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刚
(大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002)
关于大庆创新发展的建议
李建刚
(大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002)
联系大庆市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6点建议:要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规划;要确定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突破重点;把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我市现阶段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大胆探索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抓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培养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围绕提高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组建行业创新联盟。
大庆;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议
这个规划起码应该明确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明确创新型城市的推进主体是企业和科研机构。是通过发展壮大科技、教育、人才队伍,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支在行业竞争中有领军优势的企业。二是明确自主创新的体系架构是在坚持产、学、研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突破的是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和战略性谋划,是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上下功夫。三是明确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环境。如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奖励政策、政府对自主创新产品的优先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的投资补偿政策、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人力资源培训的中介服务政策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等等。我市目前已经制定了《2009年-2012年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到2012年,全市的人才总量从现在的375545人发展到456000人,年增5%以上;采取兼职、咨询、项目聘用、技术合作等柔性管理方式,四年内引进工程、规划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50名、引进2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引进500名专业地位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的制度,并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教育培训经费不得少于工资总额1.5%的要求。这是我市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潜力所在。
我市提出了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下,重点突出石油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等五大接续产业和建设高档商贸核心区、区域物流中心区、特色旅游精品区、中介金融聚集区、服务外包优势区、文化创意示范区等六大特色园区的任务。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就应该围绕这样的任务谋划课题、设定重点、招募人才、开展技术公关。在这方面,重庆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重庆市规划了未来十五年十大领域的战略重点:农业上明确了种子资源发掘与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生产安全与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态安全、设施农业技术五个重点;制造业上明确了汽车、摩托车的品牌化、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数字化、设计与集成制造、新材料制备与应用四个重点;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上明确了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数字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家电、下一代网络与通信技术、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应用软件、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六个重点;环境与能源保护上明确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与人体健康、工业节能、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开发利用、煤的高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等七个重点。在水和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业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与发展、公共安全的监测与防御等领域都明确了具体的科技创新目标。我市的重点产业发展也应该列出这样的技术突破清单,能自己创新的就全力扶持,需要别人帮助的就“攀高结贵”,目的就是要在影响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上,实现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
大庆非油产业起步较晚,任务艰巨,我们同国内外先进技术已经存在了一定的差距。在能够引进的情况下,我市应该尽可能采用这种省力、省财、省时的办法,这是构建创新型城市,在起步阶段的有效捷径。我市企业的外向关联度比较高,但是多数企业却停留在引进、再引进的被动进步状态,根本的原因就是重引进、轻消化,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投入过低。我们应该做到,引进项目须将项目业主、制造企业、设计研究单位一揽子引进计划,比我们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引进的就引进,然后在消化吸收的创新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潜力。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自主创新、自主知识、自主技术”这三个性质非常关键。日本创造学家菊池诚博士也这样认为:“搞发明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全新的发现,第二条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实进行组合。”比如我市五大重点产业的大项目引进,就应通盘考虑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维修等能够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交钥匙工程;再比如我市大项目的国内外招标,也可以考虑技贸互补、市场为资源的合作方式,换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转让,以此来提高本土企业应该拥有的知识产权;还比如通过并购因市场或管理原因频临倒闭企业的办法,抢占他们的先进技术资源,实现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双赢。浙江飞跃缝纫机集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在兼并了一个缝纫机研究所后,又并购了国外一个濒临倒闭的工业缝纫机制造厂,一下子提升了自己的研发制造能力。我国目前也参与了欧盟国家关于热核聚变、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研究等国际技术合作项目,用我国的技术优势和利用国外的技术力量,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四个关键的要素:创新资源(人才、机构、条件设施、投入等)、创新战略(思路、规划等)、创新体制机制(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等)、创新环境(社会、资本、法律、政策、文化等)。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可以结合市情,最大限度的尝试可以破除的路径:一是下力气改善企业无产权或者是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应该评定我市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鼓励企业在研发上舍得投入并重点投入;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帮助骨干企业开展前沿科研项目攻关;可以扶持名、特、优产品重点开展新技术研发,保证其核心技术的优势地位;同时还应严格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市场投机行为。韩国在政府的扶持中,利用政府采购政策、特别是政府采购自主创新装备的首台首套、鼓励本土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二是全力支持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目前主要是上市融资、通过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进行融资和民间借贷融资三个途径。沿海发达省份纷纷尝试搭建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诚信体系、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将国资的保值增值做大,引导社会投融资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如江西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参展参赛,开拓国际市场;浙江省允许国资担保机构适度亏损运行,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上海市将担保资金风险的60%由政府承担,减轻银行的压力;武汉市则对评选出的10大科技成果,给予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并每年对100家民营科技企业给予50万元至1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办法,可以考虑设立高科技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可以申请尝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可以尝试履行社会责任好的民营企业,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业务;还可以尝试在县、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社区投资公司、街道投资公司等各种社会组织形式的民间投融资机构,全方位为企业的科技进步提供民间资本的金融服务。三是政府助力,强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论坛《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度竞争力进行排名,结果只有520万人口的小国芬兰,连续四年名列第一。总结发现,芬兰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最突出经验就是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产、学、研的严格定义应该是为了“产”而“学”去“研”。但由于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很少有企业自主投资需求的研发,这种企业从属于研发的地位,使高校的成果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为了“学”而“研”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性不强,成果转化困难。我市应该借鉴这样的教训,研究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从高科技产业需求的层面,成立市级创新科技项目研发中心,定期委托高校和研究院所帮我们研发大庆替代产业能够应用的核心项目;政府应该根据科研课题,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有重点地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还可以用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还可以尝试知识产权、研发技术的股份制试点,以此推进我市产、学、研更紧密的结合。四是放宽科研和人才管理的政策限制,促进创新人才的能量释放。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7万多人,占人口总数的13.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但是高层次人才却相对不足,其中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仅占人才总数的1.43%,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人才总数的4.41%。近三年,我市的人才流失达1500多人。
实践证明,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算不上高层次人才,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定是高科技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人事制度相对落后,除按干部身份进行管理外,户口、档案、住房、社会保障等种种体制性限制,给人才的流动设下了重重障碍,使本应社会化的人才局限成具体单位的人才。我市应活化甚至打破这样的限制。可以在保持原有身份、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设立不同专业学科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有课题、有任务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偿服务;可以制定打破人才限制的新政策,鼓励有专长的人才能在人尽其才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可以设立人才专项奖励资金,对荣获国家星火计划、获得国家、省科技研究成果的人才明码标价进行奖励;应该出台优厚条件,吸引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科研院所为我市研发核心技术,并以股权等形式为我市的研发项目做好接续服务。
结构优化、关联互动的创新体系,加之有效的法律政策环境、市场和竞争环境,金融环境、教育和文化环境及其他社会环境,才能构成创新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特征非常重要,尤其应该展示在领导干部的言行作风上,这是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为培育自主创新的作风,就要大力倡导创新的意识,就要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就要精心营造创新的环境。所谓创新的意识,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识,就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的意识;所谓创新的能力,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所谓创新的环境,就是锐意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压抑、阻碍、扼杀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的做法都能得到纠正,碌碌无为的人都会受到批评这样一种环境。创新文化的本质是个性文化、民主文化和诚信文化。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反思:富有创造能力和高智商的中华民族,为何近年来缺乏科技大师和创新帅才?为何一些人在国内学习或工作时十分平凡,但经过国外的学习和锻炼,就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这说明我们的创新生态系统仍缺失优化,一些观念和做法在客观上仍抑制和约束着创新精神的蓬勃。比如,我们在培育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乖孩子现象”;在选才时出现的“木水桶短板现象”,在用才时出现的“球磨机现象”等等,而这些清规戒律的制定者恰恰就是各级领导干部。我国科学泰斗钱学森说过:“中国不缺乏一流的科学家,但缺少一流企业家。”隐喻的也是这个道理。
行业创新联盟,是通过有效的机制,把同行业骨干企业结盟起来,引导有关科研机构、大学加入进来,围绕行业竞争的重大技术需求,集成优势资源的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的行业创新平台,形成行业整体的创新推进能力。行业创新联盟是官、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这里强调的“官”,主要是指高层次的协调指导作用,也是多数创新型国家高效运作的成功模式。行业创新联盟的形成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市场前瞻为导向,以攻克、获取成员企业所需的核心或关键技术为目的;二是以利益机制为纽带,自愿或有引导的自愿组合而成,按照规则协商投入资源开展协作创新;三是共同制定决策、运行规则和知识产权及其它利益分享机制;四是处理好共需技术创新和每个联盟成员特色创新的关系,形成合作竞争的体系;五是通过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扩散,带动行业内更多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我市的专业园区可以作为行业产业联盟的主体,在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上做文章。组建并依靠专业协会是做强行业联盟的重要基础。
大庆油田之所以在稳产5000万吨21年后、持续保持稳产4000万吨的基础上,又提出创建百年油田的伟大构想,依靠和依据的就是油田科技工作者不断崛起和喷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庆的地方经济之所以能够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短期内就将油与非油的比例调整至2009年的56.8∶43.2,原因也在于我市自主创新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产业方向的准确定位和科技研发投入、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品扶持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的不断刷新。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
〔责任编辑:王乐群〕
F291.1
A
1002-2341(2010)02-0094-04
大庆市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工作起步较晚,但是进展迅速,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8.7%,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53家,民营科技企业135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产值已经突破800亿元;全市已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76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就有24项,获省部级奖励的378项;拥有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2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和省著名商标90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和省名牌产品80个。初步形成了以科技政策为导向,以企业研发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高科技项目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的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市委书记韩学键在市委七届七次全委会上的报告中明确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推创新发展”。并提出了“着眼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的意见》中还明确了具体任务:一是要大力推进以百个重点项目、百户重点企业为目标的创新体系培育工作,提升接续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全年要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00家。二是要积极为企业的科技研发工作做好服务。不仅要引建北大荒集团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筑强科技发展平台;还要组建生物、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合作生成一些大项目。三是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的支持。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的载体服务功能,加速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四是要攀高结贵为企业引荐高层次技术人才、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实施“百名博士、千名硕士”的人才引进计划,并制定了待遇非常优厚的《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制订了《2009年-2012年人才发展规划》,努力打造大庆地方工业的创新引擎,让大庆制造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逐步变成大庆创造。
按照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眼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经验和模式,对大庆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2010-03-03
李建刚(1957—),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局长、高级政工师,从事企业管理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