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玥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李建勋高等师范教育思想探析
陈 玥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李建勋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鉴于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他特别重视师范教育并且终身从事师范教育,关心对未来教师的训练和培养,也关心在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且不断强调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办学理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建勋;师范教育;教育思想
李建勋 (1884~1976),字湘宸,河南省清丰县人,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清末秀才,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曾在1911年和1912年两次赴日本留学,接着又在1917年和1923年两次赴美国留学,并于1919年、1925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参加过辛亥革命,担任过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教授兼教育研究科主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并一度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抗战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兼任教育学院院长、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研究院教育科学部主任等职务。在1932年和1947年曾两辞不就行政院会议和教育部任命他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职务。1948年,应邀至四川大学讲学,继又去川东教育学院 (今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授课。新中国成立后,就任平原省文化委员,主管教育工作,并担任平原师范学院教授。随后又担任天津师范学院副院长至退休,1958年退休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专员。1976年,因病逝世。
李建勋终身从事师范教育,并且非常重视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他主张要提高高等师范的程度、加强师资建设与教学建设,主张师范学校必须单独设置而不能与他校合办。他认为“教育为救国之本”、“教育乃国家命脉”。他不仅自己对教育救国坚信不疑,也要求他的学生养成教育救国的思想。
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方面,李建勋认为对他们的素质要求和普通的大学生应该是不同的。他在 《师道论》中明确指出:“无论古今中外,师,是看得非常重要的。就中国论,在科举时代,‘有天地君亲师一说’”“若考诸外国,教权无论掌自教会或国家,目的无论在读圣经或作公民,教师地位之重要,则为有识者所公认。”[1](P241)由此可见他把教师提到了至高的地位,认为教师在教育事业上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也正因为教师在教育事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在李建勋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师必须做到学问与道德兼备,他认为“教育者”不但要有高深的学识和精熟的技能,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2](P59)否则,“小则牺牲青年前途,大则影响国家前途”[1](P241)。
李建勋认为教师的“德”应包括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人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一种健全人格,它由“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以及“维护国家生存,促进民族文化之使命”的国家思想和民族意识所构成。[1](P242)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处理好自身与学生、社会、业务和同事的关系,同时在事业上要发挥“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于教育有崇高的信仰、对于所学有勤奋的努力、对于教人有不倦的态度”[3](P274)。他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专门学识和领导能力。“所谓科学头脑者,即对于一切事物,以科学的态度及方法处理之之谓也。”[1](P244)其主要特征表现在:面对问题,能以事实为依据,不盲从,不武断,用分析的方法,审思明辨,寻求真理等;专门学识则应包括所习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二者必须兼备方能成为全才;领导能力则无论就教师的职业还是地位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三者均为一个优良教师所必备的武器,舍一不可。此外,李建勋还认为高师的训练在课业上不仅要重视课内的教学还要特别重视其课外活动,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建勋认为,在开展师范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还应当关注教师的待遇问题。如果要使得教师做到“敬业”、“勤业”、“乐业”的话,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使他们感觉到“地位之巩固,生活之安慰,职业之增进”。
李建勋对当时我国教育行政效率低下表示不满,因而他在1930年5月 《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及其实施》一文中指出:“吾国现时,校长、教员无论是否称职,随时可以更换,地位安乎?校长、教员之薪金 (指乡间小学言)最为低廉,又无年功加俸,及退养制度,而经济负担与日俱进,(娶妻、生子及子女教育费等)生活安乎?在教育界供职者,大多数学校卒业之日,即为学问终止之时,平时对于学术研究与进修几等于零,职业有进步乎?如此状况,而欲其各自努力,对百年大计之教育负责,终身以之,犹缘木而求鱼也”。[4](P104)因此在李建勋看来要提高地方教育行政的效率,就必须从任免、年供加俸、退养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
此外,李建勋还认为“教员既直接为国家社会谋幸福,倘未能使其地位巩固、生活安定,则优秀之士,必不肯以教育作终身事业。优秀之士,舍而之他,其教育可知。教育不良,而国危矣。故今后欲整顿中国教育,必自优待教员始。”[5](P113)由此可见,他把教师的待遇问题看作是教育发展以及国家兴衰的关键,也是师范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李建勋针对当时中等学校的办理不善,教育质量低下以及校园学风败坏的情况,他认为:“其咎在谁?责在教师,责在训练教师之教师。”[6](P332)因此,李建勋认为必须加强高级师资训练,即高等师范教育。并且还提出了高级师范教育师资训练的三大目的:“训练中等学校健全师资、培植教育行政人员,及养成教育学术专才”。[3](P272)
李建勋对当时提倡的所谓:“教师乃生成而非训练成功者”,“凡有学识者皆可为师”,“中等学校办理不善,即由于高级师资训练之无效”等一些观点进行了驳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观点。
李建勋认为教学不仅需要教育的知识还需要科学的知识,如果教育知识可以自己生成,那么科学知识也就可以自己生成。而大学在取消高等师范教育的同时也应取消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他基于此提出高等师范教育是必须的。李建勋指出:“教师之职责,非仅限于‘授业解惑’,除教学外,尚须负训导之责任。”[6](P337)而训导能力是影响教学成绩的重要因素,可见仅有专科知识是不够的。就教学本身而言,“亦非仅具专科知识即能成功者,纵能成功,在时间及精力上亦必不经济。教学方法之优劣,亦有莫大之关系。”[6](P338)教师的专业知识需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对于如何培养合格师资的问题,李建助建议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合理化:高级师资训练机关要开设修养科目、基本科目、专业科目和专门科目等四类科目;此外还指出如果要想在这四类科目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并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李建勋认为应当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确定其目标,健全其组织 (如导师制),规范其行为 (如精神训练、体格锻炼等),并能认真实施指导、监督、考核、奖惩等方法,那么今后的师资状况必能改观。他的这两条建议对于我国今天的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对于师范教育的修业年限 (此处指高等师范教育),当时存在两种观点:五年制和四年制。主张五年制的人们认为,师范院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主要一点在于她是专业训练机关,所培养的人才必须专精,没有相当的时间不能达到训练目的。而且,高等师范教育造就的是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没有长期的熏陶是不行的。有人还列举英美等国的师资训练为例来说明。英国、美国一般大学生毕业后,须受一年的专业训练才能任中学教师,而德国的大学生毕业后须实习两年才能走上中学讲坛。因此,高等师范的修业年限应定为五年。
李建勋主张高师的修业年限为四年。他认为,高等师范能否达到训练的目的,年限并非唯一因素。虽然高师生在校的训练时间长一些对于巩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很有益,但在现实中,一位教师工作的优劣和在大学训练的时间长短并非一定成正比,他的教学成绩还和他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中磨练。如果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会造成和实践脱离的弊端,最终的效果并不一定就好。高师生在学校的四年时间足以让他学到今后从事教育事业必须的知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拥有充裕的知识外,丰富的经验是更为重要的条件。此外,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与欧美各国相差太大,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都严重不足,增加一年的修业年限,势必就教育条件、学校设施、师资数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当时的政府而言实在是力不从心。因而,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应以四年为宜。
总之,李建勋是一位“教不厌,诲不倦”的教育家,他留给我们宝贵的教育思想的精华,集中地体现在他的高等师范教育思想方面。他提出的“师德教育”、“教师待遇的提高”、“师资培训”等教育思想在当时对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指导教育实践以及推动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目前深化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海内外公认的卓有影响的教育家。
[1] 许椿生,陈侠,蔡春.师道论 [M]//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许椿生,蔡春.李建勋——终身与师范教育结缘[M]//师范群英,光耀中华 (第二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许椿生,陈侠,蔡春.吾国高级师资训练之待决问题 [M]//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许椿生,陈侠,蔡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及其实施 [M]//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 许椿生,陈侠,蔡春.中华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M]//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 许椿生,陈侠,蔡春.论中等学校教师需要专业训练 [M]//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The Probe and Analysis of Li Jianxun's Thought on Normal Education
CHEN Yue
(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PRC)
LiJianXun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a very normal,given in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norm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special attention to education in normal,about the future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and training,and also about in-service teacher quality,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mphasis as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education,his thoughts and ideas,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normal education,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normal,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 Jianxun;teachers'moral education;education thought
G 651
A
1674-5779(2010)06-0079-03
(责任编辑 陈育/校对 云月)
2010-10-07
重庆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玥 (1984—),男,陕西西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