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春
(朝阳市双塔区辽河小学,辽宁 朝阳 122000)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倪晓春
(朝阳市双塔区辽河小学,辽宁 朝阳 122000)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如何打破旧模式,建立新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偏爱求同型的教学(测试)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教师过于偏爱求同思维训练,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习题中的所谓“标准答案”,而对求异思维的培养,则被视为费时的“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求同型的教学及测试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和照本宣“讲”。教师上课时,一切均按教案、教参实施“注入式”“满堂灌”,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不理不睬或不置可否,情急之下还要横加训斥。长此以往,怎能不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消磨殆尽?(3)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不能大胆地向“轻车熟路”告别,不能积极地扬弃与创新,使得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学生对教师盲目迷信。小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的心理,老师的话不容怀疑和违背。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惯于做忠实的听众,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要克服以上障碍,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堂语文课,如果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上,学生很少主动动脑、动口、动手,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还学生读书、思考、语言训练的自由。为了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词语教学为例,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而阅读、赏析课更是应“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多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立足于一个和谐的主体发展环境,保证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形成。最佳心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内在动力系统,这是诱发创造的基础,它的形成源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存在和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尊重学生,多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读书,并鼓励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另外要建立一种整体的引进新信息的教学机制,形成“开放”的教学模式,打破封闭的旧模式,将各个领域的新信息有机地融汇到语文教学中来。如:讲《眼睛与仿生学》,不妨讲讲当代军事科学领域中仿生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的信息量尽可能多一些,以刺激其想象,活跃其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竞争激励等方法让学生产生创新动机。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过程中,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有些问题教师如能疏导学生采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往往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学生的疑问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矛盾。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可先设问:“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卖火柴,而不在家里过年?她爸爸为什么要打她?”这样提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学习书本,用他们的眼光来审视课文,敢于指出课文中的缺点。比如在教《趵突泉》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说,出济南西门的桥,到底是在西门的正前方还是偏北或者偏南?文中没有叙述清楚。另一位学生说,“在桥上看见一溪活水”,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在桥上才能看见,读者感到模糊。还有一位学生提出,三个大泉是怎样排列的,也应该指出来,文中的“泉池中央偏西”不具体。虽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鸡蛋里挑骨头”,但他们的疑问闪现着创新的光芒,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指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语文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逐步具有爱创新、敢创新的意识,既要鼓励学生虚心倾听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结论,又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有好奇心、求知欲,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对学生多加鼓励,增强创造的信心。激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它是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教师要科学地制定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尝试创新。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消除对创新“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制定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时,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无论是对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还是对创新意识较弱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创造火花”也要不失时机地“助燃”,以期形成“燎原之火”。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让学生确实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欲望。以小学生作文为例,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害怕作文,尤其是个别学生总也写不好作文,当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稍微降低标准,找出他文章中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给他一个中肯的、有着鼓励作用的好的评价时,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写出较好的作文,甚至是真正的好习作来。只要教师找准切入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并加以及时鼓励,学生才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
从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探索性,题材要丰富多彩,信息呈现要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这一切都将有益于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