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慢性副伤寒病的诊疗报告

2010-08-15 00:49薛志成辽宁省沈阳市1102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猪体副伤寒内源性

薛志成 辽宁省沈阳市 110200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分布极为广泛,以1-4月龄多发,发病动物及带菌者均可成为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造成外源性感染,另外健康猪体内往往有病菌潜伏,一旦遇到饲养管理不当,不良应激等因素,就会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引起内源性感染。

1 发病情况

2007年10月28 日,辽宁省辽中县泉水村某养猪大户,从辽宁省台安县购进15kg左右的仔猪150头,11月1日分别有7头外购仔猪出现寒颤、厌食、下痢等症状。畜主用0.1%土霉素混饲3d,病猪用复方乙酰甲喹、黄连素、青霉素G钾、复方氨基比林,连续肌注3d,用药后病情略有好转,停药后又反复,至11月12日到巢湖市居巢区坝镇兽医站就诊时,外购仔猪已先后死亡5头,且发病猪的数量增加到26头,病情日趋严重,现将有关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40~41.5℃),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畏寒、消瘦,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长期腹泻,粪便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内含坏死组织碎片,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常有弥漫性湿诊,有的病猪有咳嗽现象,重症者极度消瘦,走路摇晃,张口喘气,腹式呼吸,肢体远端蓝紫色,死前皮肤出现紫斑。

3 病理变化

剖检2头病死猪,尸体极度消瘦,病变主要表现为盲肠、结肠壁增厚,硬如橡皮管状,表面附一层纤维性伪膜,剥开见边缘不规则溃疡面,病灶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脾有干酷样坏死灶,肝可见黄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

4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此病例是内源性感染,多为散发形式,极少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病猪严重脱水高度消瘦,恶性下痢,猪体远端呈蓝紫色。

剖检变化。见盲场、结肠硬如橡皮管状,肝包膜下有灰白色坏死点。

实验室诊断。取病死猪肝、脾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接种麦康凯琼脂平板,37℃24h形成无色、圆形透明、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肉汤培养时浑浊,27h后出现少量沉淀。本菌能分解葡萄糖,还原硝酸盐。通过以上综合诊断证明此病例为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慢性副伤寒。

5 综合防治措施

(1)治疗。使用补液盐或电解多维,补充钠和钾的损耗,平衡体液的酸碱度,对于脱水的患猪,应及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液3m l/kg体重,以维持体液平稳,同时病猪肌注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5~10mg,每日上午 1 次,连用 3-5d,痢清(乳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8~l0mg,每日下午1次,连用3-5d。

(2)预防。病猪分群隔离治疗,以免散布细菌,造成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混合发生。

污染的场地和器具应进行全面清洗彻底消毒,消毒药物选用百毒杀或30%的草木灰,连续消毒5d,以后隔周1次,病死猪和粪便、污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健康仔猪,立即接种仔猪副伤寒冻干疫苗,按瓶签标明的头份,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为每头剂量1m l,于猪耳后浅层肌肉注射。

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以增强猪体的抵抗能力,同时在猪的日粮中添加0.2%改良型益生素,用于调节猪体肠道菌群平衡。

6 小结

(1)本病可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但用药时应注意细菌的耐药性,尽可能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做药敏试验。

(2)本病例是应激(长途运输、饲料或环境的改变等)造成内源性感染引起的,所以要求畜主停喂自配饲料改用原购入地猪场饲用的全价优质饲料,采用逐日递减法让猪群逐渐适应自配饲料,另外要求光照、温度、湿度等各种指标尽可能接近原购入地猪场的饲养环境。

(3)使用益生素,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了有害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增殖,从而使失调的菌群恢复到正常状态,调理肠道内环境,达到治病促生长的目的,同时益生素还能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猜你喜欢
猪体副伤寒内源性
夏季养猪要做好防暑降温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鸡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基于单视角点云镜像的猪只体尺测量方法
学会8招夏季养猪增膘等4则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