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2010-08-15 00:45湖北省经信委考察组
当代经济 2010年5期
关键词:安徽工业企业

○湖北省经信委考察组

安徽工业经济近几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增速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三位,2009年9月当月增长26.5%,增速跃居全国第一位。最近,湖北省经信委组成考察组,赴安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与安徽省工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参观了合肥滨湖新区和芜湖、铜陵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公司、铜陵有色公司等十余家企业,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安徽工业快速前进、奋起赶超的步伐。

一、安徽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安徽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赶两湖、超万亿”目标指引下,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加快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近五年,安徽工业经济明显提速、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该省工业实现增加值3487.6亿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24.3%(按当年价计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9.7亿元,是2004年的2.74倍,年均增长28.5%(按当年价计算),在全国位次由第17位上升至第15位,企业户数由2004年的4773户增加到2008年的10513户。与湖北相比,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4年只有我省的76.3%,2008年提高到84.8%;企业户数2004年只有我省的76.5%,2008年提高到95.7%。随着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安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31.3%上升到2008年的39.3%,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4%,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

近几年,安徽轻工家电、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石化、冶金等行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等基础产业得到明显加强。2008年,安徽轻工业(部门口径)产值达到2390.5亿元,其中家电产业479.9亿元;塑料产业241亿元;食品也接近千亿元,达980.5亿元。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2793亿元,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927.5亿元。有色产业营业收入824.14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能源产业(煤炭和电力)营业收入1498.7亿元。此外,钢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达1197.6亿元,石化产业营业收入867.8亿元。经过多年努力,安徽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电器生产基地,在全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2008年,安徽几类家电产品的产量分别为:冰箱1131万台,洗衣机695万台,空调器658万台,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已成为全国家电研发和制造中心。汽车产量61.68万辆,居全国第8位,小排量乘用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性指标及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指标均居国内领先,汽车工业出口额居全国之首。造船完工量120万重量吨,居全国第6位(我省居第7位),叉车、挖掘机、柴油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煤矿、建材、冶金等大型成套装备产品具备较强竞争力。电解铜产量53.8万吨,铜材56.8万吨,高精度铜板带、漆包线等一批特色产品在全国保持领先。粗钢产量1770.2万吨,钢材1906.6万吨,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11位,大型U型钢、H型钢、中小型钢、铁道用钢居全国前列,球墨铸铁管产量居全国之首。硫酸产量329万吨、化学农药20.2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柠檬酸、浓硝酸、特种橡胶制品等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PVC型材、管材65万吨,塑料建材产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4、重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近几年,安徽培育了一批在国内有地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汽车工业以奇瑞公司、江淮汽车企业集团为代表,成为我国民族汽车自主品牌的典范,其中奇瑞去年整车销售35.6万辆,稳居国内乘用车销量前五名,连续八年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材料工业以马钢、铜陵有色、海螺为代表,成为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其中马钢钢材产量在全国单体钢企中列第三位,铜陵有色居全国第二位,海螺集团水泥产量国内第一,年产销量达8600多万吨。能源工业以淮南、淮北矿业集团为代表,淮南矿业去年产煤6043万吨,经济技术指标全国领先。轻工行业荣事达、海螺型材等成为行业的龙头。

5、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安徽以“861”行动计划为引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投入,以投入带动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2001年安徽全社会投资962.6亿元,2008年达6788.9亿元。工业投资增势更为迅猛,近五年分别增长34.8%、46%、48%、53.2%、30%,总量基本上是两年翻番,2008年达到2792.7亿元,是2004年的4.3倍。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1.1%。从技改投资看,2008年完成1408.7亿元,是2004年的3.3倍,年均增长35%以上,先后实施了奇瑞公司轿车二期、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集团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为工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二、安徽工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几年安徽紧抓工业化这个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尤其是200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工业强省大会并出台《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后,发展工业经济成了各级各部门的“头号工程”,工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安徽之所以出现这种良好局面,关键是在职能配置、资金投入、干部考核等方面注重向工业领域倾斜。在职能配置上,强调“用最强的力量抓工业、最大的力度支持工业”;在资金投入上,建立工业强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表彰奖励;在干部考核上,把工业经济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迅速在全省形成了“关注工业、支持工业、投身工业”的氛围,真正形成了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地方政府主职干部原则上要有经济部门工作经历,注重把懂经济、懂工业的干部选配到市县领导岗位,有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

2、突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安徽工业崛起关键是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而投资的高增长得益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安徽毗邻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加上煤炭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以说是“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近年来,安徽放大这一优势,响亮地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分别与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签署了30多个框架协议、专项协议和城市间合作协议。此外,还与浙江、上海签订了电力和能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皖电东送”工程,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产值120亿元,年利税25亿元。据统计,近五年安徽累计利用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2008年,长三角地区在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共4905个,实际到位资金1471.9亿元,同比增长69.4%,占全省引进投资的55.7%;长三角地区到安徽省投资企业已达到14585家,其中来自上海2077家,江苏5894家,浙江6614家;目前在皖的浙商就超过40万人,投资额上千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为全国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正在构想与产业转移地共享GDP和税收的新模式,这将极大调动沿海地区参与共建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这一局面的背后,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形成了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安徽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省政府定期召开“861”重大项目调度会,每月通报各地招商引资和各开发区投资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每年对招商有功的地区或部门主职给予5—6万元奖励。芜湖等地还将招商引资考核与干部工资挂钩,对完不成招商任务的扣发绩效工资的65%,完成情况较好的给予重奖。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使全省上下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

3、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安徽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注重加大创新投入,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培育了奇瑞、江淮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正在成为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六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创新发展资金;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82家,近年来每年新增20户以上,今年将新认定50户以上,其中2—4户可能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目前安徽省工业企业出现了“五个60%以上的态势”,即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如奇瑞公司就是自主创新的典范,是我国首批获得认定的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司2万名员工中就有工程技术人员6000余人,其中4000多人从事产品研发,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多年来保持在10%以上。通过10余年的自主创新发展,奇瑞掌握了汽车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设计等100多项专利。分别在日本东京、意大利都灵、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了3个研究院,先后与美国量子基金建立合作合资关系,已建或在建的海外CKD工厂达15个。此外,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改试验区建设。试验区启动以来,省及三市安排财政自主创新专项资金30.5亿元。今年上半年,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13亿元,增长22.7%,占全省的56%;专利授权量2107件,同比增长96%,占全省的64%。

4、注重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做大做强,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调研中我们感到,安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四条大产业链。一是电子电器产业链。形成了家电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家电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日趋增强。仅合肥就聚集了美菱、荣事达、海尔、美的、格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整机家电企业,吸引了电子元器件、专用集成电路、显示器件、线路板、模具、包装、维修、物流和研发等500多家企业配套,年产值近400亿元。二是铜及铜加工产业链。从单纯铜冶炼发展到铜板带、铜杆、铜棒、铜箔、漆包线、电线电缆、铜覆板等铜加工产业链,拥有11大类、几百个品种,已形成120万吨铜冶炼和100万吨铜加工能力,今年可形成千亿元的产业规模。三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奇瑞、江淮等整车企业为核心,形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体系。仅芜湖就聚集了德国大陆、意大利菲亚特、美国江森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企业200余家,去年零部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与整车生产配套率达30%以上。四是能源和煤化工产业链。安徽以“皖电东送”为契机,已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建立了煤电联产、煤焦化和煤气化三大产品体系,炼焦及焦化下游产品的深加工,煤气化制甲醇、合成氨及深加工、电石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安徽已形成1.2亿吨煤、1103亿度电、750万吨原煤深加工的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基地。

更为重要的是,安徽把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优势产业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合肥液晶面板项目,是内地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年产值可达120亿元,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投资65亿元的熔安动力低速船舶柴油机项目,工艺水平世界一流,将建成年产500万匹马力、单机3万匹马力的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年产值约100亿元;位于淮南市正在建设的安徽煤化工基地规划占地13.09平方公里,以淮化集团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烯烃项目为龙头,规划总投资712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63.6亿元,利税113.4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最近开工建设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计划5年完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2.4亿元,利税23.6亿元,建成全国三大盐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5、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发展良好载体

目前,安徽经国家核准的开发区有8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芜湖出口加工区),省级开发区85个,另有18个筹建开发区。截至2008年,全省89家开发区占地面积88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07平方公里。据统计,安徽省89家开发区以不到全省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省33.3%的工业增加值、25%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财政收入。我们参观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21.68平方公里,区内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汽车电子产业园都是国家级,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6亿元,工业总产值802.4亿元。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全国循环经济“双试点”机遇,按循环经济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区内所有项目用地按“七通一平”标准建设。20万吨铜板带、27.5万吨黄铜棒、25万吨铜杆、10万吨漆包线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或已经投产。他们提出了创“双千亿”的目标,即铜陵有色营业收入超千亿、铜加工及配套产业超千亿。

6、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

硬环境方面,安徽交通发展很快,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2457公里,公路网密集度跃居全国前十位,已形成“三横六纵”、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每个县城上高速只要半小时。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2878公里,特别是随着合宁、合武高铁的贯通以及京沪高铁安徽段全线开工,安徽“1234”出行格局(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武汉2小时、上海3小时、北京4小时)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大手笔,如合肥滨湖新区,规划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拟建并落实签约房建面积达1215万平方米,相当于合肥老城区房建面积的2倍。仅两年半时间已投入建设资金260亿元,区域内主要道网全部建成,合围面积30平方公里,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房建面积130万平方米,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人气汇集的现代滨湖新城初步形成。

软环境方面,近年来安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环境整治。如合肥市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推进机关“效能革命”,规定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四条“高压线”,要求县(区)、市项目审批分别在两个、五个工作日内办结,芜湖市每个部门只设一个审批科,实行“一个口子”对外,政府效能大幅提高。安徽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投资,也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2008年,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4家;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34.9亿美元;外贸出口额113.5亿美元;全省民间投资3557.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达52.4%。

三、几点启示

此次安徽之行,虽然时间很短,但启发很深。安徽工业的崛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进一步在发展理念上解放思想

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是现代服务业的实体支撑,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2008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5.7∶43.8∶40.5,二产比重低于安徽2.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2%)低于全国4.7个百分点,低于安徽1.1个百分点。当前湖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处在加快发展和爬坡升级的关键阶段,我省发展潜力在工业。加快湖北发展,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把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政策支持、职能配置、目标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制定工业强省政策性文件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技术改造、重点产业调整升级、中小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理顺和强化工业部门管理职能,合理配置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工业节能等方面职能;把工业经济指标纳入地方和部门考核体系,将工业投资和招商引资作为衡量使用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真正把工业经济的首要支撑作用体现出来,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重工业、抓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把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与安徽、湖南、江西相比,湖北不与沿海省份接壤,在梯度承接产业转移上并不占优势,但抢占内陆市场的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商务成本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要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紧盯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日用化工等消费类产业,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充分利用我省的市场优势,吸引沿海大企业将区域性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中心设在湖北;依托我省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电子信息及关联配套产业。把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与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并加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导各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分工明确的产业基地,吸引沿海产业成规模、成体系转移。

3、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着眼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在扩大整车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东风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强汽车零配件业的资源整合,不断提高产业的市场化、集成化水平;钢铁产业在稳步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配套,以武钢产品省内循环为突破口,提高与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延长拉伸产业链;石化产业进一步做强农用化工,加快推进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由传统化工向现代化工、精细化工发展,促进产业的战略升级;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巩固光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消费类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产业,加速NVD、二维条码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食品产业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原材料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及包装配套相结合的现代食品工业产业链;纺织行业加快发展多种化纤制品、产业用布、印染及后整理等子行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服装产业比重,加快“徐氏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产业层次。适当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支持大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湖北工业的航空母舰。

4、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从目前我省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推进自主创新有两个突破口,一个是企业技术进步,另一个是培育新兴产业。一方面,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信贷的结合,推动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公共研发平台和孵化器建设力度,注重扶持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更加注重企业技术改造,设立和增加省本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企业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技术改造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提升项目,使企业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抢抓武汉被列为国家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机遇,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抓紧编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引导多渠道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抓好创业、投融资、公共服务等六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在新兴产业突破中不断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5、下决心整治投资环境,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

硬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公路、铁路及空港等路网建设力度,不断提升高速公路里程,提高市县高速公路通达率,加快省际、城际铁路快速通道建设,不断强化湖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狠抓开发区建设,实行开发区经济指标月通报制度,引导各地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层次,打造优越发展载体。软环境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尤其要以“效能革命”精神,强力推进“能力建设”活动,切实做好各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特事特办制,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打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和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加快发展以研发设计、物流、金融、商贸、会展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降低投资和商务成本,为吸引外来投资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安徽工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业人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