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咏辉
(长江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 408100)
□教育与教学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策略探析
曾咏辉
(长江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 4081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所在。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根本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是保证,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突破口。
教学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充分优化调控其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使之形成最佳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实效,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笔者拟结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从教学要素角度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加以探索。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策划者,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提高教师素养,建设一支教育观念科学、师德高尚、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树立科学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教学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教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次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指路人和导航员,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再次要求教师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二)加强自身修养
李瑞环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让教师真正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觉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完善知识结构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建构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还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两者相结合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学生需具有较为广博丰厚的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教师首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除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外,还要对相关学科,如哲学、伦理学、宗教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要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必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而要实现这一转化,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与施教能力,这是一个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取得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四)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才能和本领,良好的教学能力是教学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一方面在制度上提供支持,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制度引导教师重视教学,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需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得到增强。通过专业实践,如教师教学实训工作,教学理论学习、学方法与技术训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构建平等尊重师生关系
教学实效与教学活动的气氛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就取决于这种互动过程的优劣。科尔伯格的研究证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合作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不是道德完善的代表,而学生也不是一无所知、接受教化的客体,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道德经验进入教育领域的有待成长的道德主体。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要真诚对待、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学生参与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的真谛,引导青年学生追求真理、确立信念、立志成才,这样在共同参与、合作、交流中实现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
(二)坚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能否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普遍困难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应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等,激发学生形成并维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和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但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其观点、立场移植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能否接收,接受多少,总是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理解,对教育影响加以选择,并通过自身的内部矛盾斗争作出相应的反应。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参与性教学法,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异创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敢于冒险、求真求实、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献身、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围绕教材进行的课堂讲授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如果其存在问题,必然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纵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其存在信息滞后、表述抽象、针对性弱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优化教学内容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保证。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教学内容,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反映、联系和引导大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为此,教师在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并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去引导和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要从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要及时选取学生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新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实际同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实效。
(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应当来自于它对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天然生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渠道进行传导或沟通。为此,要突出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才能使其产生实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紧密、有机地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多地联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成长成才的实际;能够关注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行业的社会需求、行业改革发展态势,并在教学内容的适当地方引用这些素材;能够改变一个教案面对所有层次、所有专业学生讲授的现状,把握不同层次专业学生间的差别,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带领学生走进厂矿、企业、社区和广大乡村,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教材和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引入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的规范、价值标准进行分析,辨析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等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是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其教学实效性的瓶颈。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途径的总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尽量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现场模拟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这样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学工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我们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一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段,它通过教师课堂口头讲述和借助黑板、粉笔手工书写传授知识,可以很好地发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更有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手段,如信息丰富、表达生动的多媒体;平等民主交流的教育博客和QQ以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网络教学平台等。同时,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具有灵活性。由于各种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各自都有自己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且往往一种手段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手段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它们各扬所长、互补所短,实现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2]霍仙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3]杨建超.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4]刘 尧.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教育修养[J].中国电子教育,2008,(4).
[5]龚 鹰.对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
[6]李 革.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6).
[7]王遐见.发挥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J].社会科学家,2009,(9).
[8]邵从清.浅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6,(35).
[9]方义洁.试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10]张 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11]王月莲.教学手段选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8,(1).
Th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y
ZENG Yong-hui
(Departmen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the vit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In increasing this effectiveeness,the first factor i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the basic requirement is to bring into play the role of students as the subject,the guaranttee i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and the cut-in point is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methods.
teaching factor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ry;teaching effectiveness;strategies
G642.41
A
1674-3652(2010)04-0145-04
2010-05-15
曾咏辉(1976- ),女,湖南双峰人,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