两整一连通”等工程的建设,辅之以“五改”等措施,全面防控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李廷友,林振山,谢 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2-23.
[2]刘远芝,张平权,余学川,等.三峡库区(涪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6,(21):15-16.
[3]邱丽华,曹红梅,张 斌,等.肃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2009,(12):21-23.
[4]咸 阳,冯亚军,谷爱珍,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建设——由农业污染源调查引发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