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消费性期刊传播与文化选择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特色栏目的策略与衍变

2010-08-15 00:51孟思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永州柳宗元学报

孟思静

(邵东电视台,湖南 邵阳 422800)

非消费性期刊传播与文化选择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特色栏目的策略与衍变

孟思静

(邵东电视台,湖南 邵阳 4228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的现有特色栏目“柳宗元研究”诞生于29年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首任主编唐朝阔教授的倡导下,率先开辟“柳宗元研究”专栏,虽然当时没有提出“名栏工程”、“特色栏目”等概念,但栏目保留至今,为国内所罕见。从创办开始就表现出来的这一超前理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为探索地方性学报,或称非消费性期刊的栏目编辑与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提供了重要启示。

名栏工程;特色栏目;非消费性期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传播责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科技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它创办于1980年,后随着学校的不断升格,学报也由《零陵师专学报》相继更名为《零陵学院学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学报多年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现和培养人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建设与学科建设,推动两个文明为宗旨,形成了文史见长、严谨求实的风格,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推出了一批学术精品,形成了一批特色栏目,如“柳宗元研究”、 “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经学·国学研究”、“本土·女性研究”、“女书研究”、“儿童文学研究”等。2006年学报被评为第三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百强学报”,“柳宗元研究”专栏被评为“百种特色栏目”,且荣获湖南省人文社科优秀学报一等奖,跻身省内社科学报十四强行列。∗

地方性学报或非消费性期刊的栏目研究,在中国始终处于一种不够活跃的状态。《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柳宗元研究”,自创刊号起,历时29年,中间从无间断,从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

一 最早的特色栏目“柳宗元研究”的出现

永州柳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百废俱兴,在文学界、思想界掀起了一股“解放思想,勇闯‘禁区’,提倡标新,鼓励争鸣”的思潮。这在场思潮中,原《零陵师专学报》在唐朝阔主编的倡导下,率先开辟“柳宗元研究”专栏,大力开展柳学研究。从陈雁谷先生的《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刍论》(1980年创刊号)发端,“柳宗元研究”经过学报编辑部几届负责人一棒接一棒地不懈努力,经过学者们和编辑们长达29年的辛勤耕耘,到今天成为国内柳宗元研究的一个重镇,撑起了一片学术天空。

在同类高校学报中,“柳宗元研究”创设专栏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产生的影响较大,是学报最具规模的一部分业绩,集中代表了学报的办刊特色。在谈到当时的创设背景时,第一任主编唐朝阔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

虽然我是《零陵师专学报》和“柳宗元研究”专栏的初创人。但其实,我是教语言学的,对柳宗元的作品没有多少研究,只是感兴趣而已,偶尔根据约稿写些小文章。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职务上的原因,教务科长要抓科研,学报主编要办出特色,如此而已。那么何为“办出特色”,关于这一点,《发刊词》有一段文字作了表述:“《零陵师专学报》要从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本刊除发表一般的学术论文外,还要逐期发表一些能体现零陵地方特色的文章。文科可研究柳宗元、周敦颐、何绍基、李达等生平活动或学术思想,可调查零陵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理科研究论文也要注意零陵地区的自然环境、矿产资源,优选、统筹等方法在我区的实际运用;总结中学教学经验,也要从零陵地区中学各科教学实际出发。总之,本刊既要办出共性,更要办出个性,使之不失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

学报后来就利用地处永州所具有的学术文化资源的优势,把“柳宗元研究”一办就办了29年,这在全国期刊界和学报界都较为罕见。

二 “柳宗元研究”栏目的编辑理念和形态衍变

(一)初创阶段(1980-1985)

在栏目的初创阶段,编辑部全体成员在唐朝阔主编的带领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于1981年10月5日在零陵师专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前来永州参加“全国柳宗元学术讨论会”的是一批海内外有名的学者。他们有辽宁大学的孟庆文,陕西师大的高海夫,辽宁师院的李世刚,哈尔滨师大的范羽翔,郑州大学的何均地,重庆师院的刘知渐,湘潭大学的萧艾,湖南师院的马积高,华东师大的苏渊雷,湘潭大学的姜书阁,山西大学的姚奠中,湘潭大学的羊春秋,西北师院的霍旭东,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的王学太,益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陈蒲清,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的钟来因等。而苏渊雷、姜书阁、姚奠中等三位都是教授。年龄最大的是苏渊雷、姜书阁,俩人都是74岁。到会专家、学者、教授共90多人,收到论文80余篇。当时大家对研讨会反映强烈,评价很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召开,零陵师专的柳学研究工作者与全国柳学研究专家、学者和教授联系起来了,为后来的互通信息、互交资料、互递成果,你来我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柳宗元研究”专栏开辟了高质量的稿源。数据统计,在创办期“柳宗元研究”一共发表文章38篇,其中内稿为26篇,外稿12篇,而这12篇中有7篇属于1981年全国柳学研究会交流论文。1981年,《零陵师专学报》出版了《柳宗元研究专号·柳宗元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现为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的蔡自新先生是这样回忆大会的:

1981年夏天,我作为文革后第二批考上大学的幸运者,从就读的湖南师院零陵分院中文科毕业被安排留校工作(自己回原单位铁路工作的指标则让给了另一位更急需家庭团聚的同学)。一开学就遇上了学校更名为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并不是留校任职的学校共青团的事情,而是陪同我的老师龙震球、何书置两位先生去长沙,到省图书馆、湖南师院图书馆等去查阅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为在永州首次举办全国柳宗元学术讨论会作准备。文革期间,永州的书籍资料损失很大,只有到省城去求援。然而,那是一个酷热有着“秋老虎”之称的秋天。我陪两位老师白天挤公共汽车,到图书馆找书借书看书,当天没看完的借出来晚上带回长岛饭店誊抄——在既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空调甚至连电风扇都稀少的年代,师生三人在长沙夜以继日地与“秋剥皮”斗争了几近半个月,终于有了一些收获。回来后,立即协助筹备办会,具体到开会时派给我的会务工作就是负责签到。

(二)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5)

1986至1995年,“柳宗元研究”栏目在以柳宗元的文学理论与创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文学理论与模山范水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他作为文学大师的基石,使他跻身于唐宋八大文学家的行列,他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幽峭明净,自成一家。因此千百年来,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一直为历代文人学者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柳宗元研究的重点首先集中在他的诗歌成就方面。如孟庆文发表了《柳宗元诗文简论》、苏渊雷发表了《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姚奠中发表了《辞赋中的奇葩》、钟来因发表了《柳宗元〈江雪〉〈渔翁〉新解》等。

同时研究也向柳宗元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社会心理等领域拓展,代表学者是陈雁谷先生、龙震球先生、何书置先生。龙震球发表了《我对柳宗元“统合儒释”的肤浅看法》,何书置发表了《柳宗元在永州与佛教的关系》,陈雁谷发表了《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刍议》、《试论柳宗元有关师道的心理品质论述》、《试谈柳宗元的行为动机心理思想》等系列文章,后并结集出版为《柳宗元社会心理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专著。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永州柳学研究甚为活跃,其主要标志有二。其一是杜方智、林克屏主编的《柳宗元在永州》一书列入中州古籍出版社“学人独语书系”出版发行。该书由马积高先生作序,共收录论文19篇。分别对柳宗元被贬永州前的思想和生活、柳宗元来永州后的生活,以及柳宗元的哲学、政治、教育、经济、宗教、伦理、诗文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在附录中分别对“柳宗元在永州年谱”、“柳宗元在永州行踪”、“八愚遗址”进行了辨识和考证。其二是何书置先生积十年之心血而成的《柳宗元研究》一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检阅和实地考察,对柳学研究中所存在的444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一己之见。这两本著作的出版,表明永州柳学研究已进入一种繁荣时期,在全国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这期间,学报的“柳宗元研究”专栏不再局限于永州学人的研究成果,更多的目光放在全国各地的柳学动态上,从而网罗了一大批柳学专家,刊发了大量柳学考据文章。如周庆义《柳宗元家世与籍贯考》,谢汉强《柳宗元诗文注释中有关柳州地理订正》、金仁《〈谪龙说〉与〈河间传〉勾沉》,刘光裕《柳宗元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王一民《试论柳宗元〈王叔文母刘氏志文〉》、张铁夫《柳宗元〈龙马图赞〉考释》等。这些文章对柳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伪与考证,促进了永州柳学的发展。

随着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海外学者也不断加盟,使《柳宗元研究》专栏更具生机。如日本学者户崎哲彦的《柳宗元生卒时间辨》,台湾学者衣若芬的《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韩国学者黄珵喜的《柳宗元游记散文中奇特形象的审美意义》等,使人们了解到了域外柳学的研究状况。

到2002年,永州市政府与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共同主办了“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中新社、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等20多家媒体单位40多位记者。永州市人民政府刘爱才市长、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吴文治会长以及九旬高龄的永州学者陈雁谷先生,共同主祭,带领与会代表及永州社会各界三万人公祭柳宗元,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在此时期,吴文治、卞孝萱、霍旭东、王国安等一批重量级的柳学专家应邀惠赠大作给“柳宗元研究”专栏,使该专栏在全国的影响日趋扩大。如吴文治先生的《柳宗元集的版本问题》一文在专栏刊出后,立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成为研究《柳宗元集》版本问题所必读的一篇重要文献。

(四)成熟阶段(2002-2009)

经过20世纪末最后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柳宗元研究”栏目开始走向成熟。

九十高龄的陈雁谷老先生推出了他的第二部专著《柳宗元旅游思想研究》(香港新风出版社2000年),不久又推出第三部专著《徐霞客柳宗元研究论文集》(珠海出版社2004年),开辟了柳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杜方智、蔡自新、陈松柏、吕国康、翟满桂等人的努力下,相继成立了零陵学院柳宗元研究所、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并以《零陵学院学报》为依托,创办了《永州柳学》专刊。

2002年,翟满桂的专著《一代宗师柳宗元》,陈松柏、蔡自新主编的《柳宗元与永州山水》,吕国康、杨金砖主编的《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这三部书同年出版。2003年,刘继源老先生编著的《柳宗元诗文研究》,蔡自新主编的《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吕国康主编的《柳宗元诗文教与学》,这三部书又相继出版。2004年,又有黄伯荣编著的《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鉴赏》出版。这些学术著作的面世,掀起了新一轮的柳学研究热潮。

三 不能忽视的主编与编辑

一个好的栏目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的影响力不一定是持久的,一个好的栏目就像一个有声望的家族一样,需要一代代人去维护和推广家族的形象。而在这个推广与维护的过程中,学报的主编和栏目编辑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地方院校,规模几经发展,校名几经变更,主编几易其位,而学报的特色专栏却一贯坚持,29年来,累计发表柳宗元研究学术论文约150余篇,近200万字,其历任主编的学术眼光和办刊气魄,值得称道,堪称佳话。

首先引以为典范的,是首任主编唐朝阔教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开拓进取式的奠基人物,在学报创刊的第一天起,就把学报的传播与文化选择定位在一起,才有了学报今天的可喜成就和“柳宗元研究”栏目的成功。

永州地方不大,且处于湘南一隅,但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名播遐迩。但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的学报,学术积淀相当薄弱,要想在综合性方面办出水平,恐怕是很困难的事。然而唐朝阔主编举起“柳宗元研究”的旗帜,把它作为重点和特点,却能做到人无我有,成为林林总总众多学报中独具特色的“这一个”,在期刊之林中尽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应。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开展柳宗元研究,乃是继承历史遗产、发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进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工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激烈震荡中,人们中间相当普遍地存在理想的缺失、信念的动摇、价值观的混乱等等精神世界的弊端,已经成为干扰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多年来对待民族传统和历史遗产的偏颇:过多粗暴的否定、简单化的批判、形而上学的漠视,等等,使得祖国优秀历史传统中形成的价值观、伦理观动摇和破坏了。本来历史上先人们创造了大量文化宝藏,积累了丰富精神财富,理应作为今人的借鉴和楷模。对这些采取否定、漠视态度,人们在精神上也就失去了一种重要的依托和标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9年间所坚持的柳宗元研究,正是在作弥补缺失、纠正偏颇的工作。

1998年,唐朝阔主编退任,陈松柏教授接任主编,编辑理念大体继承唐主编的风格。2001年,杨金砖编审接任学报主编,注重永州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柳宗元研究”栏目也更加系统化,体现出五大研究方向:柳宗元的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关于柳宗元哲学思想的研究、关于柳宗元的思想变化情况的研究、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社会心理研究、关于柳宗元于永州的行迹考释及近几年的发展动态研究。2004年,张京华教授接任主编至今,重新整合原有专栏,尝试与国家级或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机构合办栏目的模式。如将原有“舜文化研究”易名为“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合办;开辟“儿童文学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合办;开辟“经学·国学研究”,与福建师范大学周易研究所合办,开辟“本土·女性研究”,与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合办;“柳宗元研究”则与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合办,等等。加上“元结研究”、“女书研究”、“学术承传”、“学术评论”、“博士论坛”、“青年论坛”,以及“笔谈”和特约“专稿”,学报目前共计开办有帝舜、濂溪、柳子3大永久性特色栏目以及10个固定专栏,形成了空前强大的阵营。从学术前沿与本土文化二个方面,实现了自身的特色化建构。以2005年第9期为例,其中“专稿”、“学术承传”、“学术评论”、“柳宗元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本土·女性研究”、“女书研究” 等7个特色栏目占比例为31.6%,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三个基础理论学科的论文所占比例为29.10%,合计占60.70%。

2006年,学报精心编辑出版了《柳宗元研究:1980-2005》专栏专辑,共收文章137篇,100余万字,正文700余页,精选、精编、精校、精印,16开精装,集中体现了全国柳宗元研究25年历程的一个侧面。原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先生称赞专辑“打破千刊一面的局面、突出刊物特色和个性的有力举措”。原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先生称赞专辑“无论是作为总结性的学术成果,还是作为文献资料,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四 非消费性期刊传播与文化选择

文化与传播是互动一体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文化是传播的文化。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通过文化选择联系起来,而文化选择又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是编辑活动的基本功能。编辑活动中的文化选择是建立在科学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基础之上的,正确的文化判断规定着合理文化选择的方向,同时编辑活动中的文化选择能促进文化的发展、融合及创新,并显示出主体性、历史性、客观性等特点。

柳宗元,在永州发展起来的一代名人,是永州的幸运,是中国的幸运。他是历史留给今人的瑰宝。他留下的遗产,一部分是他的学术,一部分是他的文学创作,一部分是他的精神和人格。

“柳宗元研究”栏目的历史沿革背后,体现出来的是重要的文化选择。文化定位正确了,优秀文化的传播就产生了。地方性学报,或称非消费性期刊,作为社会文化行为的编辑,应担当起维护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起社会文化的传播责任,担当起编精品、创特色、出效益的事业责任。

五 结 语

认真思考2002 年教育部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根据各地高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柳宗元研究”栏目给编辑传播学界以如下启示:

一是准确定位,依托本土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栏目。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不仅对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形成自己学报的特色专栏。文化独特的个性和稳定的风格是学报成熟的标志,而栏目建设是形成学报个性和稳定风格的关键因素,特色栏目一旦确立就要持之以恒,精心培育,既有充分稿源作保证,保持栏目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又要尽力促使每篇文稿有特点,有深度,代表了相关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原创性和创新性,还要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可靠性。《湖南科技学院报》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广泛传播柳学思想。“柳宗元研究”的实践和探索,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即是取得了领导和社会各界支持,调动了一切有利于栏目建设的力量。从选题、约稿、组稿的各环节都能得到学校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有力指导和支撑,献计献策。同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约请专家讲座,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对办好栏目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是强化栏目的品牌意识、传播意识,注意栏目的社会反响。注意栏目的社会反响,要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以质量取胜。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求精益求精,坚决摒弃重复选题、低层次选题;打破栏目作者队伍院内院外的地域范围,用更开放的眼光举国内外相关专家之作,打造栏目,努力扩大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校:张京华)

book=18,ebook=158

G237.5

A

1673-2219(2010)06-0018-04

2010-04-07

孟思静(1987-),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毕业,现为邵东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猜你喜欢
永州柳宗元学报
柳宗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致敬学报40年
江雪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