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银舫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信息化作为一个正式名词,最早出现于日本。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首次将信息化定义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1997年我国召开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2003年林毅夫、董先安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认为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改造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的序《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中指出,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早期的信息化主要局限于信息产业领域,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日益重视信息化对信息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甚至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且把信息化视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历史进程,认为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
1、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会计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学科,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与专门方法,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反映和监督。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士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从会计活动的特点看,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记录与管理;从会计服务对象看,在内部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在外部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财税部门、金融部门、证券交易所等。这些部门无一不需快速获取全面而有用的会计信息,以辅助科学决策。任何环节的信息不畅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这也说明了会计信息化的必然性。
2、信息化是会计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会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使会计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没有终止的进程,凡是经济决策都需要随时获得会计信息,随时做出必要的反馈和调控。因此,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会计信息化架构、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对实现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3、信息化是实现会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管理手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会计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实现途径,并尽可能满足会计迅速发展的需要。
4、信息化拓展了现代会计的国际功能
由于国际国内市场趋于统一,无国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紧密联系。会计管理和信息提供越来越趋于国际标准,呈现一体化的无国界状态。
1、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
我国会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20多年,但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出保守被动、不成体系和实用性差等特点。目前许多企业的会计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方式,限于人力及成本,若干信息无法披露,导致会计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甚至出现财务管理监控漏洞,市场反应迟钝。
2、信息不畅
受企业经济实力、社会环境及会计自身特点的影响,多数信息处理没有实现电算化,除了上市公司外企业信息披露没有网络化,信息处理仅维持在局部的范围,没有形成全国有机联系的网络,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
3、信息共享性差
目前,我国会计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缺乏会计网络披露的相关法律规定,会计信息资源属于自闭状态,分散在各企业、各部门,难以及时更新,也难以实现对会计数据的共享。
4、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目前,在我国既懂会计理论又明白信息技术的人才非常短缺,缺乏信息资源规划能力,无法把握信息化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三大关系,高难度信息化解决方案难以实施,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短期内很难实现。
5、信息安全缺乏保证
会计信息化无非是将会计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要求信息具有全球性、联通性、开放性、共享性。其核心问题就是会计信息网络披露的安全,来自黑客的攻击是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企业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就要求企业与技术提供商紧密合作。
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要遵照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确立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信息共享”的方针,主要发展对策有以下几点。
1、战略实施的动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创新
从《指导意见》的内容看,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财政机关是实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六个方面措施和要求都是针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的。但是,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由会计行业里上千万从业人员、整个社会的所有经济单位共同参与的一个重要历史进程,其最终实现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外,还必须落实到广大会计人员和社会经济单位的实际行动中去。因此,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首要问题是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即探索政府部门和社会经济主体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内在动因。
(1)财政部门作为会计行业的主管机关,有充分的理由和责任做好推进会计信息化组织领导工作。在战略的组织实施中,领导的重视是决定工作成效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加强组织和协调工作。要进一步确定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涉及的不同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事权和职责划分,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再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监管会计信息化工作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会计信息标准。最后,财政部门要做好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也是加强组织领导的一个重要内容。
(2)将财政部门的战略意图转化为社会主体的实际行动,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会计信息化作为时代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变革,给相关的个人、单位以及整个行业发展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体基于自身利益应当做出理性的选择,主动参与、自觉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然而,由于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可能相对比较被动。因此,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需要进行制度创新,要在完善会计信息化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同时,创新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会计信息化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结合,以便将政府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战略意图内化为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愿,从而落实到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具体行动中。
2、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确保信息安全与真实
会计信息化的推进依赖于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实践表明,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自主装备能力急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安全和真实缺乏足够的保障。比如2007年3月,交通银行因主机监控软件存在缺陷,导致业务交易堵塞,系统瘫痪近4个小时,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3·15晚会上曝光了一个黑客木马盗取网银账户出售的案例,不法分子掌握了1万多个用户的网上银行信息,盗取了500多个账号。
(1)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为会计信息安全提供保障。会计信息化进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三点。一是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包括火灾、灰尘等自然因素可能损坏计算机硬件,从而造成严重的系统故障;以及计算机及相关存储设备失窃或者被盗用,从而造成信息丢失或泄露。二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黑客、病毒以及网络软件自身的缺陷、后门程序等是危害互联网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三是会计及相关信息的安全问题。在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等风险。在三种风险因素中,信息化带来的风险主要都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存在的缺陷有关,因此,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关键技术创新,加强信息加密技术、密码技术、容错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和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必要情况下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关键硬件的开发和研制。
(2)改进会计信息控制技术和业务流程,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首先,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信息的输入输出、形成和处理等日益多样化,被篡改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其真实性面临新的挑战。其次,会计信息传递无纸化,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存在被修改而不留痕迹的可能。最后,信息的处理和存储集中于网络系统,使得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职权分工、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措施失效。改进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技术、改造相关的业务流程,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措施。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技术包括硬件及软件操作规程、系统监察检验规程,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或人工控制记录等措施,对各用户操作系统的所有活动予以记录,并由系统主管定期监察和检验,及时追踪非法用户和越权用户等;可以采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由原来单一的会计部门转变为会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并在开机口令、网络用户名口令、应用系统名口令三个层次上,实行用户级、数据库级和网络系统级的多级结合权限控制机制。
3、战略实施的进程安排:坚持全面推进与稳步实施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既定目标,毫无疑问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然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动态性,需要合理确定战略实施的进程安排,既要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又要科学决策、稳步实施。
首先,要建立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其次,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稳步推进方式。试点是制定正确决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相对稳健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在宏观管理中,对影响较大的决策通常先行试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行。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试点工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就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所涉及的范围进行试点。
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还要考虑缩小数字鸿沟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要求在推动基础较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和鼓励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和企业加快会计信息化步伐,以缩小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之,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动态化,核算工作的简便与否、资料取得的难易与否已不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只有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减少人为主观选择方法的机会,规定最优的核算方法,才能提供对决策最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在规范的同时也应注意“度”的把握,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不能简单武断地规定某一种方法,而应在一定的选择空间内合理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Z].2009.
[2]林毅天、董先安: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R].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