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2010-08-15 00:45严燕萍
当代经济 2010年5期
关键词:规上企业

○严燕萍

(上虞市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

受宏观环境趋紧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挑战,上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本文试图透过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分析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扩张的影响,继而探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上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强市、生态靓市”战略,主动应对宏观环境趋紧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挑战,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现状特点

近年来,上虞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产业基础更加扎实。一是从产业构成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4年的9.5∶60.0∶30.5调整到2008年的7.0∶61.0∶32.0,呈现一产降、二三产升的可喜局面。二是从基本单位看,2008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8199个、个体经营户43341个,分别比2004年增长23.8%和5.9%,其中二产法人单位数4802个、三产法人单位数3397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15.5%和37.9%。三是从从业人员看,2008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2.21万人,其中二产57.13万人、三产5.08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66.6%、70.0%和36.2%。

2、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578家,其中规上企业88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56.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3.9%、24.5%和135.5%。二是集群优势加速显现。机电、化工、纺织三大支柱行业规上企业数占总数的68%,伞件、铜管、机械仪器、手套袜业等块状产业各具特色,汽车零部件、照明电光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区域布局加速向两区集聚,2008年两区规上企业191家,产值392.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1.6%和52.1%。三是所有制结构日益优化。2008年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550家、股份制企业432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42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27.8%、96.4%和30.0%;上市企业达到10家,比2004年增加4家,企业发展更具活力。四是科技投入力度加大。2008年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11.7亿元和6.1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5.96亿元和3.35亿元,年均增长19.5%和21.7%;新产品产值率21.2%,比2004年增加9.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总量稳步增加。一是规模在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三产法人单位3397个,三产个体经营户31132户,分别比2004年增加37.9%和9.6%。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分别实现营业额123.52亿元和4.88亿元,比2004年增长184.1%和143.1%;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39.47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9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4.0%和70.5%。二是结构在优化。与一普相比,2008年全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两大传统行业法人单位数分别增长91.9%和88.9%,房地产、租赁商务、科研服务、卫生保障、文化娱乐等行业法人单位数增幅均超过50%。三是贡献在提高。2008年三产占GDP的比重为32%,比200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对全市财政总收入的贡献为22.4%;吸纳就业5.08万人,比2004年净增1.25人,增长32.6%,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建筑产业优势不断巩固。一是总量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224家,个体经营户4589户;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85.9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09.74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产值657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08.3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33.03亿元,总量规模均居全国县级市前茅。二是资质等级不断提高。2008年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0家,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11家,特别是拥有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12家,数量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三是拉动就业贡献突出。200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3.15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近15万人;建筑业利润总额16.86亿元,直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146元。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上虞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但现阶段一些产业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仍然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层次偏低。一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如化工行业以染料、颜料及中间体和医药及中间体两大类产品为主,处在国际产业垂直分工末端和产业价值链低端。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如机电行业中的冷却塔、风机、灯具和块状产业中的伞件、手套袜业、铜管等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品,“大路货”和配套加工产品居多。三是贴牌产品多、自有品牌少。绝大多数企业实行短期的贴牌生产和中性生产,忽视自主品牌建设,核心品牌往往掌握在别人手中,即使有了自主品牌,品牌开拓营销力度也不够,缺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企业规模偏小。一是经济单位少。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分别为8199家和43341家,均少于绍兴、诸暨、余姚、慈溪等周边县市。二是块状规模小。上虞块状产业产值超40亿元的仅4个,超百亿元的仅1个,而诸暨超40亿元的有10个,超200亿元的有3个。三是单体规模小。从普查情况看,我市工业企业户均产值、户均资产分别为2015.52万元和2065万元,其中规上企业分别为8510.25万元和8684.19万元;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户均销售额为1439.63万元,餐饮住宿业户均营业额为718.1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户均分别为9976.24万元和1174.24万元,企业单体规模还不够大。

3、融合互补偏少。一是产业融合度不够。二三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互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缓慢,专业市场建设缺少制造业有力支撑,服务业中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比较发达,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二是行业关联度不够。产业上下游之间缺乏关联性,存在产业链条断裂的现象,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产品差异度不够。大量企业在同一行业、同一产品甚至同一分工环节上简单扎堆,企业分工协作不够紧密,同质竞争激烈,导致产业集群发展不快、竞争实力不强。

4、竞争能力偏弱。一是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全市实现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65.63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22%,低于绍兴市平均水平23.4%;规上企业R&D活动经费6.1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77%。二是科技人才缺乏。全市法人单位中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38人,仅占单位从业人员的0.23%;规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310人,其中R&D人员2509人,仅占规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83%。三是经济效益不高。2008年全市规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2.9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1%,分别比一普时下降4.12和1.6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45家,亏损面16.38%,亏损额达19.05亿元,特别是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三、对策建议

根据上虞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现状,就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创业扩总量,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扩大经济总量,必须优先考虑全民创业,加快培育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一是龙头带动促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鼓励规模优势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辐射发展一批产品配套、技术研发、中介咨询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中小企业。二是产业协作促创业。增强中小企业抱团合作意识,鼓励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差异化错位发展,提高产业、产品关联度,促进块状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强企业生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三是市场引领促创业。积极打造“浙东新商都”,发挥现有大企业规模优势,做大产业,实现以产业推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四是政策扶持促创业。进一步调整优化政策导向,实行“大企业给荣誉给服务,小企业给政策给资金”,切实减轻创业投资成本,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提高创业授信额度,创新抵押贷款模式,不断增强创业投资的源动力。

2、以创新促提升,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一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相应的科技研发奖励及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配置机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二是激发管理创新内生力。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三是培育经营创新源动力。引导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主业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资本运作,抓住创业板上市良机,加大企业上市推动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和增资扩股募集资金、扩大生产、规范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

3、以调整推转型,重塑产业结构新格局。一是制造业,重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机电行业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电器等方向转型;化工行业突出嫁接改造、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向生物医药、新领域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提升;轻纺行业突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向高档面料、色纺等领域拓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块状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和高端拓展,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二是服务业,重在打造“浙东新商都”。加快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城北商贸核心区。积极推进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按照“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带产业”的思路,加快培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嘉绍跨江大桥、杭甬运河、杭甬客运专线、上虞新港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桥、运河、铁路和港口物流,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依托“一江两岸”(曹娥江)、“一帝二女”(虞舜帝、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和滩涂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曹娥景区、英台故里和杭州湾生态湿地建设,着力打造大上海的绿色“后花园”。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IT信息、科技中介、金融、法律中介咨询等新的服务业态。三是建筑业,重在打造“绿色建筑产业基地”。依托现有建筑业基础,把握绿色节能建筑发展趋向,抓住上虞市与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开展合作的契机,引导建筑企业返乡投资发展环保、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从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向绿色建筑产业基地转型。同时,要推进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提质创优,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实现从“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

4、以开放助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内生动力是不够的,借助外力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捷径。发展外向型经济应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搭平台。把平台建设作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抓住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机遇,突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立足建设工业新城,前瞻性、大手笔、高标准地抓好规划完善和基础配套。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和15个乡镇工业功能区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承载力。二是引项目。要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常抓不懈,不但要注重单体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进项目背后的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要瞄准大项目,主动对接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及全国民营企业500强,重点引进与上虞市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三是拓市场。根据产业和产品特点,分门别类地开拓不同市场,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注重在开拓制造业市场的同时,加快拓展服务业、建筑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内专业市场作用,加大品牌创建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上虞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5、以服务强保障,优化经济发展新环境。政府行使着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仍然是主导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推进体制改革。围绕优化行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重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适时推进“大部制”改革,有效精简政府部门,并大胆改革两区管理体制,可尝试园内企业变“两头管理”为“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利益分配格局,扩大两区行政管理权限,适当增加社会管理职能。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围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梳理、归并、整合现有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全民创业、科技创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节能减排、资本运作、市场培育、现代物流业发展及建筑产业化等方面,不断优化政策导向。三是优化审批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事项、简化环节、压缩时限、降低收费。加强行政服务工作,建立面向企业和基层的服务解困长效机制。四是促进民生和谐。更加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养老等保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重视矛盾调处和化解,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规上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1年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企业
企业
贵州规上白酒企业上半年增加值达569亿元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近8年工业规模及工业收入的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