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哲学本性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

2010-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王 敏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尊重哲学本性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

王 敏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在于它的内在性、批判性、实践性。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理性思维能力、批判精神与实践创新品格,只有在尊重哲学本性的前提下的哲学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内在理性;批判性;实践创新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立足哲学的内在性,提高学生的内在理性思维能力。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如果有人叫我用一两个字说明哲学之性质及其精神,我所用这两个字,即是‘思’‘辨’”,“哲学与自然科学之不同,即在哲学专靠‘思’,而自然科学不专靠之。例如此有一桌子,物理和化学皆可将其分析之,但其分析皆为物质的分析,其分析所得皆是具体的。但如指出此桌子有方之性质,有黄之性质等,则即对于桌子作形而上学的或逻辑的分析,其分析所得的是抽象的。此等分析,不能在实验室中进行之,只能于‘思’中行之。哲学对于事物之分析,皆只于‘思’中行之”。[1]由此可知,哲学区别于其他具体学科的根本就在于它的内在思辨性,即它是通过反思、批判而得出的世界普遍意义或人类生活的基本意义;它不如具体的工具一样具有“有用性”、实用性,而是一种内在精神,即其“无用”性、无“外在价值”性,它是人的生活的一种内在尊严、自由与幸福。因此,有人称:“哲学是依靠其内在力量而行的”。但现实却使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精神活动,以致哲学教学往往也只停留于单纯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或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背诵、解释与套用。这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肤浅的、外在的哲学理论灌输与说教,因为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正如贺麟说的:“哲学重在思想的训练和理智的活动中研究、怀疑、讨论、辩难、探求思索的过程,而不一定重在问题的根本解决和所得的结果。……在这意义下,哲学也是只问耕耘(思想研究)不问收获(得出结论、结果)的。”[2]因此,教师教哲学也就不是让学生记哲学成果,而在于教会学生进行哲学式思考,形成哲学思维模式,归根到底,就是对学生进行内在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哲学教师不能以宣传绝对真理的姿态去解说教科书内容,也不能以“原理加实例”的方式讲解哲学理论,照本宣科,回避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向理论提出的问题。“哲学教师在课堂上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现实感,通过对结论所做的深入思考,教师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启示和引导,他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3]也就是说,哲学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而深厚的哲学知识和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应因人、因材、因“时”而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进行哲学思维,为学生的哲学学习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从旁引导;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和探究,引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着手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处理信息、做假设论证、对结论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提供引导(如提供资料来源、介绍收集方法等)。从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哲学的知识和哲学认知方面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哲学的感受、体悟,让哲学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得以内化、活化。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认识到它对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从而产生了解它、弄懂它、吸收它、运用它的内在要求;变“要我学”的外在压力为“我要学”的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入思考,学会哲学的追问、对所“熟知”的最基本的各种哲学概念、范畴、原理的追究与反思、对哲学所表征的“时代精神”、“生活意义”的追究与反思,从而展开对哲学问题的系统质疑、选择与批判;同时,以执著的主体意识“面向自我”,反思自己,也就是,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前提下,以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独立的反思意识和独到的理论解释,去表达自己时代的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的内在“时代精神的精华”。没有经过内在化的哲学,只能是外在浅薄的理论赝品或是繁琐的经院式教条,既没有理论的独创性也没有理论的征服力量。所以说辩证法乃是一种“内在超越”。

二、通过反思、诘难,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在对现成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由此可见,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批判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不断地离开、否定、扬弃和证明自己“不是什么”来创新、完善和发展自己。哲学是批判的,它的批判性在指向科学、艺术、伦理、宗教和实践的同时也始终指向自己,并通过自我批判实现人类的存在方式及其与世界关系的自我更新。所以,有人说,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批判的历史。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是当代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首先,教师是关键。在课堂上应创设情境,形成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诘问的、互动的学习风气。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自由的、开放且理性的情感氛围,学生才敢提出自己的质疑、才敢向权威提出挑战和批判。在内容上,可以教材的某一章节或某知识点的内容为背景材料,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挖掘、反思、讨论、批判,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考、悟性与灵感参与教学活动,从中感受到对教材知识点理解的困惑、或找到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或发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矛盾。从讨论中集思广益、整合自己的知识、获得知识生成的体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不盲从的个性品质和批判性素养。其次,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哲学知识和读原著。因为哲学的批判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与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哲学涵养的哲学批判,就如没有带武器装备的士兵上战场。哲学的质疑、批判不是无知的妄言或断章取义。一方面,它是对作为哲学样式之根据、标准和尺度的批判与反思,是一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精神。哲学的批判是对“结论”的质疑、对“前提”的挑战、对“熟知”的超越、对“自明性”的反思,是以被“激活”的知识为基础,以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力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新的解释为基本原则的。哲学的批判还是一种“带有敬意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与否定离不开它所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任何一种真正的需要批判的哲学都是具有某种哲学史地位的哲学,是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偏见”。所以哲学的否定是以“肯定”的存在为条件的,哲学的批判是以“承认”为前提的。在某种意义上,读哲学原著就是与哲学家对话,就是与哲学史对话。通过这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了解先哲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思想的形成历程,才能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批判精神,提高我们的理论批判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待完成的,是向生活和实践、世界和时代本身追问的精神,因为生活与实践、世界与时代是开放的、待完成的,是在不断的生成与变易之中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品质的根本含义。邓小平也曾指出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些朴实的语言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哲学教学必须把哲学与人的现实智慧、实践行为和生活意义联系起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才是真正“管用”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哲学原理时,应把理论的讲授与事实的说服相结合,以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中国问题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以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结点上阐释原理,讲究实效,忌空谈与说教。首先必须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与期待,真正从学生关心的、从这门课的学习里“想要得到的”,这一最根本的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把哲学教学与现实相联系,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深层思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的现实意义和真实的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从内心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真谛与创新知识的欲望,让哲学教学收到实效。可以说,哲学教育的成败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我们能否与学生们进行真正有效的哲学对话,真正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学会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身边的实例来理解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对现实的观察与理性的思考。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就是实践性,它抛弃了作为纯粹思辨的哲学形态和一切先定的理性悬设和单纯的现实说明,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引发其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哲学教学应是多样化的,请知名专家、企业英才、政界领导等登台讲课;形式也可是专题报告、演讲比赛、课堂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观看影像资料等,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多听、多看,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应预先认真而充分地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诱发学生研究动机的、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专题或选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取并确定自己的社会实践调查方向和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应用知识、实践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论题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写出详细的社会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自主地驾御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通过走进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拉近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同样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才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由认识理性的范畴进到生成、创新的更高境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真正实现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 冯友兰. 三松堂学术文集[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 贺麟. 文化与人生[M]. 商务印书馆,1988.

[3]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三联书店,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Respecting philosophical nature and promo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llege

WANG Min

The Marxist Philosophy’s nature is its internality、criticalness and practicalness.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culturing students’ internal rational thinking ability、critical spirit and practical critivity. Only the respecting philosophical nature teaching can real receive effect and reach expected teaching target.

internal reason; criticalness; practical critivity

G41

A

1008-7427(2010)09-0044-02

2010-06-13作者系广州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