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园园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试论多元文化共存语境下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支园园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文章采用多元文化的视角,主要从发展民族教育的良好思想氛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思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以期对民族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民族教育;多元文化;共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并相继纳入一些西方国家的国策之中。多元文化一方面是强势文化推行文化霸权的借口;另一方面又是弱势文化争取一席之地的旗帜。在我国,不仅表现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接触、对话与交流、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还表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之间的冲击与争锋;另外,目前我国仍处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三步”的格局中,“两跳”尚未完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信息社会所承载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同时存在,这使得我国文化格局更加错综复杂。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选择与继承、传播与传递、创新与再生产文化的功能。因此,教育天然地成为实现多元文化共存的有效途径。而我国民族教育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它不仅承担着继承各少数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任务,还承担着传播汉文化,使少数民族下一代能够顺利适应以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社会,继而适应世界文化的责任。因此,民族教育对于实现多元文化共存责无旁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探讨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与走向也是一种必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接触与往来的日益频繁,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的背后是文化潜移默化的交融。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P.Huntington)提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在整个世界场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保持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与包容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风雨来袭,一方面是春雨贵如油,增加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给我国民族教育带来养料;另一方面则是大雨如柱,欲摧毁我国文化并取而代之,给我国民族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整个世界向“地球村”的迈步,不仅影响到各主权国家文化的生存,也给多民族国家内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带来了挑战,民粹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同时存在,伴随着强势文化走向霸权的是一部分弱势文化的式微与消亡,在我国表现为汉文化同化和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关于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追求差异的同时做到机会均等、如何解决国家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共存之间的矛盾,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既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给教育特别是民族教育带来了难题,比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将本民族文化与他文化 (特别是汉文化)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既熟悉和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能了解和尊重他文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主流文化融入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服饰、饮食、语言等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被边缘化,在强势的主流文化面前,被冲击得支离破碎,抑或是在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被本民族成员所抛弃。
在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化并不是无孔不入的。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处偏远、民族信仰坚定、民族崇拜、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抑或是对学校教育持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主流文化的教育在这些地区或民族便会吃“闭门羹”,被排斥在外。
作为一种文化滋养、孕育的个体,本民族文化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才有可能顺利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致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因此,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和利用本民族文化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主流文化的教育,实现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和。
“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1998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中华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民族的文化自觉就是指各民族都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和不足,积极消除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同时,也要自觉抵制现实中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文化因素。
费孝通先生关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格局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该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文化相对论思想的结合,是“和而不同”和“中和位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并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其中“各美其美”是前提,一个个体、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的价值标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自己的文化有客观辨证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继承和发展精华,弃其糟粕并补之不足。那么它才能欣赏他文化,继而借鉴和吸收,最后达到共享,实现大同。因此,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矛盾辩证法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其中“和”指的是协调,而不是同一,是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不同”是基础,是前提,只有不同才有接触、交流与对话的必要,也只有不同才有矛盾、才有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视不同,尊重差异。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自己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20世纪最有创意的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曾经说过,正因为你面对绝然的他者,你的心灵才能全面解放。因此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保持头脑清醒,辩证地看待自身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既不在学习中对他文化盲目崇拜,宣扬民族虚无主义,以至于自卑自弃,产生病态心理;也不夜郎自大成为“民粹主义者”,歧视、排斥他文化。
费孝通先生的“中国大花园”理论,即中国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大花园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得益彰,强调的是文化与民族的平等与团结。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就体现着多元与一体教育辩证统一关系。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即多元一体教育理论,是在多元文化思想背景下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其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
其中多元和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多元是基础,一体是目标;一体不是一元,多元也不是分裂,是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一元包容多元,进行融合和创新,多元使一元更加合理、科学。该理论构想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体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利于主体民族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有利于培养主体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养成跨文化的态度,形成跨文化行为的技能和技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
在民族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不是 “大拼盘”,也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堆积,而是在文化自觉意识和大同思想的指导下对各民族文化进行统整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跨文化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来实现的。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赵德肃.多元文化教育:传承多远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4]黄平.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M].北京:三联书店,2007.
[5] 滕 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10~412.
[6]李焕生,乔增芳.简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多元少数民族文化[M].贵州民族研究,2008(2).
[7]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G122
A
1674-5787(2010)01-0130-02
2009-11-25
支园园(1983—),女,河南长垣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