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介评

2010-08-15 00:54杨红娟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原文

杨红娟,陈 倩

(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翻译目的论介评

杨红娟,陈 倩

(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目的论;文本中心论;对等

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简述了目的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它对传统翻译理论“文本中心论”的驳斥性,对文本意识的弱化,以及对“对等”的描述和界定。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从聚焦于文本和语言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翻译理论,以阐述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把翻译焦点转向了译语文化,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传统翻译研究,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 翻译目的论研究概况

1 翻译目的论的产生

2 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目的论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p rincip le)指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认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贾文波,2004:48)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即“结果决定方法”。这种目的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的交际目的;3)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但通常指的“目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所谓连贯性原则(coher2 ence p rincip le)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2 ence)的标准,也就是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目的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贾文波, 2004:52);忠实原则(loyalty p rincip le)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翻译原则是要尽量求得与原文作者一致,不能离原作者的意图太远,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力求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达到一致(贾文波,2004:48)。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

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原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译文的标准就不再是原文文本语际间的连贯而是适合或符合翻译目的,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语际连贯原则不再有效。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宏观上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忠实原则要服从于目的原则。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点、风格,那么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相符合,译者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再现原文的风格、内容及特点。

3 翻译的标准

“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对等只是适合翻译目的的一种形式,是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对等应服从译文的适切性(adequacy),适切性是指译文是否符合翻译要求所规定的各项标准要求,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翻译目的论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是适切性翻译(adequacy),而不是对等翻译(equivalence)。因而,原文不再是译者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标准,它只是译者选取信息时诸多因素中的一个。而信息选择的重要依据是语标连贯从属于语内的连贯,而它们都从属于目的原则。由此,我们推断译文自身的功能性要比它对原文的忠实性更重要。这样的译文赖斯(Reiss)称之为“合适的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

二 “目的论”对“文本中心论”的反驳

“文本中心论”是新批评文论的核心观点。新批评文论家约翰·克罗·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首先提出:“应该建立文本中心论。”(潘平亮,2006:13载胡经之,1998: 200)“文本中心论”的思想在翻译中一直体现为原作的“主宰”地位和译文的从属地位以及译者的奴仆形象。在漫漫几千年的翻译长河中,自经文的翻译发端,翻译便要“案本而传”,与原作“亦步亦趋”。中国古代译经高僧释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以及唐玄奘的“五不翻”(马祖毅,1998: 36237)等理论和《七十子希腊文本》的问世以及廷代尔因出版《新约》而被焚烧(谭载喜,2000:17,101)的事实无不反映出人们把原作奉为神明,对其顶礼膜拜。“忠实”的标准就是基于原文本神圣不可亵渎的地位而提出的,作为判断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虽然翻译家们时有“文”、“质”之争,但“忠实”的标准始终与翻译似影随形。

相对于传统翻译理论重视翻译内部研究来说,目的论更注重翻译的外部研究。翻译发起人、译者的目的,翻译具体语境的设定、译文服务对象的考虑以及译文所处的宏观语境都形成了对原文本“唯我独尊”的挑战。它尊重社会文化语境的相对性和译文的具体语境的可理解性,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的目的,但它对原文本的“尊重”却大大降低。

赖斯(Reiss)1971首先提出了“翻译要求”这一术语,她认为译文要注重其功能。由于翻译要求的不同,有些时候要求译文与原文有不同的功能,这个翻译要求,包括顾客的要求、译文的具体功能、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潘平亮,2006: 14载Nord,2001:60)。在实际翻译中,还包括审稿人(gate2 keeper)以及出版地对新闻出版的审查等等,渗透着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诸多因素。同时,目的论认为“文本是一个提供信息的信息源,读者从中选择感兴趣的或重要的信息。”而信息选择的重要依据是“语际一致从属于语内一致,而它们都从属于目的原则”(张美芳,2005:86)。由此,我们推断译文自身的功能性要比它对原文的忠实性更为重要。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最重要的翻译策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每个翻译都有自己的具体要求,这个具体要求的设定者是读者。读者为翻译语境提供各种可能的细节:如译文的受众、时间、空间、场合、交际媒体以及文本要达到的功能。目的论首要考虑的是翻译要求,而不是原文本。Reiss认为在现实生活语境中,有时候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不可取的。她列举的情形之一就是译文要取得与原文不一样的目的或功能,如把莎士比亚的话剧译成散文作品,其翻译就不必考虑剧本的舞台效果。当译文面向与原文不同的读者群时,要改变译文的功能,如为孩子们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901),语言活泼,充满浪漫的爱情,而原版的剧本是为成人看的,掺杂着各种政治因素(1944)。所以,要重视译文功能的实现。

三 “目的论”对“对等”的描述和界定

该理论认为:翻译中采用的原则和策略应由译者根据具体翻译目的,即译文预期读者来决定。目的论中翻译的指导性原则不是对等,但在该理论中,对等只是众多翻译策略之一,也就是说,对等仅是合法目的之一。同一体裁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译本,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之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比如:梁实秋,曹禺和朱生豪分别对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翻译。三者的翻译方法各不相同,或者改变,或者删除,或者添加原文没有的语句,或者添加注释等,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过于不尊重原文,但是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却可以说是极为有效的翻译,因为它完全达到了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朱生豪的翻译是为在中国传播莎士比亚的戏剧以达到文化的复兴;戏剧家曹禺为了舞台演出;而梁实秋为的是完成组织的任务。不难看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即使不同译者,面对同一作品的翻译,如果翻译目的不同,也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目的决定手段”,这正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此外,目的论在摆脱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使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同时,重视由文本功能不同而产生的文本类型的差异,既有所有类型文本都适用的共同准则,又有针对特殊文本类型的特殊准则,这对于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实践及其策略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比如:广告文体属于操作性文本,其主导的文本功能为移情功能。这就决定了广告文体的总的翻译目的为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因此,广告翻译不能固守忠实、对等的翻译标准,而应允许因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对原文所涉及的语篇功能方面的词句、修辞手段,尤其是非信息成分进行有意识的语言变动。

四 对翻译目的论的评价

翻译目的论突出了翻译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翻译活动发起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升了译者的主动参与性。目的论要求译文文本实现其在接受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译语文化语境如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居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文学规范等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制约着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目的的确定、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译文文本的生成以及译文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翻译不再仅仅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等关系,对等只是适合翻译目的的一种形式。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进行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翻译研究不局限于语际转换过程和聚焦于文本的研究,而扩大到了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下研究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总之,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研究各种翻译变体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

[1] Christiane,N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 l Activity2Functionalist App roaches Exp lained[M]1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

[2] Nida,E1A1Language and Culture[M]1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

[3] Wilss,W1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2Problem s and Methods[M]1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

[4] 胡淑琴1翻译标准目的论——对等论的突破与发展[J]1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7,28(3)592621

[5] 潘平亮1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1上海翻译,2006(1):132171

[6] 贾文波1应用翻译功能论[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

[7] 谭载喜1新编奈达论翻译[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

[8] 汤玉洁1浅析翻译目的论[J]1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51):15921611

[9] 张美芬1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

[10] 赵彦春1翻译学归结论[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

Comm en ts on Skopostheory

YANG Hong2juan,CHEN Q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skopostheory;text2centered theory;equivalence

Seen from the target2oriented perspective,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2 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2text’s function and p racticability1This paper,p resents a brief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to Skopostheory,discu sses its disp rovalof“text2cen tered theory”in trad 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its belittlementof the source text1 Italso illustrates the term“equivalence1”

H 31519

A

167322804(2010)0220121204

2009205224

猜你喜欢
目的论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目的论视角下的高校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性翻译策略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