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窗子:展示、关注与追求
——李云迪散文创作浅见
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李云迪的散文集《追寻蝉歌》中,最能代表作者散文创造特色,其中创造意象充满情思、富有意境、诗意浓浓的38篇美文中,作者十多次写到看窗子——这是作者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一是展示自我;二是关注他者。透过作者所敞开的一扇扇有形、无形的窗子,向读者展示出了作者的人生,乐观的人生。
《追寻蝉歌》;意象;追求诗意
李云迪最先是以诗人的姿态踏上文坛的,但至今,我还没有系统研读他的诗,因此,不可妄谈。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那就是李云迪确实具有诗人的气质,他以诗人的气质来写散文,那散文满带着浓浓的诗意,令人品味不已,心动情溢。这是我在阅读了《追寻蝉歌》一集、外加七篇作品剪报共108篇散文后,对散文家李云迪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所读到的李云迪的108篇作品,广义上说是散文,狭义上看,可分三类:写人记事的美文38篇;随笔杂感28篇;游记42篇。我以为:成就最高,最能代表李云迪散文创造特色的当属那38篇美文。
在38篇美文中,李云迪十多次写到了窗子。细心品读他有关窗子的文字,我确认:窗子,是李云迪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体现和表达着作家主观情思的特定物象——形象。按照意义和功用两个角度来衡量,李云迪所创作的“窗子”意象可分两类:一是展示自我;二是关注他者。
阅读《孤檠长夜雨来时》,我们可知:窗子,早在李云迪的青少年时代便已成为凝聚着他复杂情思的物象,植入他内心深处。在《星河流经远方》里,李云迪自述:“白天全身心地为他人做事,只有在这宁静的夜里,我们才有机会关照自己的心灵。这些年形成了一个习惯:总愿意在更深人静的时候,隔着透明的窗纱看窗外的夜景,久久不肯入眠。”(29)由此,我们又可知:通过窗子,“关照自己的心灵”,瞩望窗外的世界,已成为李云迪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状态。因此,外在的窗子物象与日俱增地内化为李云迪内在的心象——感知世界和承载情思的图式,随机浮现心头,流出笔端外化,即成文学的意象。通过窗子这个意象,读者自会透视到李云迪个体的人生经历、生存状态、品格情怀。
《一束美丽的灯光》,用温婉的笔调描画出了两幅窗里的家居图:一幅是寒冬夜晚,“妻子儿女正在蛋黄的弥漫着诗意的灯光下看书、做作业”(37),充满爱意的“人间绝美的画儿”;一幅是母子在微黄的油灯光里,在散发着热气与蛐蛐歌声的小屋中,共同等候在外工作的我的父亲归来的宁静、甚至带有几分神秘的图画。前一幅画,是现实生活的图景,令作家感到了“明丽与温馨”;后一幅画,是记忆中的故事,使作家终生难以忘怀。两幅窗里的图画,交织叠印,使人到中年的作家对人生产生了深一层的体认:“有一段时间里,因为理想和现实拉开的距离,导致我生过些许烦恼;因为身心的疲惫,也曾使我有过‘无为’的意识……眼前的和记忆里的灯光不能教我有任何悲观和沮丧,却使我深深地懂得:单纯、宁静、忘我也是一种人生;我们活着大概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目的——为珍存于记忆里的永不磨灭的美丽怀想和如诗如画的憧憬而一步步丈量着生之旅途。”(39)
《做客农家》,李云迪又为自己和读者洞开了一扇窗。借此,我们进一步透视到了个体陷入“眼前道路无经纬”、踌躇不前选择难的人生窘境。“好在天清气爽,令人心情愉快,我便随意选了一条浅草平铺细如羊肠的小道。”(42)“我”走入了美丽迷人的大自然中,获得了一种“按捺不住的愉快感”;“我”又将错就错,顺路造访了一老同学。爱好文学、屡次高考不中、一度低迷颓废、终于奋起、发家致富的“老同学”的人生经历,为“我”洞开了一扇透视人生的窗子:“餐厅是临着后窗的,举目外望,后园子的一切尽收眼底。窗下种着胭粉豆花,香气缕缕。果树、豆角架一片苍翠。越过后篱笆,还可以看到大片稻田,悠闲食草的黄牛……面对此情此景,孟浩然的诗句闪现脑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我受了不小的感动:老同学平平凡凡却带着昭示人的道理的经历;眼前这平平凡凡却美得教人咂嘴的景象,净化了我的心,安定了我的情绪,一股热情汹涌而至。”(46-47)这是一股摆脱“眼前道路无经纬”、踌躇不前选择难的人生窘境的勇气和热情。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必首先形成于作家的内心。两者间存在着时间的跨度与转换空间的距离等诸多复杂的要素和心理机制。而对它们的了解与把握显然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中意象的品读和认知。《孤檠长夜雨来时》,写作家青年时代,到县城中学借读备考的经历:孤身一人,连遭冷落;栖身仓库,长夜漫漫,雨打纸窗。是意象,更是意境——孤苦无助、清冷凄切。身处此境,对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顾影自怜,暗地饮泣,自然而可理解。但仅止于此,便没有希望。可喜的是李云迪从雨打纸窗的沙沙声里,感到了温柔、愉快、幸福:
“是雨声么?分明是美丽的圣母用温柔的细语讲述人类遥远的过去,以及宇宙间万物生生不息、相伴相生的道理;抑或是年轻的妈妈拍着熟睡于摇篮里的婴儿,口中哼出的歌谣?是家乡黄昏的池塘里群蛙和唱?
我被他乡细雨拥抱着,有种朦胧的莫名的愉快感,甚至是幸福感。白天里的那些事情,当我重新审判它们的时候,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宽容的意识。”(51)能于逆境中获得顺境里的快慰,由此产生超越一己一时一地的直觉观感,而升华为一种广大深邃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便非有诗心、诗情不可。
《一束美丽的灯光》、《做客农家》、《孤檠长夜雨来时》,还有《自白》、《雪,清清地落》、《失去家园的鸽子》、《苦涩》、《对酒当歌》、《追寻蝉歌》等作品,都写到了窗子,绝非偶然。窗子,是李云迪以诗人的情怀经历和体悟自我人生后所形成的诗意表达。还有一些作品,如《少年时代》、《星河流经远方》、《开花的果园》、《山里那片向日葵》、《蝈蝈声拂动心弦》(注意:此篇与前一篇中的“他”,就是“我”,这是作家基于某种现实考虑的曲笔表达。类似的作品还有《今天》等篇,虽然没有出现窗子的意象,但我们也同样可以将它们视为李云迪为读者所洞开的一扇扇展示作家个体人生的窗子。通过这有形无形的窗子,我们透视到了李云迪并非一路平顺的经历和遭际:出身于普通而温馨的家庭;度过清贫而快乐的童年、少年时代;及长,参加工作,跟随建筑大军转战南北,还到过异国他乡艰苦施工;有过取得成绩、为人称道的得意,也有过工作受挫的失意、遭人冷落的不平。虽然也因此而感到寂寞、孤独、忧虑,但可贵的是无论经历多么坎坷,不管遭际如何不利,李云迪都没有放弃对生命与人生珍惜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而有效的法门就是借助亲情感受人生的美好,投入自然净化受创的心灵,激发诗情扭转不利的处境。其具体的修为就是阅读:最喜读周作人的书和《生活的渴求——梵高传》;写作: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境新词美;画画:最心仪荷兰伟大画家温森特·梵高,并临摹了他的《开花的果园》,悬于卧室的墙上;酷爱旅游:走了大半个中国,还多次走出了国门;也喜爱小酌:但“不爱进豪华的酒店、宾馆……喜欢店面颇小且整洁干净的地方,顶好没有太多的人相伴,得一二知己足矣。”(144)
李云迪如上的经历和修为,形成了他善良的底子,在那特殊的年代,少年孱弱的他,就曾挺身保护无端受辱的女同学(《苦涩》138);他善感:《追寻蝉歌》集中,就有十多次他动情流泪的记述;他包容:《今天》里的“他”,就是李云迪自我,“他”去医院看望临近死亡、但曾“不断给他那颗年轻的心填加痛苦、使他对这个社会产生不恭认识的上司”(141),上司的病状使他“眼泪簌簌地掉下来”,上司的悔过反使“他”真诚地道歉;“他”乐观:每遇不平往宽处想,坚守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人生态度,“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去应对一切困难;用坚强的意志战胜所有的不幸”(85);他怀有一颗平常的心:“月光与星光柔和。我心平和”(《种花》60),“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不要胸怀过高的欲望”,是他的人生道白,而真切恳挚地关注花草虫鱼的生死枯荣和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便是他“平常心”的具体表现。
李云迪就是凭借他如上的经历、修为、品行,成长自我,包容他人,热爱生活,执着人生。也由此创造出了强者的人生,诗意的人生,乐观的人生。因此,透过李云迪所洞开的一扇扇窗子,我们所观测和领悟到的也就不仅仅是李云迪个体人生的图景。
在散文创作中,李云迪洞开一扇扇有形、无形的窗子,坦然地展示自我人生的图景。在现实生活里,李云迪更用真情通过窗子关注他者的人生,再用诗心诗笔将其观感叙写下来,便为读者洞开了另一类透视整体人生的“窗子”。这一类作品同样可分为两类:一是有窗子意象的;二是无窗子意象的。
《小窗上的梦》,讲述的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的故事。她自幼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虽然“长得很俊气”,可在二十岁上嫁给了一个在相貌上远不能与她相配的本村农民,但她还是“有种幸福感”。因为残疾,虽然成了家,有了孩子,但却不能很好地“做妻子该做的事、尽着妻子的义务”,为此,“她伤感、内疚”,甚至“动过死的念头”。后来,孩子们大了,“给她带来了无法言喻的快乐”,再后来,她学会了剪纸,将剪纸和祝福、希望一同送给乡亲们。乡亲们感谢她、赞美她,同时也建议她“把这些艺术品拿到外面去出售”,“她不同意,只是想白赠予乡亲们,让乡亲们知道她——她踏踏实实地存在着。”(14)李云迪通过小小的窗子和小小的窗花,透视到和展示出的是对人生的执着态度与有价值的生存状态。如果说《小窗上的梦》中的“她”,是正在以“她”对人生的执着创造着自己有价值和尊严的人生,那么,《窗口》内的“他”和《清风似水》里的父亲(即《窗口》中的“他”),呈现出的则是以自身的创造,度过了人生的辉煌,并失去了再造辉煌的能力,但仍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恋,对生命与人生的守望的生存姿态。虽然不免几分苍凉,但其中所蕴涵着的顽强与坚毅的精神与品格,更让读者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与对生命执着的崇高。
守望,是父亲人生的一种姿态,李云迪继承下了父亲的这一姿态。曾有一段时间,每天的晚上,他将“窗纱拉得严严的,不去开灯,让月光和星光贴在墙上,变得蒙蒙胧胧”,他“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像迎候朋友那样”,守望和等待“二楼的一位年轻女士”弹奏出的钢琴曲,他从中听出了“动情丰富”,也听出了“孤独”,不久,便是终断。这令“我”产生寻找“她”的冲动,并幻想有那么一天,“每扇窗子都打开……那女子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向人们致意。大家都笑,笑得纯真而又真诚。美好的音乐应该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剪不断的琴音》70)。李云迪继续守望着、关注着,他发现:七十二岁的老汉,经历平凡、知足常乐、惧怕死亡(《苦艾》);一直关爱、夸奖“我”的香子姐,却突然远嫁他乡,他希望“那地方永远没有争斗、角逐和呐喊,没有痛苦之泪”(《遥远的地方》54);清雪,住着简陋的房舍,创作着“带有探索痕迹、记述如诗如幻故事、寄托作家美好憧憬的作品”、却时常感到寂寞、孤独(《雪,轻轻地落》);还有沾了海外叔叔归国的光,被接到省城,住宾馆、吃大餐,又被误解为是“力学专家”,因而不知所措,回到家里才感到轻松自在的“起重工”刘本成(《力学专家》);在工作岗位上创造过辉煌,晚年离职,处境黯然的崔大夫(《小院里的鲜花》)、“老者”(《生命的雕像》);发生过冲突误解、结尾出人意料的女店主与乡下姑娘(《美容洗像部》);“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不公”,“充实地、忙碌地打发每一天”的患有腿疾的工人李忠义(《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是李云迪用他的大爱之心,为读者洞开的一扇扇无形的透视社会人生的窗子,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生百态,是荣辱起落,是喜怒哀乐。同时,我们所领悟到的应是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生的执着。李云迪通过如上凭依有形的物质之窗的关注,一方面为我们拓展了关注社会人生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向我们进一步敞开了透视他思想、情感的无形心灵之窗,让我们坚信如下的人生感悟发自他的真心本意,并足可成为我们阅世修为的秘籍箴言:
“存在着就是美好的;活着、希望着、艰难着、爱和恨着,能说不是美好的吗?苦其实是更美好的!”(《苦艾》8)
“热爱自己仅有几万天的生命,把这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广阔而美好的生活中去……应该珍惜时间,重视友谊和友情……就是面对窗前那温柔移动的阳光和春风剪出一片新绿,以及秋风席卷一枚枚残叶也要用心去爱,并且要把这爱升华为一种力量。只有不辜负匆匆即逝的日子,愿意做阳光下一切积极的事业的人,才能感知生活的快乐。”(《生活正足够地美好》17)
在《追寻蝉歌》集中,《歌谣》一篇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读者的我们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它写的是“一伙人在雷雨交加、洪水呼啸的夜晚,向南面艰难地跋涉”(3)的过程。我们只所以要对它给予特别的关注,原因有如下四点:
第一,作品所写的“一伙人”,是群体,除了一个叫小雪的孩子外,均无姓名;所表现的事件——人们逃避洪水,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均非确定。因此,无论人物还是事件、时空,都具有泛指性或象征性。
第二,由以上两点决定,作品中所叙写的人与洪水冲突的故事便自然地成了一个最具概括力的比喻:以人与洪水的冲突喻写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他告诉人们,这种冲突具有永恒性、普遍性。
第三,在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人类只有勇敢的面对:“用犀利的眼睛判断和确认着路”,怀着“历史感和责任感”,相互协助,共同向前冲,才能战胜或摆脱自然灾害,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四,《歌谣》借人们逃避洪水的故事,表现出了一种激昂、乐观的格调。这与《追寻蝉歌》中其他美文所共有的温婉、平和、低回的格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而独标一格。由此,也可使我们了解到李云迪为人、为文的又一个侧面。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李云迪散文“写了什么”,那就是对人生的展示与关注;如果再用一句话来概括李云迪散文“怎么写的”,那回答就是对诗意的追求。二十世纪中国的散文大家杨朔创作成就取得的关键一点,就在于他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写出了象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象和意境。李云迪虽没有提出杨朔那样明确的散文创作主张,但他以“诗人的情怀捕捉”(《遭遇紫丁香》36)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既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的新鲜优美的元素,并把他们提炼、表现出来,由此,自然地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创造出了诗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其艺术功效和审美功能是“意”、“象”合一、形象生动、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和成果。正因为意象有着如上的艺术功效和审美功能,所以也就被其他的艺术创作所借鉴。因此,凡是创造和具有意象的任何艺术品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富有诗意。通过以上众多作品的分析,我们已确认:李云迪的散文善于创作意象,最为突出的成就是“窗子”。因此,在内容的表达上,就决定了他的散文必然具有浓郁的诗意。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意象=物象X情思,意境=意象+氛围。因此,创作并具有意象的作品也就同时存在着创作出意境的可能。李云迪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他的不论是含有“窗子”还是不含有“窗子”意象的美文,大都充溢着某种情绪、氛围:或温婉,或低徊,或明丽,或清幽,只要读者接触,很快就会被这种情绪、氛围所感染、笼罩,不由自主地、渐行渐深地沉浸在意境之中。以上所评点到的作品,都有这种审美特质。这也是李云迪散文诗意的又一重要的表现与证明。
2.创造出了诗的结构
散文创作最忌板滞,追求的是虚实结合,跌宕起伏,如同诗歌般生机活跃。李云迪深谙此道,他巧用媒介,连接虚实,构成跌宕,使他的散文具有了诗一般的体式风采。
《苦艾》里,在蓬草中拣到的一块碗碴子,就使七十二岁的老人“禁不住潸然泪下”,一下子从“向晚的阳光里散发着淡淡的苦香味儿”的现实,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不能忘记的》一文中,见到老岳母遗留下的那双绣花鞋,“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岳母年轻时种种动人的画面。《一束美丽的灯光》,通过两次对灯光的描写,将现实、过去三个生活画面和片段天衣无缝地编织成一个既一波三折又有机和谐的艺术整体。更妙的还有《追寻蝉歌》,以蝉歌的鸣歇及对蝉儿的捕捉为媒介线索,将迷惘的现实、欢愉的往事、美好的梦境、忧虑的清醒、关切的联想婉转迂曲地勾连起来,似深情缠绵的夜曲,如朦胧清幽的图画。
3.创造出了诗的语言
中国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艾青,对诗歌的语言有一个简明而精辟的定义式表述:“诗的语言必须包含思想与情感;语言里面也必须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艾青说诗意人生》179)。李云迪的散文语言,“包含思想与情感”,“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因此,我们说他的散文是用诗的语言创造出来的,仅从如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就可体会其一般:
(1)比喻巧。
水流湍急得如同平卧下来的瀑布。
——《追寻蝉歌》5
星群像亮丽的小花开在天上。又像远处星星点点的野火。
——《追寻蝉歌》148
一个沦为战争孤儿的孩子,他坐在青青的草地上,默默的流着眼泪,他像从树上吹落下来的果子被遗弃在草丛之中。
——《追寻蝉歌》215
海风像轻柔的鞭子,驱赶着羔羊似的浪花。
——《剑麻花》
毡房顶的那缕炊烟被风扯弯了,像钩住大鱼的鱼竿。
——《秋风来临》
……
(2)用词美。
死亡被瞬间揩拭掉了。
——《追寻蝉歌》5
窗外总有牛的长哞,伴着声声的燕叫,粘上她的耳鼓。
——《追寻蝉歌》13
洞开的门户,把山城夜色衔进,涂染着小屋的四壁。
——《追寻蝉歌》145
一根根细粗相等纤柔的麦秸,挤在一起竟成了一座小小的黄灿灿的尖塔。
——《追寻蝉歌》164
那湿地人家门前的红幌,还痴痴地挂在那里。
——《冬日当奈》
……
李云迪的散文、特别是他的写人叙事的美文,创造意象,充满情思,富有意境,因而诗意浓浓。李云迪所以能创作出如此高质量的散文,是和他诗人的气质密不可分的。李云迪情思敏感,善于联想,喜爱幻想,愿意回忆,习惯静思,经常做梦。这些生理、心理因素集于一身,便凝结成可贵的诗人气质和诗意的创作心理。以如此的气质处世为人,便现诗人底色;以这样的心理走笔为文,必然诗意盎然。于是,我们看到了李云迪诗性智者的生存状态:乐于直面现实,同时也勇于拨冗超脱,进而发现寂寞的美丽,体味孤独的价值,收获忧虑的果实,由此,才使他洞开了一扇又一扇有形的物质之窗、无形的心灵之窗,展示出自我人生的风采和关注他者的情怀。也由此使读者的我们透视到了他、我、我们内在的心灵世界,外在的生存景观,以充实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坚定守望人生的信念与姿态。
〔责任编辑:王乐群〕
I207.6
A
1002-2341(2010)02-0155-05
2010-01-18
杨铁钢(1958—),男,黑龙江宾县人,党委书记、教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