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原理辨析「は」和「が」(下)

2010-08-15 00:54佳木斯大学孟玲秀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主格野田无题

佳木斯大学 孟玲秀

(4)有题句和无题句的原理

这里将此原理称为有题句和无题句,是通过句中是否含有主题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也就是说,“无题句”的主格后应接「が」,而“有题句”的主题后应接「は」。

最初提出“有题”和“无题”这个对立概念的是松下大三郎(纪元社1928)。野田尚史(国语学会1984)继承松下大三郎的学说,使用“有题句”和“无题句”这样的概念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

[14] NHK は二十五日,来年の「大河ドラマ」を山冈荭八原作『徳川康成』に決定したと発表した。(野田尚史1984)/NHK已于25日发表,来年的“大河连续剧”定为山冈荭八的原作《德川康成》。

[15]大阪外国国语大学で十九日,留学生别科修了式が行われた。(野田尚史1984)/大阪外国语大学于19日举行了留学生别科结业式。

根据野田尚史的理论,例句14○是含有「NHK」这样主题的“有题句”,所以在表示主题的「NHK」之后接「は」。与其相比,例句15○是以非意志性动词为谓语的不含主题的“无题句”,所以在表示主格的「修了式」之后接「が」。

在日语文章中这种有题句和无题句的句子比较常见。如在「TVドラマ『奋闘』80年代生まれの生活を描く」(人民中国 东方书店2008年1月)一文中开头第一段就是下面这两句话。

[16]入社したばかりの若者の仕事,生活,爱情の体験を描いたテレビドラマ『奋闘』が,中国国内の各地のテレビ局で放映された。このドラマは,80年代生まれの若者の生活の宓態をリアルに反映しているとして好评を博した。/描写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工作、生活、爱情的电视连续剧《奋斗》,在中国国内各电视台播放了。这部电视剧因真实地反映了80后年轻人的生活实际情况而博得好评。

例句[16]中前一个句子是“无题句”,在表示主格的『奋闘』之后用了「が」,后一句是“有题句”,在表示主题的「このドラマ」之后用了「は」。

但是,“有题句”和“无题句”也有不和「は」和「が」相对应的情况,如像语法学家三上章所说的“略题”或“隐题”等情况时,虽是“有题句”,但却不与「は」相对应。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做介绍了。

(5)句和节的原理

野田尚史(くろしお出版1996)将此原理称为句和节,是通过主格作用所关系到的范围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也就是说,主格作用关系到句末时其后应接「は」,而作用只关联到节时其后应接「が」。

最初提出这个原理的是山田孝雄,山田孝雄在『日本文法学概论』(宝文馆1936)一书中通过例句[17]和[18]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

[17]鸟が飞ぶ时には空気が动く。(山田孝雄1936)/鸟飞时空气会有震动。

[18]鸟は飞ぶ时に羽根をこんな风にする。(山田孝雄1936)/鸟飞时会把翅膀像这样摆动。

根据山田孝雄的理论,例句[17]中「が」的势力范围只到「飛ぶ」,与其相比,例句[18]中的「は」则是与句末的「羽根をこんな风にする」相关联。三上章(『语文』くろしお出版1953)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从属句的主格如果不是表示特别强调对比的关系,一般不使用「は」。

日语中从属句较多,从属句中一般情况主格后都使用「が」。如川端康成的《雪国》(学习研究社1969)中就有下面这样的描写:

[19]汽车が动き出しても,彼女は窓から胸を入れなかった。/即使火车开动了,她也没有把上半身缩回到窗口里来。

例句19○是从属句,主格「汽车」后使用了「が」,势力范围只到后面的动词「动き出す」,类似的用法还有下面的例句20○。

[20]私が出かけようとした时,铃木先生は入ってきました。/我正要出去的时候,铃木先生进来了。

例句20○也是从属句,「私」只和后面的动词「出かける」相关联,所以「私」之后使用了「が」。而例句21○是单句,「私」是与句末的动词「会う」相关联的,所以「私」之后使用了「は」。

[21]私は町へ行った时,铃木先生に会いました。/我去城里后见到了铃木先生。

(6)对比与排他的原理

野田尚史(くろしお出版1996)将此原理称为对比与排他,是通过主格名词和句中没有出现的同类名词间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也就是说,对同类名词表示对比意义时其后应接「は」,而表示排他意义时则应接「が」。

最初提出这个原理的是三上章,三上章在『日本语の论理』(くろしお出版1963)一书中使用“对比”和“排他”的概念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久野暲(『日本文法研究』大修馆书店1973)则使用「対照」和「総记」这样的概念,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

[22]雨は降っていますが,雪は降っていません。(久野暲1973)/下着雨,但没有下雪。

[23]太郎が学生です。(久野暲1973)/太郎是学生。

根据久野暲的理论,例句22○中「雨が降っています」和「雪が降っていません」是表示「対照」的关系,即三上章所说的“对比”,所以使用「は」。久野暲指出,一般一个句子中只允许出现一个主题,所以当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は」时,只有第一个「は」表示主题,其余的「は」则表示「対照」。如下面的例句24○,第一个「私」表示主题,而后面的「タバコ」和「酒」则表示「対照」。

[24]私はタバコは吸いますが,酒は饮みません。(久野暲1973)/我吸烟,但不喝酒。

另一方面,例句23○是指现在所谈到的人物中只有太郎是学生,表示「総记」,即三上章所说的“排他”,所以其后接「が」。野田尚史继承了三上章的学说,使用“对比”和“排他”的概念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笔者非常赞同野田尚史的观点,认为这种概念较易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理解,所以在平日教学中也常使用“对比”和“排他”的概念来说明「は」和「が」的区别。

在小说中也常出现这种表示对比的「は」的用法。如村上春树的『海辺のカフカ(上)』(新潮社2005)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在离家出走时从爸爸的书房抽屉里拿走了他和姐姐小时候在海边拍的照片。

[25]僕と姉は水着を着ている。姉は赤い花柄のワンピースの水着を着て,僕はみっともないブルーのぶかぶかのトランクスをはいている。/我和姐姐都穿着游泳衣。姐姐穿的是带有红色花纹的连体游泳衣,我穿的是难看又肥大的天蓝色游泳裤。

例句25○中姐姐穿的泳衣和我的泳裤表示对比的关系,所以在「姉」和「僕」后使用了「は」。

久野暲所说的「総记」,即三上章所说的“排他”的用法,一般是需要有语境的,如例句23○表示在场人中,其他人是老师或是医生等,只有太郎是学生。可以考虑它之前会有一个例句。如例26○。

[26]谁が学生ですか。/谁是学生?

表示“排他”用法的例句,一般都是在有一定的语境下使用。如整个房间内有很多日本人、只有一名中国人,进来的老师想找这个中国人,他会问:

[27]谁が中国人ですか。/谁是中国人?

这时这个中国人就会回答:

[28]私が中国人です。/我是中国人。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语境,表示自我介绍时我们一般常见的例句会是「私は中国人です。(我是中国人)」。例句[28]是表示“排他”的用法,所以「私」之后使用了「が」。

作为日语教学工作者,应如何向学生讲解「は」和「が」的用法及区别呢?笔者认为,日语教学者在了解这六大原理基础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并采取分阶段进行教授的方法。有关「は」和「が」所适用的原理,本文是按照从单句、复句、到重句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关于「は」的用法,也是从表示主题到表示强调这样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解析这六大原理的。日语教学工作者可以按照这六大原理的先后顺序进行教授。另外,在教授过程中还应注意很多句子不是只适用于一个原理,有时会有几个原理交叉的现象。而且「は」和「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用法和区别,限于篇幅,本文只围绕这六个原理展开了论述。

猜你喜欢
主格野田无题
语言哲学中的“我”
独立主格作状语,六种语义大作用——例说独立主格在读后续写中的应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 在人性深处探险
无题
野田上任后首次赴冲绳
无题
全面透析独立主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