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强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专 稿
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为富民强省作贡献
——在河北省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马树强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河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省重点骨干大学,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机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特别是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直接领导和具体帮助下,近几年来,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服务于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富民强省作贡献。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及特色属办学顶层设计。2005年以来,学校立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所确立的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为指导,通过举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多次全校规模的活动,总结、提炼百余年来的办学经验,使学校从思想观念上解决了“办什么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特别是在服务方向上进一步发展了“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的办学定位,把服务冀津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为沿海强省建设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作为学校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
在办学特色方面,根据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围绕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主导新型产业发展趋向,学校与时俱进地拓展和提升了“工学并举”的思想内涵,并用以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构建起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有机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工学并举”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出学校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作用。
学校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近些年来,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特别是“211工程”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改革、建设和发展。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2008年成功完成了“211工程”三期建设立项并全面启动了项目建设和实施工作。在“211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改革与创新迈出新的步伐,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教学、科研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并取得了“低压电器试验与检测技术”、“沸石法海水提钾产业化技术”、“信息材料研究与应用”等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特别是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学校现有的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强势特色学科、17个省重点学科以及17个博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涉及电气、材料、化工、机械、信息、土木、能源、环境、管理诸多学科,这些学科处在省内领先水平并以应用见长。同时,61个本科专业中,工学类36个,省品牌特色专业6个。学校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覆盖和满足河北省及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及其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信息、建筑、医药等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新办专业17个,其中工学类8个。根据河北省风电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学校整合相关学科、专业和电工厂的教学资源,申报并获批建立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为国内第二所批准设立此专业的院校。学校还大力进行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努力适应河北省及区域经济在石油化工、钢铁、建筑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
学校注重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加强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联系,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更加鲜明。
学校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多次开展全校范围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修订、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由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等五个素质构成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并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贯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培养计划与课外教育计划的核心思想,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等来加以具体实施。
学校设计提出了由“八个模块”构成“两大平台”的课程体系,这一新的教学体系,既坚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又突出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设置了“实践与创新训练”学分作为相对独立的环节,并通过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学分逐年提高,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均超过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河北工业大学以创办全国最早的校办工厂为起点,历来重视“工学并举”和产学研结合。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拥有了足够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14个,校级研究机构43个。2005年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174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河北省突出贡献奖、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以上奖励85项,此外,还获得科研成果295项,授权发明专利189项。学校现有在研科研课题39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8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17项、厅局级科研课题92项。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重大在研课题及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20项,其中刘玉岭教授主持的“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平坦化工艺与材料”项目获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3500万元资助,目前已经启动,学校是承担此类项目的唯一一所地方高校。在承担和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河北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重自主创新,重校企联合,重成果转化,重实际贡献率,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富民强省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近五年来,新增校外产学研基地100多个,与各级人民政府、大型企业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52个,开展了大量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学校的科技成果在省内企业产业化达1023项,创经济效益过百亿元。海洋化工、化工分离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已经成为河北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信息技术、钢铁等主导产业的主要技术依托。
特别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把“环渤海行”与服务富民强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先后与省内8个设区市以及30余家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并已经根据协议逐步落实双方在校企合作、产业合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联合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事宜;有60余名教师担任政府或企业的科技顾问,634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被省内外大型企业推广应用,如学校利用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为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淡化海水与浓海水利用两大技术难题,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收入11.8亿元;与唐山市联合成立了“曹妃甸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曹妃甸新能源及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妃甸产业规划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研发机构,在此基础上,挂牌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与新能源发展研究院”;配合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学校先后完成了港口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产业链、石化装备业产业链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先后在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迁安市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区。
在服务石油化工产业方面,学校CTST系列塔板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河北省学科技术突出贡献奖,先后被列入国家和省、市的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已有1000余座塔设备在国内28个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广泛应用,省内的冀东化工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沧州炼油厂、唐山冀东溶剂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应用该技术在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学校开发的具有我国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筛法海水提钾高效节能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海水提钾过经济关,并已成功完成了百吨级中试和万吨级示范工程研究,该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科技部支撑计划资助经费700万元。现正在河北省唐山、沧州等地海洋化工企业进行万吨级海洋钾肥技术的推广,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在河北省可达50万吨。
在服务装备制造专业方面,檀润华教授主持开展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去年建成了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承担科技部举办的全国创新工程师培训班任务的同时,又先后为全省及石家庄市15家企业、天威保变、长城汽车、冀东水泥培养了一批创新工程师。材料学院阎殿然教授主持的科研团队深入到唐山市瑞德机械有限公司,攻克了双螺杆泵传输介质磨粒磨损及腐蚀严重、使用寿命短这一难题,开发了涂层在双螺杆泵耐磨、耐蚀部件上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涂层技术已成为该公司的常规生产工序,到目前为止已实现新增产值8000余万元。曹晓明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为国家电网公司定点生产企业河北信德电力配件有限公司解决了结构件热镀锌生产线高能耗、低产能、低寿命的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热镀锌锌锅内加热工艺,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信德公司先后采用锌锅内加热技术改造了三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采用此项技术后,产能提高了25%,节省能源40%,锌锅寿命由1个月增加到20年,年产量共增加4500吨,年产值增加3000万。专业生产铝合金轮毂的超大型企业——秦皇岛戴卡轮毂有限公司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在铝合金净化、细化、变质、工艺优化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于2007年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秦皇岛戴卡轮毂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开展铝合金净化与细化机理的探讨,寻找新型细化与变质剂,替代进口产品。同时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在镁合金方面研究的优势,进行扩大产品经营范围的实验研究,并邀请学校该研究方向的博导举办科技创新研讨会,进行技术交流。
在服务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学校的“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技术及其专利技术成功在宁晋产业化后,学校持续多年不断地在技术和人才上给予企业支持。目前,已建成了占地450亩、以单晶硅生产为龙头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形成了科研、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太阳能单晶硅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占世界的21%。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该企业在技术、信息和人才上的支持,使该企业2008年的产值不降反增,达到60多亿元。曾被国家产学研办公室评为“产学研”成功案例100例之一。
在服务钢铁产业方面,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基于变频控制技术的智能电动执行器产品化后,率先在河北钢铁集团唐山微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实现了轧钢过程中冷却水的流量调节,实现了对阀门控制从简单开关控制到开度控制以及流量等各种关系控制的演变,从而为轧钢工艺系统提供阀门工艺参数和故障诊断信息,给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迁安市津唐球墨铸管有限公司是迁安市明星企业,年产铸件与铸管10万吨,为响应市政府钢铁兴市,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在新材料与加工技术的科技优势,在深化产学研基地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6日双方共建新材料与加工技术中心,对高炉铁水热装生产高品质铸件现有的工艺进行优化升级,并就模具开发与利用等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服务工作中,产学研相结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政府、企业、高校——的责权利关系未能进一步明确,合作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尚不成熟,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工作支持。
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增加人员编制,抓紧解决高校的经费紧缺、教师偏少等困难,以保证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必需的财力与人力。
G647
A
1674-7356(2010)01-0005-04
2010-03-01
马树强(1951-),男,汉族,山东省阳谷县人,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