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的文体分析

2010-08-15 00:54吴素梅吴显友
关键词:文体学元音托马斯

吴素梅,吴显友

(11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21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7)

《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的文体分析

吴素梅1,吴显友2

(11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21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7)

文体分析;语音层面;词汇语法层面;语义层面;衔接层面

《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是被誉为40年代英国诗坛盟主的迪伦·托马斯在其父亲弥留之际作的一首哀诗。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衔接等层面分析了这首诗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了诗歌的主题——狂风暴雨般地迎接生命的最后历程。

2008年一部由马修·瑞斯、凯拉·奈特丽等主演,以诗人迪伦·托马斯与他的妻子凯特林、情人维拉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题的电影《爱的边缘》再次把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了这位天才诗人的身上。迪伦·托马斯(191421953)出生于威尔士,父亲是学校的英文教师,从中学时代就显露出不俗的诗歌天分。从1933年起他担任自由撰稿人,一直以写作为生。1934年3月《光芒划过没有阳光的地方》一诗发表在《倾听者》上,引起伦敦文学界的注目。同年,20岁的托马斯出版诗集《诗十八首》一举成名。之后,他出版有诗集《诗二十五首》、《死亡与入场》、《在乡间安息》和《诗集》,被称为40年代英国诗坛的盟主。1953年,托马斯因为饮酒过量在纽约去世。托马斯的诗作受到现代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传统的双重影响,技巧圆熟,关注读者的情感诉求,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他的诗歌主题主要是强调一切生命的统一性。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生生不息,循环不止,一代一代不停地延续。对他来说,生与死水乳交融:成长即是向死亡迈进,爱情的开始导向新的生命,然后又趋向死亡,死亡之后又是新生命的开始。

《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是诗人为弥留之际的父亲作的一首哀诗。在诗中,迪伦·托马斯鼓励自己的父亲勇敢的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要咆哮、要怒吼、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诗人看来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整首诗温柔的哀伤与说服和狂风暴雨般的激昂的反抗情感相糅合,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全诗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一个巅峰。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即对文本在不同的语言层面的文体特征进行客观而系统的分析,以及这些文体特征是如何体现诗歌的主题:狂风暴雨般地迎接生命的最后历程。

一 文体分析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特殊的语言特征。诗歌具有节奏、韵律、语言精练、优美的特征。形象、比喻、象征是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传统的诗歌分析多侧重作品的外部语境(outer context),如文学流派,诗歌的创作的背景以及作家生平等。而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侧重的则是文学作品的内部语境(inner context),即对文本和语言本身的学习和研究。文体学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一门学科,文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阐释语言形式与美学效果以及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阐释文学作品提供客观依据。文体分析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7]文体分析是分析那些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通过对那些“前景化”(foregrounded)语言的分析,揭示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诗歌的文体分析可以遵循文体学家肖特指出的描述(descrip tion)——解释(in2 terp retation)——评价(evaluation)三个步骤,即对有文体价值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然后对其进行解释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描述是前提,不依赖语言描写而凭个人对语用的直觉来阐释文本容易导致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然而语言描写只是手段,有助于我们阐释文本,但不是目的。文体分析的目的是要说明为什么和怎样产生其特定的意义。[4]文体学家魏多逊提出,文体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有显著特征的语言后,对其一一进行分析”。[3]

二 具体分析

根据传记作家保尔·菲利普记载,迪伦·托马斯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一生郁郁不得志且脾气暴躁,在大病一场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性情开始变得温和亲切,和原来盛气凌人的校长判若两人。这就是为什么诗人恳求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以愤怒和狂叫来对抗死亡,而不要谦卑和温雅。诗中狂风暴雨的情感宣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相结合,把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烘托的淋漓尽致。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现在诗歌语言的不同的层面。里奇和肖特提出了文体分析的“核对清单”:词汇范畴、语法范畴、修辞手段和语境与衔接[2]。结合里奇更早提出的诗歌语言的八种变异形式:词汇变异、语言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1]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衔接等层面对托马斯的这首诗进行文体分析。

1 语音层面

在英语中诗歌较为古老的定义为“声音和意义的融合”。一首好诗即恰当的意义融入恰当的声音而产生诗歌的旋律。[8]诗歌的格律必须与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相吻合,为烘托语义而服务。《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采用了不常见的田园诗形式(villanelle),即十九行二韵体。共有六个小节:前5个为3行押韵诗节(tercet),最后一个为4行押韵诗节(quatrain)。运用了五步抑扬格的音步,尾韵为aba,aba, aba,aba,aba,abaa,韵脚为长元音[ai]和[ei]。韵律除了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另一个功能就是把意思以韵律的形式分隔成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不同诗节。第一节,诗人鼓励自己的弥留之际的父亲,要燃烧、咆哮、激昂地反抗生命光芒的不可避免的日渐消亡。第二到第四节,诗人以四种不同的人(智慧的人、善良的人、狂暴的人、严肃的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去激励自己的父亲。最后一节诗人不再使用三行诗节,而是用四行诗节。因为正常的四行诗节在形式上暗示圆满和胜利。这与诗人最后欲到达的主题效果(激昂地步入生命的最后一刻)相呼应。

这首诗在语音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使用高频率长元音和双元音。例如,在第一节里诗人不同频率元音的安排。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good night,

按照英语语音的音乐效果,高频率的元音通常暗示一种活力、速度、兴奋和激动,而低频率的元音如[u:]则暗示一种静止。前两行从低频率元音向高频率元音的上升暗示一种向上的奋发、企图和不服命运的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燃烧,咆哮和斗争。而第三行则是高潮式的全部高频率元音占主导地位,令读者产生一种听觉上的激扬感,形式和意义达到完美结合。

头韵(alliteration):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声”,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在中间的辅音相同也是头韵的一种,可称为内头韵或暗头韵(internal或hidden allitera2 tion)[6]。头韵使诗的韵律感进一步加强,并且押头韵的单词之间在意义上可能形成比较或对比。在本诗中使用头韵的地方很多:

Do notgo gentle into thatgood n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Their fraildeedsm ight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Wild men who caught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too late,they grieved iton itsway,

Grieve men,near death,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这首诗中的随处可见的头韵使诗歌的韵律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其中“bland”和“blaze”在意义上还形成对比——失明的双眼依然如流星般光彩熠熠,欢乐无比。这一意义上的对比进一步呼应了作者的主题:生命的衰竭也要以一种顽强的形式来终结。

半谐音(assonance):词首或词中元音的重复称为半谐音,近似汉语中的“叠韵”,其作用和头韵差不多,也是把有关词联系起来,并增强音乐性。[6]例如,在第一节: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close of day1

Rage,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1

第二行中[ei]出现了3次,第三行中[ei]出现了3次。这一连串的[ei]表达了对死亡最强烈的抗争:生命的光芒即使即将熄灭,但也要咆哮、抗争、要勇敢地面对。而the dying of the light中半谐音的运用使这个短语在结构上更加紧密,并且也使尾韵从上一行的[ei]自然过渡到下一行的[ai]。

2 词汇语法层面

这首诗在句子结构上的特点:一是祈使句的使用;二是句子的重复。祈使句主要出现在诗中的第一和第六节。在第一节作者恳求他的父亲不要轻易的向死神屈服,虽然已年老力衰,但仍要保持斗志昂扬。祈使句更能表现儿子对垂暮之年的父亲饱含悲伤的劝说和真挚感情的流露。在最后一节,作者以父亲为顿呼语,呼唤父亲要像前面那四种人(智慧的人、善良的人、狂暴的人、严肃的人)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要饱含热泪地诅咒,不要悄无声息地步入生命的最后的历程。

句子的重复主要体现在两个主旨句上:“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和“Rage,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按它们开始出现的顺序交替重复,这也是田园诗格式所决定的。即第一节的第一行(Do notgo gentle into thatgood night)分别在第二节的第三行,第四节的第三行,第六节的第三行重复。第一节的第三行(Rage,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分别在第三节的第三行,第五节的第三行,第六节的第四行重复。这种重复使诗歌的主题不断得到加强,使情感如同波涛一般,一浪高过一浪,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

在用词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粗略的说,有三种风格:古雅的,普通的和奇特的。”[6]诗中所用的词大都是日常用语,浅显易懂,像go, good,rage,light,rave等等,但经诗人的加工,即成为优美的诗的语言。同时浅显易懂的词汇传递的是同样浅显易懂但却永恒的主题:生与死水乳交融,死是新生命的开始,死亡并不可怕。诗人在使用词的时候,其实也有他的独特的想法在里面。例如在诗的第一行(Do notgo gentle into good night)在动词“go”的后面不是副词“gently”而是形容词“gentle”。也许正是这种有违常规的用法,才能使读者放慢阅读的速度,而专注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5]因为一般的人都希望人在弥留之际能平静,安详地离开人世,但托马斯却希望他的父亲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妙的夜晚,要狂风暴雨般地迎接死亡的降临。

3 语义层面

语义层面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但这首诗在语义上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诗歌的主题增色不少。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good night”既是一个隐喻又是一个双关,死亡被比喻成美妙的夜晚,同时也是对人生挥手告别。死亡对大多数人并不美妙,而是一种恐惧。但托马斯却独辟蹊径,用美妙这一品质形容词赋予死亡完全不一样的内涵。“Dying of the light”,“close of the day”,“dark”“the lastwave”和“sad height”都是比喻生命的最后一刻。死在诗中以多种不同的意象反复出现,表现了作者对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下面的两行诗中:“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1Theirfraildeeds danced in the gray bay1”作者运用了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有违习惯的搭配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Old age”借指老年人,老年人在人们的心中一般如即将熄灭的微弱的火花,但作者用“burn”(燃烧)和“rave”(怒吼)这种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期盼老人在死神来临之际的反抗行为。“deed”和“dance”的搭配栩栩如生的描绘这样一个场了:“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袭去,高声呐喊,脆弱的言行将在绿色的海湾扬起闪亮的波澜。”当死亡来临时,善良的人的脆弱的言行也会激起波澜,生命之光在陨落之前也要尽力燃烧。“Blinding sight”和“fierce tears”运用了矛盾修辞法。这种矛盾的搭配,在乍看之下出人意料,而细想之后,却发现其中蕴含着诗人复杂深刻的思想或意义隽永的人生哲理。近乎失明的视力却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能像流星一样闪烁。眼泪不是对死亡的伤心,诗人饱含深情地恳求父亲用滚烫的泪水去诅咒,那才是对儿子的祝福。

4 衔接

与其它的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语言精练,且篇幅短小(除长篇叙事诗以外)。因而诗歌的衔接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Don NotGo Gentle into ThatGood Night中,句法和词汇充当了重要的衔接手段。

第一,句法衔接:诗中“Do no 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和“Rage,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这两行诗句按它们的开始的顺序交替重复,形成了一种句子的衔接的形式。它们在诗中以两种的语气出现,在第一和最后一节中使用了祈使语气,表达了诗人对他临终的父亲真挚的鼓励;在中间的四节使用了陈述语气,与上下文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这种有规律的重复使诗歌的主题不断得到强调和深化。

第二,词汇衔接:词汇的重复是衔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文学作品中过分规则现象的一个具体特征,是前景化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渲染气氛,前后呼应,深化主题。这首诗的重复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变相重复或典雅修辞(elegant variation),指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诗人常用这种方式来达到避免重复和强化主题的目的。诗中作第一次出现死亡是作者用的是“good night”,在后面的诗节中,作者分别用“Dying of the light”,“clo se of the day”,“dark”“the lastwave”和“the sad height”来形容死亡,这些变相重复丰富变现了“死亡”的内涵,突出了诗歌的意境,强化诗歌的主题,如诗人一直以来对死亡的看法——死亡犹如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开始,没有什么可怕的。

第三,语音衔接:前面分析的语音修辞手段都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半谐音和头韵能把意思相近和相对的表达连在一起,即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又使诗歌的结构更为连贯。诗的连贯更是体现在诗歌的尾韵上。这首诗的韵脚简单,在[ai]和[ei]中变化,结构简单,意思明了。

三 结语

被称为40年代英国诗坛的盟主的迪伦·托马斯,同时也是一位“放诞不羁”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的生活和情感上,也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中。他的诗不迎风弄月,也不伤时优世;他的诗是他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斗争的记录,因而充满了对生于死的思考和探索。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妙的夜晚再次表现了这一主题,高频率的长元音、头韵、半谐音的巧妙地运用,使诗中从头到尾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奋发,企图和不服命运的抗争的饱满的情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燃烧和咆哮的斗志。主旨句的不断重复和死亡这一意象的多种变化进一步加深了主题,使情感如同波涛一般,一浪高过一浪,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

注释:文中所涉及的诗歌的译文均出自刘守兰主编 英美名诗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 Leech,Geoffrey N1A1Lingu 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1Bei2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ress,2001:422531

[2] Leech,GN&M 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1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ress,2001:751

[3] Widdowson,H1G1PracticalStylistics[M]1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471

[4] 秦秀白1文体学概论[M]1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31

[5] 王守元1英语文体学要略[M]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441

[6] 王佐良,丁往道1英语文体学引论[M]1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7:37723781

[7] 徐有志1英语文体学教程[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71

[8] 薛汉荣1英语语体入门[M]1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2551

An Stylistic Ana lysis on Don’t Go Gen tlele in to Th a t Good N igh t

WU Su2mei1,WU Xian2you2
(11Departmentof Foreign Languages,Sichuan University of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21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Chongqing NormalUniversity,Chongqin 400047,China)

stylistic analysis;the levelofphonology;the levelof lexical2grammar;the levelof semantics;the levelof cohesion

“Don’t Go Gentlely into That Good Night”was written by Dylan Thomas,the distinguished poet of the English Parnassus in 1940 s,forhis fartherwhen he was dying1Thispaperanalyses the stylistic featuresof thispoem from the levels of phonology,lexical2grammar,semantics and cohesion,and how these features contribute to the theme:fightfiercely at the end of the life1

I10612

A

167322804(2010)0220181204

2009204220

猜你喜欢
文体学元音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画与理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Playing with “ar”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