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探析

2010-08-15 00:43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学校

王 艳

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探析

王 艳*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在就业压力下还有一个“弱势群体”——西部高校贫困生更应值得关注。如何帮扶和指导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也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共同的责任。

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途径

当今,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出现就业难这一现象,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是因为“就业鸿沟”所致。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的主要体现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解决“就业鸿沟”的关键在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工作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西部高校建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生问题严重且普遍,贫困生的来源多为农村和“老少边山穷”地区,学生在个人素质能力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在西部高校就读,获取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资源相对较少,所以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还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对西部贫困大学生来说,要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政策倾斜和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提升贫困生自身就业能力。

一、为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西部贫困大学生政策倾斜和人文关怀。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于农村和下岗工人家庭,代表了国家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在经济上是贫困的,其学费多半都是东拼西凑而来,有一部分学费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西部高校贫困学生现象更为突出,以吉首大学为例,2005年6月,吉首大学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32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94人,占学生总数的25%;女生6898人,占学生总数的47%;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6329人,占43%;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的特困生3107人,占21%;贫困生面广、量大、贫困程度高。针对这一现象政府方面要加大对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奖、补、助、贷、减、免、缓力度,让贫困大学生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减少心理贫困等现象的发生。由于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大学生毕业时为找到适合的工作会不断地参加全国各地的人才招聘会,为找工作所需的费用由学生个人承担。而对西部高校的贫困生来说,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的窘迫,不能多方面的对外去宣传、推介自己,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各部门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和救助等等。

社会上偶见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所谓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不以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工作经验、专业技术等岗位所需的要素为录用劳动者的条件,而是以岗位工作性质没有必然联系的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容貌或其他与劳动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为标准,对劳动者进行的区别对待,限制、剥夺他们劳动的基本权利。因为就业歧视的存在,多数贫困大学生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理顺就业机制,监督招聘行为,真正做到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管理和服务。经济上的贫困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容易自卑、抑郁、焦虑、孤僻,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情况下,感到学业困难和吃力,因学业受损而影响了其长远发展,成为学校中的“多困生”。学校要成立贫困生就业工作指导组,加强贫困学生心理指导,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自身实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规范及完善对贫困生管理,积极构建全校贫困生动态数据库平台。在建数据库的同时,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助学帮困网络,了解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及个性特征。完善奖、助学金的评选与管理,全力搭建勤工助学工作平台,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开展系列有助于贫困生能力提升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立足学校,面向社会。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此外,学校要发挥网络优势,增加就业信息透明度;并可整合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源,建立贫困生就业服务网站,快速传达就业信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

二、课内外相结合,多渠道地为贫困生提供就业能力培养的机会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基础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不仅仅要看各课程的学习成绩,还非常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好书本知识,还要走入社会、加强实践。很多来自于贫困山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与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们在能力上有着差别,所以进入大学后,要多渠道地为贫困大学生们提供就业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开发贫困大学生的潜能。

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单靠学校校内实践活动效果不是最好的,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要从宏观层面上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完善规范大学生实习见习制度;倡导社会各界为贫困生实习、实践提供机会和指导;建立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基金;出台鼓励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等等。

用人单位方面,确定规范的职业能力标准,及时准确地向学校及学生传达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和员工标准,有利于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学校方面,增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推荐贫困大学生去合作单位见习、实习;在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要灵活设置课程,编写专门针对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教材;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激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多支持和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贫困生个体方面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

贫困生多来自于农村家庭,一般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省衣节食地送子女上大学,就是想要子女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高薪的工作,从而改变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而贫困生们也清楚自己求学之路的艰辛,大学毕业后能跳出农门、走进大城市、吃上“皇粮”或当上“白领”成为他们学习的精神支柱。然而就业的现状要求贫困生及其家庭成员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消除读大学就有铁饭碗的观念,正确地去认识大众教育下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改变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从自身能力实际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树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生产第一线上去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在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要树立起创业意识。

政府在对贫困生创业时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创业设定专项支持经费和奖励经费,减免部分手续环节和手续费用等。

学校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的环境里提供学生创业的机会。

贫困生个体要积极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积极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责任编辑:潘慧春)

G525.5

A

1009-2293(2010)03-0088-02

*吉首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贫困生大学生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