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元情绪与课堂教学

2010-08-15 00:54谭小莉王建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咸宁学院网络管理中心湖北咸宁437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归因情绪情感

谭小莉,王建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系;.咸宁学院 网络管理中心,湖北 咸宁 43700)

教师的元情绪与课堂教学

谭小莉1,王建峰2
(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系;2.咸宁学院 网络管理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

元情绪是主体对自我情绪情感的觉知、评价和调控的能力。其中,调控能力是其核心和目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元情绪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及师生双边活动,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探讨教师的元情绪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可以促使教师运用相关策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元情绪水平,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

教师;元情绪;课堂教学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在有关教学心理的研究中,人们不再是单一从认知维度来探索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是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情绪情感将对课堂教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元情绪是情绪情感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理应受到重视。教师的元情绪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及师生双边活动,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本文就教师的元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提高元情绪水平的策略方面略作粗浅的讨论。

一、关于元情绪

元情绪概念是Salovey基于对情绪智力的研究而提出的。元情绪就是主体对自我情绪诸如喜、怒、哀、乐等体验的觉知、评价、描述与监察,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反复分析和调控的能力。具体来说,它由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评价和归因能力、调节和控制能力三个水平构成。其中,对自我情绪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是元情绪功能的重要基础,指主体对自身所处情境中的即时情绪的敏锐认知和内心感受。只有某种情绪被主体察觉,才会产生控制它的欲望。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丝毫没有自知之明,就不可能有控制的机会最终迷失自我。元情绪的评价和归因能力是在感知和体验自身情绪的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剖析和合理溯源的能力,它是个体的元情绪从低级水平的感知到高级水平的调控的必由之路。正确的表达与合理的归因对情绪的调控是有利的,相反,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表达和归因则对负面情绪推波助澜,可能使主体陷入更为糟糕的情绪泥淖中而不能自拔。元情绪的调控能力是指主体把感知和体验到的自我情绪经评价后控制在某一状态范围内,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并与情境相协调。无论是感知体察,还是评价归因,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调控情绪。调控能力是元情绪的目的与核心所在。

二、教师的元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的情绪感知及体验能力与课堂教学

一个情绪感知与体验发展良好的个体,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时刻对自己出现的情绪感受用准确的语词加以描述。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自我情绪、情感的各种感知和体验的能力有较高的认知,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上,均能辨知不同的情绪感受,意识到情绪感受代表的意义,预感到情绪、情感的发展方向。一堂好课,教师的情绪必然是良好的。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不佳,将大大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佳,往往有如下的表现:一是教师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讲课时提不起精神,语音低沉,索然乏味,课堂气氛沉默。二是教师心烦意乱,六神无主,精力难以集中,讲授内容频频出错。三是教师有时情绪冲动,有时牢骚满腹,易于动怒,常对学生发无名之火。不良的情绪则会导致消极的认知。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状况和刺激都可能导致教师情绪的变化。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就谈不上很好的归因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教师的情绪评价及归因能力与课堂教学

教师不但对自己随时变化的情绪要有敏锐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归因,以便调节和控制不良的情绪。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不良情绪的出现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教师本身的原因。比如身体状况,情绪周期,教学态度,人际关系等因素。二是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不和,生活遇到困难,工作不顺等等。三是学生的课堂表现。这些原因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教师对行为和事件结果的归因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判断和评价,并形成不同的态度认知,从而产生与之对应的情绪体验。而对自我情绪体验的不同归因,又会导致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主体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可能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合理且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之所以作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当个体处于压抑和困境之中时,心理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控制感可以降低压抑的情绪体验,帮助教师应对不可逃避的非愉悦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控制提高了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教师的尊严受挫,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个体总是力图降低某一事件可能带来的最大危险,而这一愿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控制能力和归因指向,当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时,必然会导致愉悦的情绪;反之,则不然。同理,如果教师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归因于可控的原因时,就有利于情绪的管理和调控,使之达到良好的适应的状态。反之,情绪只会更加糟糕,恶性循环,不可收拾。比如,教师对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生气,如果他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因于学生故意同他作对,则会令他的情绪更为负面化;相反,如果他把学生的捣蛋归因于自己课堂管理不善,则情绪不但可能好转,还有助于他提高课堂管理策略。

(三)教师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与课堂教学

如前所述,元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是其核心和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很好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面要讲授,一方面需要倾听自己的讲授,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且根据自我监听和学生的听课反应,随时对主体的情绪状态进行必要的调控,从而确保教学言语和非言语手段的最佳效果。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些情绪虽然是正面的,但过于强烈以致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教师必须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比如,教师保持适度的兴奋有利于课堂教学,如果兴奋过头,人完全被情绪所驱使,言行就容易丧失理智。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负面情绪的调节。教师一旦意识到不良情绪出现,就要及时分析评价归因,进而基于不同的归因,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比如,对归因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而导致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依靠坚强的意志,不断的自我提醒以及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来改善。如果情绪不佳是归因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要暗示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稍稍加以停顿,既可稳定情绪又可稳定课堂气氛,也可用打诨、讲个笑话等加以化解。

三、提高元情绪水平的策略

元情绪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元情绪的每个成分都可以通过改良达到理想的状态。虽然教师的元情绪发展已经成熟,但对元情绪的操作尤其是情绪的调控能力,部分教师还有所欠缺。合理地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元情绪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提高元情绪水平其核心就是提升调控情绪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策略来提高个体的元情绪水平。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移情

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又称为同情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换句话说就是设身处地以对方的想法去体察其心情。教师的移情是教师将自身的情绪或情感投射到学生身上,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如果教师善于移情,就会使得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获得较高的成就动机,形成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移情有赖于心理换位,也就是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如果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向学生提出单向要求,就容易产生认知障碍,继而影响教学的情绪。例如一位特别喜爱美术的学生,由于在家里受到父母的严厉监督无法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于是他便在课堂上画画,一开始老师认为他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规则,因而对其批评、惩罚,结果弄得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受到严重影响。后来,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便试着从学生角度来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对其予于支持。从此,该学生上课表现得特别认真积极,课堂心理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表明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以“假如我是学生”去思考和行动,努力做到将心比心,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即依靠自我调节、自我解脱来实现心理平衡。这种自欺欺人式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遭遇某种挫折,如果压力过大,就会产生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因此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减轻压力,是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方面。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面临挫折烦扰而又得不到外界支持时,主体会通过幻想、曲解、幽默、转移、淡化等种种手段进行自我安慰,以此来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从而缓解失衡的状态。懂得自我安慰的人至少说明其心理具有对抗受挫感的弹性,虽然自我安慰从理性上并不能充分地说服自己,但可以帮助个体排解不良情绪,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防止行为上出现偏差。

(三)心理匹配

心理匹配策略是一种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可以促进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进而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心理匹配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及教学行为相匹配,力图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教学,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师教学的情绪和行为,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运用这一策略的实质就在于尽可能通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策略是通过满足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来引发学习心向的,因此也会引发学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绪背景,有效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和评价,使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予以适当调节,保持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和谐,尽量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乐教乐学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空洞深奥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如果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能尽量考虑到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是积极的愉悦的,教师也是开心的。

(四)自我暗示

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超出了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暗示有着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心理学家普拉诺夫指出,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兴趣、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处于焦虑、困惑、无措、愤怒或者极度兴奋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就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面对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情绪变化,自我暗示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所谓自我暗示,指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消极的自我暗示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感觉自己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或者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不满的情绪等等,教师若有这样的想法,无疑会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个体克服自卑、怯懦、冲动等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

(五)互相沟通

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从信息、意见或情感上进行交流,这是一种间接的策略。信息交流是指当师生双方对某些知识、教学方法手段及其它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或误区时所进行的沟通。意见沟通主要是针对师生之间的不满和批评性的意见。情感沟通特指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与之进行情感交流。有效沟通是良好情感建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沟通,特别是对于一些因主观上感受到挫折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学生,他们更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不安定因素。其情绪反应表现为焦虑、沮丧、消沉、冷淡和发泄。教师与这类学生进行沟通比较困难。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应对,可以即时沟通,也可以延时沟通。总之,沟通的目的在于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可能干扰教师情绪的不利因素,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暂且回避

当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不能很好的应对或无法应对时,从教学的有效性上考虑,教师可以设法暂时避开重点,或延时处理,或将重心及时转移到其它方面,随机应变,利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加以解决。其目的在于避免教师教学上的尴尬,防止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给课堂带来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的元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拥有积极正确地认知,才可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因此,每一名教师都有责任做好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地运用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元情绪水平,以最佳的情绪,最好的状态迎接每一次课。

[1]许远理.元情绪理论建构及其在内省情感智力中的作用[J].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J].心理科学,1998,(6).

[3]孙泽军,何乔.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探析[J].四川心理科学,2001,(1).

[4]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G448,G424.21

A

1006-5342(2010)08-0078-03

2010204220

猜你喜欢
归因情绪情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