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

2010-08-15 00:43
大学教育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湖南大学大学文化

张 泽 麟

(湖南大学 校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82)

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

张 泽 麟

(湖南大学 校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82)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庶华;教育家;大学教育思想;治校实践

胡庶华 (1886-1968),字春藻,湖南攸县人,晚清秀才。1913年公费赴德国留学,1920年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获铁冶金工程师学位。1922年回国,先后担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 (1922-1924),武昌大学教授、代校长(1924-1925),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1925-1926)、同济大学 (1929-1932)、湖南大学 (1932-1935、1940-1943、1945-1949)、重庆大学 (1935-1938)、西北大学 (1939-1940)等大学校长。解放后,历任冶金部专员、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等。胡庶华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五莅湖大,三任校长”,前后达12年之久,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探究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总结他治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使命职能和行为准则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教育哲学、学术精神、办校宗旨、人文传统和历史渊源等。胡庶华大学理念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他于1933年所撰写的《湖南大学校歌》中提出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意为继承中国教育传统与学术思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大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制度和科学技术,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胡庶华十分珍视湖大前身岳麓书院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他多次指出: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南宋时有朱熹、张栻在此讲学。自从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后,历年都是湖南的高等教育所在之地,不仅是中国最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学府。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个人游学中西的体验,胡庶华旗帜鲜明地提出“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主张。早在1926年,他赴日本考察归来,就曾撰文指出:“查日本文化,大都输自我国与欧美,然其特色,在能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1]。因此,胡庶华所主张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既非全盘否定、盲目守旧,也非全盘西化、盲目崇洋,而是强调办学要“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这是一种对中西文化深刻体认基础上提出的审慎主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的变革必须以固有的传统为基础”[2]。中国大学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家庭的一员,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文化背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蓬勃发展的现实证明,中国大学发展前进之日,正是承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大胆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之时。胡庶华秉持“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理念开展治校实践,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促进了所服务的诸多大学的快速发展。这一理念是他留给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承扬并赋予新的内涵。

二、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组织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面,在领导因素中,文化因素比技术的、人事的和经验的因素更为重要。胡庶华主政各大学的时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他指出,对于一个深陷泥潭的民族,文化的力量甚至比物质大过许多。对胡庶华来说,办大学是为了传承文化、复兴民族,办好大学则应注重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精神,使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共享价值观,并发挥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在他领导下,同济、湖大、重大、西北等大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跻身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大学文化与精神。

(1)制定校训、校歌、校徽。我国近现代著名大学的校训、校歌、校徽,其名称虽源于西方,但内容和形式并不拘泥于西方大学,是每所大学文化特质和核心精神的体现。胡庶华主持制定的湖大校训、校歌和校徽就是一个明证。

校训是大学精神与文化的概括、提炼和凝结,用最简洁的文字表明一所大学的教育传统、理念与使命。胡庶华认为:“校训者,明定一校之训育目标,以之养成一校之校风者也”,“或正一时之趋向,或承历史之遗风,要皆以造成特殊校风,以为一校之瑰宝”[3]。面对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时局,初任湖大校长的胡庶华深感“欲恢复民族固有之地位,必先恢复民族固有之精神”,于是以岳麓书院讲堂所存宋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及清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八字为校训。他担心“忠孝廉节、整齐严肃”未能为现代青年所崇尚,甚至引起误会,遂亲书《释校训》一文,其大义是:尽己之心为忠,总理(孙中山)亦谓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事,皆忠也,孝乃为仁之本,廉为不苟取,节为有志操,整齐严肃能使生活纪律化,皆所以挽末俗之颓风,培民族之元气也。胡庶华提出的校训受到湖大广大师生的认同,从理念上延伸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对湖大文化影响深远。

校歌是承载大学精神与文化,催人奋进的大学表象文化之一,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唱校歌可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1933年,胡庶华亲自作词,并请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谱曲,制定了《湖南大学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玱玱。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振我民族,扬我国光。”这首校歌大气磅礴,意象深远,是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湖大形象的结晶。1936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胡庶华又亲自撰写了《重庆大学校歌》歌词“: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学府宏开,济济隆隆。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研究科学,振兴医工。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先锋。”其中“,教化溯文翁”、“研究科学,振兴医工”与“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主张一脉相承,而“复兴民族兮,誓作先锋”与“振我民族,扬我国光”一样,体现了他以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复兴的一贯追求。

校徽是大学精神、特色、传统与历史最抽象、最直接、最简单、最突出的表现符号,也是师生员工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标志。1933年,胡庶华主持征集湖南大学校徽,该校文学院1932级学生王强毅的设计脱颖而出,经校务会议议决选定为湖大校徽。

(2)注重校风与学风建设。大学的校风与学风,是学校历史与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反映一所学校的整体形象。

胡庶华十分重视校风与学风建设。他首次就任湖大校长时就明确提出“养成整齐严肃、坚苦卓绝之学风”。整齐严肃,是岳麓书院诸多山长所一贯倡导的学术风气。乾隆中叶,山长欧阳正焕手书此四字刊于讲堂两庑,成为湖湘学风的核心理念之一。胡庶华十分认同这一主张,他认为小学有小学之训练,大学有大学之训练,与其使小学生整齐严肃,毋宁使小学生活泼伶俐,而大学生在求学时期则重在修身,整齐严肃无疑是修身要术之一。胡庶华还总结湖大及岳麓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特色,提出以“耐劳肯干、为国牺牲”作为湖大校风。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复旦与浙大,都将牺牲作为本校的精神。胡庶华所倡导的“整齐严肃、坚苦卓绝”的学风与“耐劳肯干、为国牺牲”的校风,是对湖湘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所提出的理性倡议,朴实无华,简明深切,成为湖大精神与文化特质的重要表征。

三、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

胡庶华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主张。他指出“:吾国大学之道,以修身齐家造其端,以治国平天下达其极;苟不修其身,则虽有救国之愿,亦莫能偿。故大学生在求学时期,重在修身”[3],“人格救国,当与科学救国并重”[4]。

1933年,胡庶华向湖大学生提出《十条告诫》:“一、刻苦耐劳以锻炼身体;二、博闻强识以充足智力;三、严守秩序以健全组织;四、诚实不欺以树立信用;五、坦白率真以表示磊落;六、见义勇为以发扬正气;七、遇事认真以矫除敷衍;八、爱众亲仁以团结群众;九、自奉俭朴以砥砺廉隅;十、轻财远色以高尚志趣”[4]。1941年,胡庶华又向湖大学生提出《大学生人格标准》“:一、厚重端正的仪表;二、光明磊落的胸腔;三、勤敏万能的身手;四、平稳踏实的脚膀;五、冷静细密的头脑;六、远大深思的眼光;七、慷慨热烈的情绪;八、健全纯洁的思想;九、顶天立地的志气;十、急公好义的心肠”[5]。胡庶华提出的告诫和人格标准,没有半点空洞浮华之言,但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向青年学子宣示了人格修养应该达到的境界,有利于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优良校风。这些告诫与人格标准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针对当时大学毕业生不为社会所重视的状况,胡庶华曾指出大学毕业生自身的五个缺点“:一、自视太高。二、欲望过奢。三、经验欠缺。四、责任心薄。五、学业荒废。”为了克服以上缺点,他号召毕业生惩前毖后,新辟途径“:一、不论位置与薪资。凡属有益于国家社会之事,在本人学识经验以内,努力赴之。二、不论乡间或城市。城市物质生活较优,人皆趋之,致造成今日都市畸形发展,今欲救济农村衰落,非大学生到民间去不为功。三、继续研究学问。学问原无止境,毕业仅为告一段落,尚须继续研究,方能有深造之成功。四、努力改造环境。大学生乃领袖人才,当先作社会领袖,负改造社会之责任,具转移风气之力量,方不辜负大学毕业之资格”[6]。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湖大毕业生以耐劳肯干,具有奉献精神见称,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胡庶华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继承先哲的牺牲精神,通过发展教育与科研充实抵抗实力,应付现代的科学战争,担负民族复兴的责任。他多次号召学界总动员,根据所学专业组织各种服务队服务后方,更鼓励身体强健又富有军事智识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为民族奋斗牺牲。胡庶华指出:“吾国古昔,文武同途,而教育尤重视文武合一。吾人为复兴民族计,当首先恢复古代文武合一之教育制度,……而其下手之处,则在历行军事训练”[7]。在他的领导下,自1935年起,湖大新生皆受军事管理,并以体育及国术充实身体上之锻炼,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胡庶华待人施教秉承中庸之道,倡导以身率教,以身作则,感化而不主张压迫。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他做事不刚不柔,不激不随,从不予人以难堪,劝谏朋友或告诫学生,都以两人对话为限,从不当众斥责,学生视他为一位贤明慈祥的保姆。

四、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

早在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胡庶华就提出了“小学普遍化、中学职业化、大学学术化”的主张。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注重高深的学术,造成专门人才,并鼓励研究,以促进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5]。抗战时期,他秉持大学学术化的一贯主张,认为“现代战争是参战国整个民族知识的比赛和科学的测验,大学的使命是高深学问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纵在战时,仍不能完全抛弃其责任,否则不妨直截了当改为军事学校”。

胡庶华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与社会事务之余,积极从事学术研究与著述,先后发表《铁冶金学》、《冶金工程》、《株洲钢铁厂初步计画书》、《中国战时资源问题》、《钢铁工业》等专著,并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学会和学术机构,先后出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编委会委员、中德学会董事。这些机构荟集了蔡元培、胡适、马寅初、张伯苓等一大批当时中国的教育巨擘及各界名流,足见胡庶华在民国教育界领袖群伦的影响。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同济、湖大、重大等大学的学术研究蔚然成风,教员于授课或公务之余,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各有专长,多所创获。胡庶华还利用其个人影响广邀各界名人到学校发表演说、讲学论道,丰富校园学术生活,并鼓励师生成立各种社团与协会,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出版各种学术刊物。

五、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

胡庶华认为“:大学为一国最高学府,正人心,厚风俗,实与有责焉,不第研学术、造专才、为国谋富强已也”[8]。因此,大学不仅要负起培养人才、研究学术的重任,还应承担服务社会的使命,关键在于大学地方化,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930年代,中国曾兴起一场较大规模的科学化宣传运动,运动的使命是“以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文化;以科学的知识,充实中国现在的社会;以科学的精神,广大中国未来的生命”。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胡庶华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提出了“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口号,强调“社会科学化”应以“科学社会化”为前提,其实质是“民众科学化”,即考虑到民众如何接受科学的实际问题。1940年,胡庶华第二次出任湖大校长时,湖大已迁至湘西辰溪,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他提出“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进步”的办学方针,侧重发展湖南迫切需要的矿冶、土木、电机和经济等学科,同时加强与工矿企业的合作交流,并联络教师与校友兴办了铁厂、纺织机械厂、肥皂厂等企业,既满足了地方需要,又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场地。胡庶华还秉持“民众科学化”的一贯主张,与皮宗石、李毓尧、王世杰、朱家骅等人筹建洪江科学馆以普及科学知识。

胡庶华倡导大学地方化的一大创举是任重庆大学校长时倡导在重庆沙坪坝建立文化区。1938年2月,沙磁文化区成立,胡庶华出任文化区自治委员会主任干事,领导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组织建设,文化区迅速崛起。据统计,文化区集中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校、八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还有众多的学术科研机构,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重心自东向西的大迁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六、注重师资队伍和办学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胡庶华十分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主政湖大期间,他先后提出了“不求量的发展,但求质的提高”和“应致力于质的充实,无须量的发展”的办学方针,并以此为指导,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和办学支撑体系建设。当时的湖大,名师荟萃,兼容并包,汇集了杨树达、任凯南、李祖荫、易鼎新、周德伟等一大批名师。抗战时期,许多大学内迁,胡庶华利用湖大地处湘西比较安全,且处于通往云贵川黔的要道,邀请知名教授到湖大任教,即使只能讲学一年半载也不放过。后来,他还大胆聘请进步学者李达、罗章龙、朱剑农、萧杰五等到湖大任教,使湖大在当时的国统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阵容。为了践行“取欧美之长”的办学理念,胡庶华还十分注重引进留学人员,鼓励他们采用欧美最新教材,倡行基础理论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胡庶华认为:“大学教育,非仅受益于教本已也。必有完善之图书馆与更充分完善设备之研究室、实习室,庶足以资深造”[9]。早在任同济大学校长时,他就积极扩充校舍,建筑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生理学研究馆等。主政湖大后,他积极扩建校舍,图书馆、科学馆相继落成,材料、电机、水力、选矿等实习室和发电厂先后改建,图书收藏大增。

胡庶华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家风范是后世大学管理者学习的楷模,他丰富的治校实践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大学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扬。

[1]刘声木.苌楚斋续笔[M].中华书局,2007:268.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24.

[3]胡庶华.释校训[N].湖南大学校刊,1933-06-18(1).

[4]胡庶华.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N].湖南大学校刊,1933-05-07(2).

[5]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48-358.

[6]胡庶华.告本届毕业诸同学[N].湖南大学校刊,1933-05-21(1).

[7]胡庶华.文武合一与民族复兴[J].湖南大学季刊,1935(1):1-4.

[8]胡庶华.国立湖南大学校友录[O].辰溪:湖南大学,1942.1.

[9]胡庶华.湖南大学图书馆落成、科学馆奠基特刊[Z].长沙:湖南大学,1933.1.

(责任编辑 李震声)

HU Shu-hua’s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Governance Practice

ZHANG Ze-lin

(University’s Offi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HU Shu-hua is an outstanding educato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Based on his rich governance practice,HU Shu-hua’s though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corporates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western modern educa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t is characteristic of:first,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foster the distinct university spirit;second,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eth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all-round developed student;and third,laying stress on academic study to promote academic standard;fourth,laying emphasis on serving society to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of university;fifth,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HU Shu-hua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universities such as Hunan,Tongji,Chongqin,and Northwest University.It’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his valuable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practice.

HU Shu-hua;educator;thought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governance practice

G40-092.6

]A

1672-0717(2010)04-0080-04

2010-05-25

张泽麟 (1977-),男,湖南长沙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大学助理研究员,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湖南大学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湖南中烟联合湖南大学揭示植物维持代谢平衡的机制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温家宝与湖南大学毕业生座谈时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我心寄托在整个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