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梅
(赤峰学院教育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高校教师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
宋晓梅
(赤峰学院教育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高校教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高校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与能力,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高校教师;信息素质;教育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日益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教师作为“人类科学文化宝贵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其职责实际上一直是随着大学职能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审视并强化素质教育,重视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信息化“运动”也始于1993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所谓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1.2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其基本内容包括:
(1)教育观的现代化.在社会上,特别在教育工作者中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以奠定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使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做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
(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包括青少年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培训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各门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改进教材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5)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育和教学,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
(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提示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以推进教育和教学实践.
1.3 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构成
教育信息化体系是由与之对应的基础、核心、目的和保障方面等的六个要素构成:信息资源,信息网络,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教育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1.4 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特征
从技术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学习的交互性、任务的协作性.具体的教育特征表现在:
1.4.1 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
传统的教学信息(包括文字教材、声像教材等),其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有顺序的,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挥.超媒体技术,它具有收集、存储和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关系的技术,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造了条件.
1.4.2 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动态影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等,且具有交互特性,以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形式.学习内容的生动、丰富,大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兴趣.
1.4.3 信息传输网络化
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如局域网、Internet网等),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Internet网可将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学习者共享.为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1.4.4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自主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和自我测试.计算机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给予帮助、指导、判定,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1.4.5 学习资源的共享性
各种局域网和Internet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提供各类CAI课件、视频点播资料、教师备课教案、多媒体素材等各类资源;图书情报信息库:提供全面的图书查阅和检索服务;管理信息库:提供全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财务等多项管理信息资源;动态综合信息库:提供校内新闻发布,问题讨论,师生之间的E-mail交流,常用软件下载等.学习者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保障.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教育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适应教育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2.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谈起教育的信息化,很多教师认为这是教育技术教师的事情,以为就是上几节教育技术课或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几节课就表示教育信息化了.这种肤浅的观念在教师当中大有人在,他们坐井观天,不愿也不想去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不懂得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内涵,也不知在这场革命中,教师该如何适应这场变革.“思想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2.1.1 现代教育的大教育观.大教育观念特点是目标大、范围大、用途多、是全社会、全民族、全身心、全周期的教育;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为所有人一生提供各种教育;确立社区教育的观念;各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而密切相关的,开放、多样、综合的大系统,因而构建现代的教育机制是前提.
2.1.2 现代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需要,就要改变唯升学者才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既重学历又不惟学历的科学理念,要确立行行出状元,个个能成才的人才观.
2.1.3 现代教育的质量观.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使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实施全面教育,全面完成教育任务,使学生全体和群体全面达标,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一个学生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质等方面全面地、整体地、协调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真正做到办学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
2.1.4 现代教育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极大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向的人,隐藏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人,具有丰富的个性倾向.他们既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又是主体,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发挥其特有的智能,提高学习能力,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2.1.5 现代教育的教师观.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也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同时还应该是学生的保护人、咨询者、裁判、导演、朋友、辩论对手、设计师等角色的扮演者.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现代化的知识结构,现代化的教学和管理能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富有教学专长和风格.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育人,做学者型的教师,成为一门学科专家.
2.1.6 现代教育评价观.应着眼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评价,并确立评价体系和标准,采取现代电子技术进行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学生的动机目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训练)、双力(智力、能力)、品德素质、学习兴趣、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综合地评价,全面衡量教学质量.对教师的评价也应从学识、能力、品德、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各项工作全面实施进行评价,真正反映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及管理水平.
2.2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虽然许多学校已经装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但是利用这些条件的教师还很少,设备闲置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很多教师都曾经学习过教育技术知识,但是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并不是经常使用教学媒体,甚至有些教师几乎不使用教学媒体,许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用,而且大部分都要在专业技术教师的指导下才可完成.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不够,不能灵活应用.
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
(1)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各种教育媒体的主要特点、使用方法等;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
(3)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以及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等.
2.3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一般可以将信息素质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等.教师信息素养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适应与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得失成败,也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实际进程.我国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质已涉及到教师素质的多个方面,并与传统的教师素质内容相融合.信息化不但影响到教师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结构,而且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形成具有全新内涵的教师素质结构体系,反映出信息素养对教师素质多方面的实质性影响,体现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素质的新特征.具体包括:
(1)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知识与信息优选的能力.
(2)分析信息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对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询的能力.
(3)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识别和认定能力.(4)加工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排序与检索、组织与表达、存储与变换的能力.
(5)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运用多媒体形成传递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6)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发布、传递、转化和控制的能力.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现代化.
2.4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
在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现有的正规高等教育产生强烈冲击并形成实际竞争.广大教师是实践教育技术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现代教育特别关注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和新教育、新技术紧密相关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也应借鉴协作、合作等新教育理念、利用新技术来培养教师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
(1)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了解常规教育媒体的特性和能力、熟练掌握常规教育媒体的操作方法.
(2)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能够将信息技术熟练、准确、快捷地运用到教学中.
(3)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技能.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技能,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
(5)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技能.
(6)多媒体教室的驾驭技能,即熟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懂得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
教育信息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不是一个短期的工程,也不是个别领导或教师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具有现代教育信息化气息的氛围.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与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相辅相称相互依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作为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和引路人,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除必须具备传统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拥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使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32(9).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图书馆论坛,2003,23(1).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
〔4〕王中向,黎辉文.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3(50).
〔5〕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江苏高教,2004(4).
〔6〕祝智庭.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教育部科技司.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调研报告[R].2008.
〔8〕王少华.走近教育信息化.2002(06).
G645
A
1673-260X(2010)11-0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