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化发展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

2010-08-15 00:51何宗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活动

何宗玲

(湛江市艺术培训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0)

论新文化发展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

何宗玲

(湛江市艺术培训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的工作成果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创新动力的不足,与时俱进精神的缺失。为此,要根据新文化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为核心,建立新的人文理念,确立群众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观念,打造文化馆站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新机制,推行群众文化发展的新策略,开创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群众文化;新文化发展观;创新动力

一 建立建设和谐群众文化的新人文理念

所谓人文理念,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呈现诸如意识活动、价值观念、人格情操、道德水准、文艺内涵等等。

所谓和谐群众文化,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实现主旋律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有机统一。其特征除了基础性、广泛性外,最突出的特征应该是和谐性。它的内容要体现和谐的主题和题材,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它的形成因为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群众的需要,而具有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文艺门类和文艺风格。其功能除了娱乐、教化和审美外,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促进和谐。它和谐的主题和题材教育人们追求和谐、向往和谐、建设和谐,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文艺门类和文艺风格,则满足着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群众的娱乐和艺术审美情趣的需要。显然,建设和谐的群众文化,能够以艺术的美感染人,熏陶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从群众文化的特征来看,参与者是全民性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在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传播。因此,在新文化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群众文化的人文理念首先要考虑群众文化真正的普遍参与性,群众文化若没有群众普遍参与,也就背离了群众文化的主题和宗旨,群众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当然,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逐步走向以追求精神需要为目标时,这时的群众文化开展起来才会更有效更有说服力。而要想真正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更多的还是需要各种有影响力的活动来推动,比如北京奥运会这种大型的活动,所倡导的人文理念对和谐群众文化的建设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二 确立群众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一直被束缚在计划经济的模式和单一的公益性意识中,事业与产业的性质问题一直是困扰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难题。按照党的十七大的具体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群众文化走向市场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没有文化的市场化,就没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群众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从事业向产业逐步过渡。我们走“以文养文”的新路子,确立事业产业一体化同步抓的新观念,不要人为地去划分事业、产业的界限,要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分析事业与产业的内在关系,摆正位置,获得双赢。通过做好资产评估、人员处置、股权设置等具体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重点推动优势行业促进群众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探索新的群众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局面。

三 打造文化馆站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新机制

一直以来,文化馆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附属物。虽然没有多大的自主权,但也没有多大的生存压力,只要真心诚意跟着有关部门转,国家政府的财政拨款就一分都不会少,所有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就一点都不用愁。所谓的群众文化工作,虽然很重要,也一直被主流社会所看重,但在国家事业单位体系中,并不象医疗机构那样,要承担救死扶伤,保障公共健康的职责;也不象正规的学校那样,要承担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而只不过是组织开展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活跃当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已。文化生活果然十分重要,但在公众社会生活中,并不象劳动就业那样,是安身立命的前提;也不象衣食住行那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第一需

要,而毕竟是“锦上添花”的事业。在文化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今天,文化馆固然能够为群众提供一定的文化服务,但对海量的群众日常文化需要来说,这些文化服务不过是杯水车薪。平心而论,就目前状况来看,文化馆及其活动的存在,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有当然好,但没有也不至于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因此只要政府能够包养,文化馆怎么样,人民群众是不大去关注和理会的。同时,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当地是唯一的,既没有同类单位的业绩比较,又没有相关组织的优胜劣汰,只要当地政府不予撤消,就没有什么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压力。另外,文化馆是以创造性的个体劳动为基本特征的松散型机体,日常工作弹性较大,既没有严格的坐班记时制,又没有科学的量化记件制;既没有鲜明独特的常规业态,又没有规范有效的治理手段,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一年到头,除了协助当地党委和政府举办一些指令性的节庆活动以外,就基本没有其他钢性铁定的工作任务了。这就为员工个人的自由活动和自我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而为群众文化服务的职能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原因主要是体制陈旧、机制落后。为此,我们要明确文化馆站的职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拓宽投入渠道、实现社会共建,形成文化馆站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切实发挥为群众文化服务的职能。

另外,文化馆站作为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所有员工都应该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而不是专业的文艺作品创作人员;文化馆的核心业务和工作重心,应该是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工作,而不是个人文艺作品的创作。然而,由于行为导向偏差,现在文化馆的本职业务工作,特别是组织辅导工作,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而员工个人文艺作品的创作,却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随着改革深化和文化产业成份的介入,我们的基层群众文化馆站要以组织活动为龙头,以此来带动各类创作、团队建设、培训辅导,因为组织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而且是综合性很强的文化形式,通过活动可以刺激创作,为创作提供舞台,提供实践。另一方面活动能为业余团队提供活动的机率,解决团队经费问题,提高团队水平,激活团队的生命,使其保持活力;同时活动能带动培训辅导。

同时,文化馆站要立足自身专业属性,不要只是被动地成为大型活动的陪衬。须推出自身节庆活动品牌,以艺术文化的普及为重点,举办覆盖各个艺术门类的文化艺术节,在内容和形式以及运作方式上做大做强,兼顾演出、展览、创作、论坛等,并建立社会化运作的新模式。推出公益服务品牌,文化馆站对街道、社区文化进行业务辅导,并抓好场馆阵地活动,提高场馆设施使用率,抓好文化工作的常态,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 推行群众文化发展的新策略

在新文化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只有开动脑筋,以创新的精神改变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僵硬死板的模式,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策略很多,以下几方面尤显重要。

(一)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二)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为此,我们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比如,长期以来,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人们往往能想到各类文艺比赛,省级城市搞省级大赛,市级城市搞全市大赛,县级城市搞县级大赛,而在群众眼中,这些大赛是最缺乏观赏性和可看性的,因为这些大赛很难在外在环境上为观众提供集中于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特殊氛围,所有的大赛程序都是雷同的,而且在演出过程中,组织者要开题演讲,评委要频频亮分,工作人员在场内来来往往,最后还有领导的颁奖环节等等,这些很难激发观众再次欣赏这类艺术的活动的欲望和情绪,像这种严重缺乏欣赏性的各类文化大赛活动应当得到彻底的改革。

(三)完善城市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虽没有以前那种特殊的地位,但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大型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完善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二个要素。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政治、经济色彩过浓,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1]贾小平.浅议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2]金永良.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科技资讯, 2007,(7).

[3]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5.

[4]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求是,2008,(22).

(责任编校:燕廉奚)

book=223,ebook=238

J021

A

1673-2219(2010)06-0223-02

2010-01-06

何宗玲(1970-),女,广西防城港人,湛江市艺术培训中心副主任,三级编导,主要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馆群众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