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梅,黄光芬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高职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微
邓春梅,黄光芬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日趋国际化,物流英语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职物流英语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今后物流英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寻求努力方向。
高职;物流英语;教材开发;对策
对于高职ESP的教学目标,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就明确规定: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1]。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仅应掌握“实用”、“够用”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因其良好的就业前景而成为招生的热门专业,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对既精通业务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不少企业已经将外语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对物流专业而言,物流英语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融合专业知识、英语语言与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它既要求学生掌握物流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有关国际物流行业的最新资讯和发展动态的英文资料。因此,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在职业岗位上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实现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以及物流企业成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新一轮外语教学改革浪潮的兴起,ESP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就目前所使用的物流英语教材来看,教材选用现状以及质量着实令人担忧:它们大多沿用“课文—单词—注释—练习—语法—阅读材料”的编写模式,偏重专业知识的理论介绍,缺乏培养交际能力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常常无法体现ESP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在ESP阶段得到应用和提升[2]。
毋庸质疑,要想全面提高物流英语教学的质量,教材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因此,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教材不仅直接影响着物流英语教学的质量,而且对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国开设物流英语教学和研究的时间较短,市场上的物流英语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原滋原味”直接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有对国外专业书籍或期刊的某些片段进行刻意拼凑的教材;有教师自行编写的本土教材或讲义;甚至还有从网上随意 “拿来”的文章或资料……这些教材普遍存在选材主观随意性大、教材难度控制不当、任务形式单一、语言与专业知识比例失衡等问题,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的好教材难得一见。
受传统学科型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物流英语教材普遍采用“以语言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缺乏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角度去合理定位,没有明确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导致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练性缺失,语言技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教材内容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外语能力需求,远远达不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加之教材内容主要局限于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各版块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既跟不上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也无法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最前沿信息知识接轨,甚至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严重脱节,因此,难以适应现阶段高职物流英语的教学要求。
从总体上看,物流英语教材所配置的课后练习基本上以问答、选择、判断和翻译为主,诸如物流案例分析、模拟工作环境和真实情境等实践性练习很少涉及,内容陈旧,形式古板。由于学生缺乏对所学习和使用的语言的实际体验,他们又怎么能应对将来在实际岗位上的工作需要呢?
由于专业英语教材发行量较小,出版社和编辑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而放弃出版教参资料,教师和学生往往只看到教材而缺乏配套练习册和教学参考书,这对教师授课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专业英语既非单纯的语言课,也非单纯的专业课,而是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换而言之,它既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方面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又要帮助他们获得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基本要求》对高职ESP教学提出了宏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的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3]。可以认为,ESP的教学方向是培养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它担负着促使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任务,它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也不是单纯教授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运用英语去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把握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其教学中心依然是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4]。
教材是教学的内容载体,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人才的教育要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物流专业教材的建设步伐[5]。高职教育职业化趋势要求物流英语的教材内容必须与职业衔接,按照市场需求和教育目标来完成教材开发,走依托行业、企业、产学研结合之路。鉴于高职物流英语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英语教师有必要对物流英语教材开发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通过需求分析-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教材实施-课程评估等开发环节,有效促进物流专业学科建设。
需求分析作为ESP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体现出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形成了一个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途径。根据Hutchinson和Waters观点,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包括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分析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分析[6]。在ESP理论指导下,高职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必须立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满足高职物流英语教学的需求。
4.1.1 用人单位需求分析
受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应聘者一上岗就能立即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够不用翻译人员直接进行国际交流。要适应这一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4.1.2 高职物流英语教学需求分析
ESP教学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师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方面包括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方法、学习风格以及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师资方面包括分析教师的双师素质、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等;教学资源包括分析教学设备、办学特色、生源特点等。
4.2.1 确定教学重心
以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能力。
4.2.2 确定学习重点
能力重点—运用英语进行阅读和沟通的能力;知识重点—物流运输、包装、仓储、搬运、配送、采购、销售、信息管理、物流单证和函电等主要工作流程。
4.2.3 确定教学目标
一是掌握物流术语的英语表达及运用;二是能够使用英语完成基本物流工作环节的操作。
4.2.4 遵循教学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4.3.1 教材内容方面
教师要树立“活”教材的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从目标岗位的角度来编写出兼顾“职业性”和“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注意“趣味性”,避免“专业性太强”的教材。只有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从英语中学习专业知识,从专业中回顾英语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学习[7]。具体而言,就是要以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物流节点的主要工作流程为线索,以各个操作环节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知识为依托,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强调与职业的相关性与行业词汇。物流英语教师要经常深入行业了解生产一线的第一手资料,适时更新、补充最前沿的行业新知,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鲜活[8]。
4.3.2 教材难易度方面
教材参编人员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少用长、难句。
4.3.3 教材形式方面
教材形式可以打破纸质教科书的局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形式多样、立体化的电子教材,如电影录像带、光盘、图片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大量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语言素材,努力创建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为情景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展开更为广阔的前景。
4.3.4 习题设计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场景模拟或操作练习等习题巩固重点和难点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从事业务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感受”。
Cunningsworth认为:教师与教材之间是伙伴关系,当双方拥有共同的目标,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这种伙伴关系才能运作得最好。
4.4.1 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来设计和调整好教学层次,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创新、口头表达、沟通交流等能力,突出职业岗位的重点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协调发展。
4.4.2 以案例为载体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由教师提供在物流工作流程中各个操作环节的英文素材,让学生通过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场景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处理真实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
4.4.3 以模块为纲领
教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通过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若干训练模块,每个模块都针对某个工作环节操作能力的培养设置了训练目标、训练要求和训练步骤等,对课程教学给予了明确的指导。
如今,外语将不再被看成是应试教育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获得知识、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手段。面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发生的巨大变化,时代呼唤建立与职业能力标准相适应的ESP课程评价体系,正确处理好 “基础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关系。物流英语课程的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分析学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需求,适时引进国际国内行业实践技能标准,把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与将来的择业需求结合起来。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英语水平不仅被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更起到提升职业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的作用。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作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中介因素。因此,物流英语教师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坚持参加专业培训、下企业锻炼或社会兼职等途径拓宽专业知识面,使自己对物流英语的教学目标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寻求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得”与“失”,从而使英语真正成为他们在未来生存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载体。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2]邓春梅.论高职院校EGP与ESP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育,2009(14):150-15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4]莫再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M].外语界,2003(4):66-71.
[5]李相敏.高职物流专业的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9):104-105.
[6]Hutchinson F.&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8-129.
[7]崔玉宝.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4):60-62.
[8]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7-12-13(04).
On Current Status and Solutions of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DENG Chunmei,HUANG Guangfen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A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logistic activities,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Englis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and illustr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logistics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hoping it could offer solutions to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logistics English;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solution
G420
A
1674-5787(2010)05-0104-03
2010-09-01
本文系2009-2010中国职教学会高职教育英语类教学改革项目《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模式实践与研究》的系列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8,主持人:邓春梅);2009-201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学生英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的系列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jgkt013,主持人:李亚林)。
邓春梅(1973-),女,重庆合川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ESP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黄光芬(1962-),女,四川富顺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