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学排行*

2010-08-15 00:43余小波陈怀芳沈明明
大学教育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排行榜大学

余小波,陈怀芳,沈明明

(1.长沙理工大学 院校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2.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也谈大学排行*

余小波1,陈怀芳1,沈明明2

(1.长沙理工大学 院校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2.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2)

自20世纪80年代大学排行榜正式产生以来,围绕着它的争议就一直持续不断,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从目前来看,反对的声音更大。大学是能够排行的,这是由大学的组织特性决定,是社会需要使然,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人人都有评价大学的权力,但不是谁都适合做大学排行,政府和大学都不适合做大学排行。为保证大学排行的客观公正性和专业权威性,实施大学排行的应该是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如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大学排行作为大学社会评价的形式之一,其产生的时间还不长,需要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完善我国的大学排行,要强调三个方面:大学的分类研究是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设置是关键;数据来源的全面准确是保障。

大学排行;社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大学排行榜正式产生以来,围绕着它的争议就一直持续不断。在我国,特别是2009年出现了所谓大学排行的“潜规则”事件后,大学排行更是被推到风口浪尖,教育部发言人公开表态、大学校长们接受采访、社会人士在各种媒体上纷纷发表评论,很是热闹了一阵,至今风波未平。那么,大学到底能否排行?由谁来排行?如何排行?我们想就此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大学能否排行

对大学排行的态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绝然不同的声音。赞同者认为,排行榜能满足考生及家长的需求,促进大学的办学竞争,引导社会对大学的资助,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形成。反对者则认为,大学排行类似于一场商业秀 (SHOW),不科学的大学排行背离大学宗旨,有违大学精神,损害大学的声誉,容易误导社会,加剧大学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大学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组织,注重个性和特色是办好大学的关键,正如红富士和印度青各有所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能同台竞技一样,大学也是不可比的。

那么,大学到底能否排行呢?我们认为,大学是能够排行的。为什么呢?有这么三点理由:一是大学组织特性所决定。任何一类社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活动范围和目标任务,其活动成效如何,是可以考核、测量与评价的,数学科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从技术手段上为这种评价提供了可能。大学是社会组织之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已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大学就是围绕着这三大功能运转的。不同大学这些功能发挥的情况及实现程度如何,也是可以测量、比较和评价的。作为大学评价的形式之一,大学排行是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对大学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及评价结果对大学的一种排序,只要评价方案是科学公正的,实施过程符合规范程序,在此基础上的排行排序就是可行的。大学故然要有个性和特色,但个性与共性是密切相关的,个性再特殊,也是共性中的个性,跳不出共性这个圈子。红富士和印度青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其实都是苹果,同样也是有程度差异和可比可排的。

二是社会需要使然。大学在产生的初期,只是为了满足部分人闲逸的好奇。随着社会发展,大学逐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各方面形成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效率怎样、办学实力强不强,越来越为社会各方所关注,但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加上现代社会信息猛增,一般社会公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大学排行榜简洁、明快、直观,正好满足了社会公众希望了解大学的普遍诉求。我们以为,大学是否需要排行,政府可以表明立场,大学的校长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最有资格作出回答的应该是大学校园外、作为大学服务对象的社会各界。“今天,中国社会日益复杂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舆论和政策环境也很复杂,如何把大学的信息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公众,使公众在做出自己的教育选择时摆脱信息弱势地位,行使知情权,这正是大学排行榜所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1]。所以,大学排行为什么?它存在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答案就是社会需要。

三是世界各国的通例。自198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推出第一份美国大学排行以来,许多国家都纷纷推进了自己的大学排行,如英国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卫报》;日本的《钻石》周刊、《朝日新闻》;加拿大的《麦克林》新闻周刊;德国的《明星》周刊;俄罗斯的《职业》杂志;印度的《今日印度报》等。近年来,一些区域性和全球大学排名也开始出现。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始于2003年,2004年出现了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榜”,以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学排名,2008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也推进了自己的世界最佳大学排名,而欧洲联盟宣布将在2010年试行一个“新的全球范围的多维度大学排名系统”,大学排行正逐渐成为一种国际高等教育评估潮流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专门成立了改进高等教育排名体系的国际专家工作小组,并连续举办国际专题会议。在2006年5月德国柏林召开的第二届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倡导“大学排行的柏林原则”,对大学排行的目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的分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及排名结果的公布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以作为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排名需遵守的共同准则。

排行活动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它如影随行,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尽管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谁也不愿意自己成为别人评头品足的对象,但比较和排行却从来不会因为被评者的反对而停止。最初的比较和评价是笼统的、模糊的。在统计数据更加完备,检索更加方便,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当今世界,当大学之间的比较开始可以量化成一张具体的排行榜时,我们也就情愿或不情愿地被带进了一个“大学排行榜时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人们也许可以表示怀疑甚至反对,但却没有人能够阻止。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席Jandlak强调的那样,“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与大学排名共同相处的时代”[2]。

二、大学谁来排行

“大学由谁排行”好象算不得一个什么问题,似乎谁都可以排,因为大学排行是“法无禁止”的事,公民个人或组织都有权对大学评头论足,行使自己的“表达权”[3]。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目前政府、学校和社会方面都在做大学排行,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学学科排行算得上是政府排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大学50强”和武汉大学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属学校排行,网大有限公司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和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属社会组织的排行,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名为个人排行,实为社会组织的排行。

我们以为,尽管人人都有评价大学的权力,但不是谁都适合做大学排行。先来看看政府排行可不可行?回答是否定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政府逐步退出公共事务的直接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如果排行由政府主导进行,会使排行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指令性,制约甚至限制学校自主权的发挥和学校发展。政府的排行具有权威性,在中国尤其如此,也正因其权威,一旦出现差错(这在大学排行初期常常是难免的),不仅影响大,且无回旋余地,所以,完全由官方组织的评价排序受各方面考虑的牵制,“往往在公布结果时会慎之又慎,甚至将结果只保留为内部参考,不予公布”[4]。如此一来,社会公众所主张的大学知情权就又成了一句空话,评价排序的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学校排行适合不适合呢?前面说到中国人民大学搞了个“中国大学50强”,在2009年的榜单中,人大排在清华、北大和复旦大学之后,浙江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之前,位列综合排行第四位。武汉大学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也是学校在排,在近几年的排行榜中,武汉大学总是排在华中科技大学之前。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也是学校排,中国大学均被排在200位之外,但在中国大学排行中,上海交通大学不是第三,就是第四(2008、2009年均列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后,清华大学之前,位列中国大学第三位)。我们很愿意相信学校主导的排行是科学和公正的,但上述的这些结果总不免让人心生猜疑,毕竟这些排行是学校自己搞的,谁能够保证,在排行方案制定时,设计者不会朝有利于自己所在学校的方向去努力。目前情况下,恐怕也没有哪所学校会支持本校排位表现欠佳的排行研究。

政府和大学都不适合做大学排行,看来只有除了政府和大学之外的第三方来做了。但也不是随便一个第三方都能做得好的,它必须具备“胜任”的基本条件:客观公正性和专业权威性,前者是排行所应秉持的立场态度,后者则涉及到排行应具有的能力资质。要满足上述条件,必须是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首先,这类组织应是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它们依法而立,循法而行,与大学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在评价中保持“超然”[5]的态度,以维持评价的客观公正;其次,大学排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评价活动,既要熟悉大学情况,也要掌握评价的专业水平。因此,从事大学排行的社会组织应该具有足够的资质,具有独立经费来源和营运条件,有能力汇集专业的评价队伍,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掌握专门的评价工具和手段。我们认为,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就比较适合做大学排行,因为新闻媒体本身就负有社会监督的职责。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它不与任何一所大学有直接利益关系,可以保证排行的客观公正;它有独立的经费筹措渠道,可以满足排行所需的财力和专业要求。这也是目前国外通行的做法,可为我国的大学排行所借鉴。

三、大学怎样排行

回答大学应该怎样排行,应该先来分析现在的大学排行到底是怎样排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我们也在组织力量进行大学排行的国际比较和国内比较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大学排行存在如下几方面不足:一是重数量、规模等硬性定量指标(如设备、师资、重点学科及实验室等),轻质量、效率等柔性定性指标;二是重科学研究指标(如项目、论文、获奖等,轻教学指标,如师生比、班级学生数等);三是重教师指标(如教师学历、职称、高水平师资拥有量等),轻为学生服务的指标(如为学生服务的设施、学生保有率、就业率、毕业后获聘和平均薪水情况)等。①参考自沈明明.中美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陈怀芳.国内四大民间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大学排行到底应该怎么排呢?笔者想用三句话来集中表达我们的观点:其一,大学的分类研究是基础;其二,指标体系的科学设置是关键;其三,数据来源的全面准确是保障。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是以卡内基分类为基础,而目前我国大学排行基本上未分类。尽管也有人尝试过这方面的努力,如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中的四型13类划分,武汉大学“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中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划分,但都没有真正实施到位。目前国内关于大学分类的研究有许多,但因为“大学的分类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6],真正权威性的分类成果还没有产生。在缺乏权威分类的情况下,大学怎样排行呢?一是引入过渡期的概念,即先只是试行,或先只进行学科、专业的单项排行,待成熟后再进行综合排行并全面推行。二是明确标示,即无论何种大学排行,都应该清楚说明排行设置理念和原则是什么,是以哪方面为重点,怎么排的,数据怎么来的,目前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陷等。目前国内的几大排行其实都各有侧重,如武汉大学的突出竞争力排行、上海交通大学的注重学术水平排行、武书连的强调社会贡献力排行等,都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排行,如果硬要披上综合之名,就会适得其反。三是排行榜单仅公布排名靠前的学校名次。目前国内的大学排行方案,多按重点大学的情况来考虑和设置,依此对一般大学进行排序,其效果并不理想,但现行的大学排行榜却几乎所有大学的排位全部公布,不但不准确,也有违大学排行的正面激励原则,还容易招来非议,不如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做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仅公布出位居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科大学前25%的院校,地区性大学和地区性文科大学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北、南、中西、西四个地区,然后按地区也是仅列出位居前25%的院校,能够进入排行榜单就算是不错了。

指标体系之所以是关键,是因为它是排行的工具,具有尺度和标准的作用。指标体系的设置十分复杂,三言两语难以说得清楚,但有一些基本原则却是大学排行都应遵循的:一是科学合理性,即指标体系应该能体现大学的本质特点,客观描述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具有目标导向功能。二是系统优化性,即排行指标体系应该完备而精干,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尽可能全面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指标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整体结构及各个要素都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三是通用可行性,通用是指标及权重要相对稳定以便于比较,如果随意更改,就会导致同一所大学出现排位起伏较大的不正常现象;可行是指标要易获取,便于操作,如果设置的指标无法获取,它在排行中的意义就不能体现。

数据来源的全面准确是排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学排行备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据来源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不全、不准、不畅。美国著名的会计事务所布莱沃特浩斯在2003年3月的瑞士Dvaos会议上发表了数值化的“不透明指数”(不透明指数包括法律制度、经济政策、政府规则、会计及企业统计、腐败行为等5个方面),“在被统计的34个国家和地区中,透明度最高的是新加坡,其次是美国,中国被排在最后一位”[7]。这个统计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目前我国基本数据建设的严重滞后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排行是建立在若干数据基础上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亟待建立完善,如教育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信息渠道的畅通、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等。这方面政府固然应该担当起主要责任,但作为大学排行机构,努力扩大数据收集渠道,建立起严格的信息检查筛选制度等,也是必须着力加强的。

大学排行榜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信息化社会,其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高校都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然而,影响越大,争议也就越大。大学排行作为大学社会评价的形式之一,本身也需要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大学在排行榜中的位次值得关注,但大学排行榜本身并不能决定大学的竞争力或实力。“排行榜是一种第三方的大学评价,评价或排名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它只能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起到某种引导作用。因为评价所能做的是揭示价值关系,而不是制造价值关系。它可以引导人们去创造价值,但却不能单靠评价自身就把价值关系创造出来”[1]。对学校而言,最为关键的还在于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实力,因为排名位次的提升其实是学校自身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

(本文系作者在“2009年湖南省中青年高等教育学术论坛”上的大会发言。)

[1]胡莉芳.大学评价:一个公共领域——从大学排行榜说起[J].江苏高教,2009(2):54-56.

[2]侯永琪.全球大学排名第四次会议决议将规划大学排名认证制度[J].评鉴双月刊,2009(20):50.

[3]盛大林.大学排行榜:不能因“潜规则”而剥夺“表达权”[J].教育与职业,2009(4):82.

[4]陈士俊,薛乃卓.试论大学排名及其评价主体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李亚东,金同康.建立和完善中国大学评价的宏观框架——兼谈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在中国大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48.

[6]潘懋元,吴玟.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 2003(3):1-5.

[7]刘焕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73.

(责任编辑 黄建新)

Talking about the University Ranking

YU Xiao-bo,CHEN Huai-fang,SHEN Ming-ming
(Center for College Research,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The controversy has always continued since the formally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ankings in the 1980s.Some agree,but some disagree.For now,more researchersoppose it.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university can be ranked.This is decided by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and the social need,whichis also the general p ractice around the wo rld.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evaluate university,but not everyone is suitable to do university ranking,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To ensure the objectivity and p rofessional autho rity of university ranking,the university rankings should be done by qualified 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such as a responsiblemedia.A sone of the social evaluation form s,the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ranking is not long and it needs to be developed.In order to imp rove the university ranking of China:first of all,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s the basis;second, the scientific setting of indicato r systemis the key;third,the comp rehensive and accurate data is the guarantee.

university ranking;social assessment;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book=122,ebook=78

G640

A

1672-0717(2010)04-0034-05

2010-04-2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B IA 090052)

余小波 (1961-),男,湖南安乡人,教育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排行榜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