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形象典型意义新解读

2010-08-15 00:51汪征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短衣举人长衫

汪征嬗

(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6)

孔乙己形象典型意义新解读

汪征嬗

(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6)

孔乙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统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又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属于封建阶级的。孔乙己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也深刻地显示出新旧文化的冲突。教学中,对《孔乙己》这部作品,除了应有以上理解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获得新的感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孔乙己;典型形象;新解读

一 关注弱势群体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五四”运动前夕,当时时代的特点是:新旧文化冲突尖锐,文化上的反动势力极为猖 狂。这疯狂的一派代表封建文化的糟粕。反动势力中有两派,一派有权有势,鱼肉人民;一派是穷困潦倒的,像孔乙己那样,虽然被同派人侮辱,被劳动人民所嘲笑,却顽固到底,不以为然。鲁迅不取那时当权有势的文化反动派作为典型来写,而取了穷困潦倒的孔乙己作为典型,这又表示鲁迅对于当时的反动派的蔑视——预知其必无前途,并为他们的前途勾画一张嘴脸,即孔乙己。

作品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因为这些文化上的反动势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从《孔乙己》中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人们对于读书人,对于科举制度态度的变化:从艳羡到轻蔑,从吹捧到嘲笑。这正可以折射出封建科举制度从兴盛走向彻底衰亡的历史变化进程;读者还可以体察到人们对于统治阶级由崇拜、奉迎到畏惧、冷漠的转变,从而审视封建主义统治趋于崩溃的社会基础。

上述时代的特点都是通过孔乙己这一可笑的形象揭示的。孔乙己是一个苦人,穷困潦倒,他无钱、无势,也无一点人间的温暖,有的只是贫穷和耻辱,以及无以哀告的寂寞。面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酒店老板从一开始到孔乙己濒死颓唐,都唯利是图,再看短衣帮、孩子们,非但没有一个人为他发一句不平之声,伸一只温暖之手,而且所有的酒客都在揭他的伤疤,触他的痛处,无非是挑逗他说出那些显得十分陈腐可笑的文言话语来为笑料。这确是一个对于苦人凉薄透骨的社会。在封建社会,拥有正统的知识即意味着理解与掌握了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而要理解与掌握儒家经典,文言文是其惟一的入口,于是,文言也就显得尊贵而富于权威性和神圣性的特色。因而孔乙已口中的“之乎者也”的实际效果,只是使孔乙已与周围群众在思想感情上造成尴尬的隔绝,使他可悲地沦为周围群众眼中的滑稽角色。这一状况表明文言话语在由“显贵”返归“平民”之后,已经失去了基本生存能力。酒店里洋溢着快活气氛的阵阵笑声,无情地宣判了文言话语在日常交际中的死刑。再看,孔乙已虽也读过书,但“短衣帮”讥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你当真认识字么?”进学中举是孔乙已一辈子割舍不下的情结,终于没有进学是孔乙已最大的痛苦。所以每当提出这些问题,他便立刻显得“颓唐不安的样子,脸上一层灰色”。显示他的高傲和难以掩饰的痛苦。

由此可见,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眼中,孔乙已精神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创伤与他们毫无关系。甚至在孔乙已被打折了腿连死活也不知道的时候,也不曾引起短衣帮一丝一毫的激动与不安。作品通过各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也展示孔乙已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理解了这些之后,可问学生:在距离那时差不多一百年的今年,我们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应怎样对待思想、身体、经济等方面的弱势群体呢?通过点拨,学生不难领会:我们应与可恶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同,不应嘲笑这些人,而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论遇到多少困难,都应尽力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融入社会。这样把作品的时代与人物关系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是否更有意义呢?

二 窃书算不算偷?

在孔乙已周围的人中,不能不提的便是始终没有出场的丁举人,丁举人在小说里是一个拥有特权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他是孔乙已悲剧命运的一个制造者。作品从侧面描绘了丁举人对孔乙已的迫害。丁举人靠着“学而优则仕”而成为统治者,一旦中举,他便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只因为孔乙已偷了他家的东西,他便可以私设公堂,把孔乙己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一诘问,从侧面反映了丁举人横行霸道的反动气焰。丁举人和孔乙已本来同是读书人,只因姓丁的中了举人,爬了上去,成了吃人者;孔乙己爬不上去,被吃掉了。作品把丁举人和孔乙已联系起来写,进一步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有人也许会问,孔乙己被打得要了命,他到底偷了丁举人什么价值连城的东西?当人们知道孔乙己偷的只是读书人喜欢的书,一定会想:当时有权有势的人真是无法无天!对于现在的官员,这里暂且不说他们怎样草菅人命,单说他们与借有关的事:有些领导人,为掩人耳目上,向请托人“借”豪华车辆,“借”别墅房子,“借”大把的金钱。这种“借”,往往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无论他在台上也好,在台下也好,官员往往把这种“借”固定化,私有化,因为在台上的时候,他早已经打点好“借”的本钱,用权力进行了预先的支付。也就是说,权钱交易的这杆秤,早已经将所“借”钱、物与请托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厘清,只是在名义上保留了“借”的幌子而已,完全可以抵挡纪检部门的追查,而自己又行了腐败受贿之实,如此多么合算?而实际上,“借”比孔乙己的“窃”更恶劣。孔乙己只是“窃”了一本书而已,他只是想到利用大多数人没有他学问高的优势,偷换概念掩饰自己的偷窃行为,想在孩子面前蒙混过关,挣一点面子。而官员的这一“借”。却往往是天价数字,是知法犯法,官员的“借”与孔乙己的“窃”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说到这些官员,学生们都会痛恨得咬牙切齿,此时,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为了避免将来社会上出现类似的官员,我们应做到:平时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文章,考试不偷卷……此时收到的教育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窃书不算偷吗?”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避免出现“孔乙己”

现在人们都会觉得,孔乙己的形象很可笑,他自以为高人一等,死活也不愿脱下那显示知识分子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但人们是否想到:社会上类似“孔乙己”的现象随处可见,不是吗?邓树增在《知识经济之路》一书中明确指出:“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的能力比掌握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更为重要”但是,直到2009年的今天,有多少间学校,足够重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的教学?又有多少学生掌握的这些方面的知识能够胜任工作呢?再看现在的政府机构,越精简,部门就越多,要办一点事,也要经过重重关卡,许多外来投资者都给吓跑了,这不像孔乙己的长衫吗?

孔乙己唯一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且不愿“低身份”去洗去补。孔乙己“青白脸色”,饥饱不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劳动,不会营生。孔乙己空有一个“高大的身架”,却丧失了基本的求生本领,成了社会上的废物。他本来写得一首好字,可以给人家抄书,但“坐不了几天,便连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后来,孔乙己“脸上黑且瘦”。这黑的面孔融进了一切的屈辱、艰辛。但这也丝毫改变不了他的迂腐、固执,以及十足的书呆子气,他留着“一部乱蓬蓬的”胡子,其胡须因乱而长,又加无心来梳理,粘粘的贴在脸上极不规则。漫画一般的胡子是孔乙己的邋遢、萎靡、颓唐的标志。孔乙己明明潦倒不堪,可他偏偏看不起劳动人民。仍旧“君子自居”。偏要在穷人面前摆阔气。诸如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故意炫耀自己。孔乙己以自己读过书自鸣得意。他到处受嘲笑、冷漠、敌视,还把自己列入上等人。孔乙己是科举场中的惨败者,考到胡子花白了,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面对潦倒的境遇,孔乙己丝毫不觉醒。可见,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面对这样的孔乙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此时,教师如能提问:为了避免将来社会上出现“孔乙己”,我们现在应注意什么?经引导,学生定能回答:我们不但要重视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全面发展如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杜绝虚荣心;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要注重仪表的整洁;要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还要从小确立: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是有用的人的思想。此情此景得出的以上答案,定能让学生终生难忘。

经过以上的解读,学生定然不难理解孔乙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孔乙己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统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又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属于封建阶级的。孔乙己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也深刻地显示出新旧文化的冲突。同时,还能联系实际,有很多新的感悟。这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1]石建军,李红艳.《孔乙己》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J].中学语文教学,2000,(9).

[2]黄忠东,幸兴.谈谈中学教材鲁迅作品中的用字规范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3]邓树增等.知识经济之路[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责任编校:燕廉奚)

book=0,ebook=449

I210.6

A

1673-2219(2010)06-0052-02

2010-01-06

汪征嬗(1963-),女,广东广州人,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与理论、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短衣举人长衫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谈孔乙己的不争
返乡小伙
清朝名医叶天士拜师故事
论宋代的举官制度——以崔与之的举人为中心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
宿 醉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