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科学历史观培育
吴俊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历史观在人们的历史评价中具有指导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把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要求贯穿其中,注重培育大学生科学历史观,帮助他们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并深层次地影响其看待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历史观;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能否树立科学历史观看待中国近现代进程中的一 些基本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定而开设的一门高校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纲要》课堂教学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要求,是现时代引导大学生走出历史虚无主义困境的迫切需要,亦是任课教师的重大职责。
历史观是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一定的历史观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体系的集中体现。这种评价是历史的,但决不能说和现实没有一点关系,因为历史评价总体现着评价者从特定立场和特定意识形态出发所作的价值判断。“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1]
某种历史观指导和运用的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撰述,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是资政育民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的直接媒介。如果不是真实的历史,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教科书,那么受众不仅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经验总结,相反还会被误导而丧失理智。2005年4月,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组织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第二次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该书对侵略历史事实严重歪曲,对军国主义罪行大肆美化,其实已经完全回到了战前“皇国史观”教育的基本立场,反映了日本很有历史渊源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当前重新抬头的倾向。用基于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新历史教科书》来教育日本青少年认识自己的近代史,那么战争就会被看成造福亚洲的“圣战”,当今皇军装扮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也会被赞赏,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除了历史教科书,历史观还鲜明体现在一些文史作品和影视节目等大众传媒里,迅猛而广泛地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如一度被热捧的《狼图腾》用狼羊哲学重构了几乎整个中国历史,大肆宣扬游牧民族为华夏农耕文明输血论,把历史上对华夏的民族征服和屠杀美化成民族大融合大进步,除了赞美和呼唤“狼族”对华夏文化的“输血”与“授精”,我们丝毫看不到历史正义和民族精神,这本质上就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而民族虚无主义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遗留物,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它严重误导历史。还有,前些年以历史正剧面貌出现的《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被大肆热炒,使得一些人高呼“千古一帝”再活五百年就好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历史事实,满清在当时就已经是一个落后于时代大潮的愚民专制王朝,时至今日还有人对此疯狂鼓吹帝王将相英雄论,宣扬君主独裁专制的合理以及清官人治的好处,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也违背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主流,极大地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还有些文艺作品极力将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这些封建统治者,描绘成忧国忧民功败垂成的“悲剧英雄”,而“走向共和”的孙中山等则被边缘化、矮化、甚至丑化。这种“告别革命”的虚无主义历史观,极力否定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严重歪曲历史,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从而质疑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可见,错误的历史观,会完全颠覆我们的历史认知,林林总总戏说的“历史”也就会大行其道。
由于历史观在人们的历史认知与评价中具有指导意义,历史观的混乱,必然带来思想的混乱,因此,一定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并对国民进行相关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特别在当前传媒信息高速时代,青年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他们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尤其紧迫和必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应该说很及时很有意义。
科学历史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厘清、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从而达到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人们缺少这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则其历史认知就常常会被扭曲、变形,以至离历史的真实相距甚远。因此,《纲要》教学应与科学历史观紧密结合,既要以它为指导,也要贯穿它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厘清错误的历史观。
(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可以说,近代中国国破家亡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中国先进分子“社会意识”的变迁,同时这种“社会意识”又深刻影响到“社会存在”。从《海国图志》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救亡决论》的维新呐喊,再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思想,再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战歌等等,都表明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纲要》教学应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学生只有了解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状况,才能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2)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厂矿、运输、通讯等近代工业这些新的生产力形式;新生产力的引进,出现了近代工人、买办、资本家等新的社会阶级,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戊戌变法和新政即是晚清政府试图对上层建筑进行改良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自救行为,但是当上层建筑的改革满足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然以革命方式结束旧的上层建筑,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同样,国民党大地主大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最终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亦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变革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加速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这种生产方式决定论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纲要》教学应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法,阐述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
(3)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生动诠释了这一理论,如太平天国兴起之初声势浩大,沉重打击了反动的封建统治,就在于农民起义反封建剥削压迫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太平天国最终从一个农民政权演变成封建政权,它颁布的革命纲领一个都没贯彻好,其丧失民心而败亡的结局因此不可避免,同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结果也都表明缺乏群众基础的变革最终只能失败,而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其根本在于,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型政党,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最终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选择。《纲要》教学要体现群众史观,改变旧世界、建设新社会,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这一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近代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没有人民群众的发动、支持和参与都不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段时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重新泛起,最突出的表现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它以“重新评价”为名,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必然性,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性,鼓吹改良,赞扬西方国家入侵时帮助中国发展,主张中国现代化以英美为师,全盘西化等等。历史虚无主义以偏概全把支流当主流,随意放大一些历史现象而不看本质,“以自己的主观价值尺度,尤其政治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剪裁、重塑,背离了最起码的客观性标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2]。这种对客观历史的本质、事实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人物、事件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典型的错误历史观,与科学历史观完全对立。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学术、影视传媒等方式影响社会舆论,其腐蚀性极强、渗透性极深,在当前大学生的头脑中也时有体现。
《纲要》教学应关注这一实际,厘清这些错误历史观并消除它们对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危害。比如,我们在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一些学生认为,西方殖民者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其侵略逐步瓦解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性的小农经济,这是历史的进步啊,殖民侵略有功,为什么还要无谓反抗呢?对此,《纲要》教学一定要厘清大学生的思想误区。殖民主义是作了不“历史自觉的工具”,客观使中国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不能就此认为“殖民有功”,因为殖民问题有着更加本质的方面,那就是殖民统治绝不是要把这些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也绝不容许这些地区真正走上现代化。事实上殖民者并没有使中国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反而为了其自身的殖民利益,又刻意扶持保留腐朽的中国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道路。殖民强盗的战火摧残经济控制,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国要独立富强就必须扫清这一障碍,中国之所以能独立富强是也正几代中国人努力抗争探索的结果而绝不是殖民者的恩赐。按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势必全面否定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否定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正义,完全颠倒是非黑白。错误的历史观会起到搞乱思想、瓦解人心、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消极作用,因此《纲要》教学一定要警惕和纠正这种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引导大学生自觉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积极地影响他们看待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历史观,那么如何在《纲要》教学中培育科学历史观?概括说有以下几点要求:
尊重客观事实,以史实为依据,从历史实际出发,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必要的基本前提和科学态度。《纲要》教学应首先尊重历史事实,这是树立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人,根本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这是万不可取的。历史教学应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断出发,经过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这样以史实服人,教学效果才有感染力、征服力,否则“伪历史”,得出的只能是“伪结论”,无法使人对历史得出科学的认识。当然,我们一般所接触的“历史事实”并不是条理清晰现成地摆放在那里的,而是通过一代代史学研究者的理论思索,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混乱不堪的、片面的和表面的历史资料中清理出来的,人们要获得历史事实的本质和正确认识,这就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科学历史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从历史实事或事实出发去探求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为此,《纲要》教学应紧紧把握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和规律。
人们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历史材料,辩证分析历史材料,一分为二把握主次,这是科学历史观的本质要求。而历史虚无主义则与此相反,往往用一些片面的材料,断章取义剪裁历史,“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轻易地“重新评价”历史。列宁曾指出:“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只能就是一种儿戏”。“无疑,任何一个人物都会是多面的甚至是多彩的,重要的是要在他活动的总和中确定它的主要方面,如果胡乱抽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任何历史都可以被改写。”[3]我们总不能把汪精卫投敌叛国后所写“忧国情怀”的诗文作为汪是爱国者的历史依据,当然也不能因为汪在后来当了日伪汉奸,就完全否定他在辛亥革命时的功绩。同样,改良派在满清根本无心改良而革命形势高涨的时代仍醉心君主立宪,已经不能和戊戌变法时相提并论,其反对必要的社会革命是对历史进步的阻碍了。可见,看待历史如果没有的辩证的思维,没有全面联系发展的眼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历史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失落,学生的探索精神受到压抑和否定,长此以往,学生自动把思想权力交给老师,他能做的无非是背诵知识,这种让学生没有思想不会独立思考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应提供学生更多的对话机会,允许并促进学生对各种疑问作出验证。因此,要培育科学历史观,《纲要》教学应鼓励学生怀有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比起动不动以真理的姿态灌输思想效果要好的多。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认为殖民有功,殖民主义不是有“双重使命”吗?为什么近代非要革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改良不行吗?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其它政治力量就不行吗?等等,良性的教学模式应针对学生的探究兴趣去解决问题,这里面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通过课堂中师生或者持对立观点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批判、正反辩论,充分的论据有力的论证,这样的观点才是科学的。经不起辩论和批判的,就不是真理,真理正是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完善的,要科学把握历史问题的实质也不例外。当然批判精神并不是否定一切历史观点,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符合历史事实的真知。《纲要》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且通过探究事实明辨是非,科学历史观的培育才会有效果。
总之,《纲要》教学应始终贯穿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要求,注重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李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8, (10).
[2]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
[3]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责任编校:周 欣)
book=78,ebook=265
G642.421
A
1673-2219(2010)06-0078-03
2010-01-10
2009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湘科院教字[2009]35号);2009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青年教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B12)成果。
吴俊平(1981-),男,广西全州人,历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