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西安体育学院 人文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8)
□政治·经济
梭罗自然观视阈下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关系
高璐
(西安体育学院 人文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8)
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代表性人物,当代环保运动先驱。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反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自然观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梭罗自然观的再思考将有助于正确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
梭罗;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统筹关系
亨利·大卫·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自然文学代表性人物,当代环保运动先驱。他在世时备受冷遇,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全球环境危机加剧,人们才开始重新了解、认识他。他的主要作品《瓦尔登湖》、《缅因森林》、《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无不例外地描述了美丽的自然,探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着工业文明。
十九世纪的美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在工业发展和财富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梭罗指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对环境的破坏,技术和财富的滥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虽然梭罗的批判与警告并未引起同时代人的关注,但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梭罗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从时间上来讲,中国当今社会与梭罗生活的时代相隔近两个世纪,但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今天正在经历着当时梭罗所处时代的巨变,经济社会在保持了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暴露了出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梭罗在十九世纪向国人发出的警告,在今天值得我们深思。令人欣喜的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在今天,反思梭罗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中的各种统筹关系。
梭罗从小热爱自然,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第一次见到瓦尔登湖是在四岁的时候,当时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他选择在瓦尔登湖进行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试验。对自然之爱使他在十岁时写下了《季节》一文,此文是现存的梭罗关于自然的最早的作品。毫无疑问,年少时对自然的喜爱,拉近了梭罗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他在成年后对自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
在梭罗自然观的形成过程中,爱默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当爱默生发表《论自然》时,梭罗还是哈佛的学生。梭罗对《论自然》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毫无疑问,《论自然》是对梭罗影响重大的书籍之一。与爱默生相比,梭罗是一位实践者。1845年到1847年,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自筑木屋里生活了两年。他自己种豆,偶尔到附近村子打点零工,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那里,他写成了著名的《瓦尔登湖》,在书中,他将瓦尔登湖描述成了一个社会,人、植物、动物和谐地生活着。
梭罗自然观的核心理念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公民的精神素养。
梭罗认为自然界万物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但他对“灵”的看法区别于爱默生的观念。梭罗认为“灵”不仅指抽象的精神,更多的是指自然界的生物,“万物都是有生命的”[1]。在瓦尔登湖畔,梭罗与鸟兽为邻,满怀热情地描绘着动物和植物。梭罗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人类不过是自然有机体中的一份子,而并非是自然的主宰者。他说:“人是什么?不就是一团融化了的泥土”[2]。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却属于自然,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高贵多少。
梭罗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与存在物构成了一个“社会”,自然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人与万物相互依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变成融合,才能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对梭罗自然观的形成影响重大的因素之一是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十九世纪,美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蒸汽机车、电报等的发明和运用,通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铁路在延伸、贸易在扩大、财富在增长。但发展是以牺牲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代价的。“征服自然”是当时的流行语,其结果是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梭罗对此深恶痛绝。他是这样看待工业文明的产物——火车的:“火车的汽笛声似乎在幸灾乐祸:这就是你们为得到这些东西付出的代价”[3]。梭罗预感到技术的发展未必能给社会带来进步,盲目的工业文明会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导致价值的迷失,人类美好家园的被毁。他说:“在荒野中才能保住这个世界。”[4]
谈及科学发展观,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发展。所谓发展是指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因此,发展的涵义不仅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个历史范畴。从工业革命强调经济增长,到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到将发展看作是追求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发展的涵义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取得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成就,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我们必须对发展的思路重新进行梳理,对发展观要重新进行认识。
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6]。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注重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形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进步相结合。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因此,实现“五个统筹”就是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国内、国外系统的整体联系中把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梭罗自然观与统筹城乡发展
梭罗生活的十九世纪,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到185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7]。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农田被废弃,或者种上了更为赚钱的一些农产品。梭罗是这样描述的:“满山遍野的印第安越橘全被采光了,连同所有的绒球浆果一并运进城来”[8]。人们挤到城市里做着发家致富的梦,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使他们放弃了赖以生存的农田和农牧业生活。“一个车厢里还装满了牲畜贩子。他们失业了,却还抱紧着他们没了用场的牧棍,好像它是他们的职业的徽章”[9]。在农村种地的农民收入仅够维持生计,而在城市,商人和资本家大发横财,城市成为当时人们发财梦的实现之地。然而,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最终造成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同时城市人口失业率的上升等种种问题。
美国当年出现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应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经济结构?
我们能够看到,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城乡发展,把它当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的问题来抓。在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位列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相互分割,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较少。入世以后,由于国内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粮食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影响农民的增收。城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当年梭罗向美国社会发出的警告,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能重蹈当年美国的后尘。
要缩小城乡差距,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加大农业投入,统一城乡税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不统筹城乡发展,许多城市问题难以解决。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持续增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梭罗自然观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当人们为新技术、新发明而欢呼雀跃时,当人们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极度兴奋时,梭罗却深刻地预见了工业文明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危机。对财富的过度推崇,使人类的欲望不断地膨胀。在梭罗看来,现代文明使人堕落并且奴役着人类,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能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充实。他是这样抨击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也在心中惦记着另外一种人,他们积攒了一些闲钱,却不知如何去用它,也不知如何去淡漠它,因此,反倒给自己打造出了一副金银做的脚镣”[10]。
梭罗提醒国民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方面,而且公共基础服务如教育和文化的进步也很重要。他以嘲讽的语气写道:“我们在活命的食粮上的开销不少,但在精神食粮方面的开销却为数不多。我们的教育被可悲地冷漠一旁”[11]。
梭罗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探讨,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且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我们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否,不能仅仅由社会财富的积累来判断,而是要看精神文明的建设程度。科学发展观强调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就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重物质文明的追求,轻视社会成员精神层面的道德培养的误区。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三)梭罗自然观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梭罗指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与自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梭罗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迅猛发展。人类以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身份为所欲为地开发着自然,当时人类中心论占了主导地位,人类以主宰者自居,把大自然当成征服的对象,自然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与自然陷入了二元对立的关系中。
梭罗认为人与自然本是一种和谐的关系,“鸟雀的歌声令我耳目一新,包容一切而又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正是我们的共同家园”[12]。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平等的。他允许野草在他的豆子地里滋生,因为它们是鸟雀的食粮。他与野鼠为邻,让野鼠在他的手中吃着干酪。他反对人们猎杀动物,倡导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权。梭罗反对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所谓的人类中心论。他说:“大自然是有内脏的由此证明大自然是人类之母”[13],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同是大自然的孩子。
梭罗为当时的工业发展模式而担忧,他警告国人不顾自然环境,盲目追求工业发展将会给人类带来恶果。现实证明梭罗的担忧是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梭罗在生前很少有人关注,而在死后的一个世纪备受追捧的原因(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立了梭罗研究会,1969年梭罗的塑像被安放在纽约的名人馆内)[14]。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决不能走资本主义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建构人与环境新型的和谐关系。“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将资源接续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非等同于单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敢开发自然资源。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梭罗自然观和统筹区域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梭罗自然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共同体,人类是共同体的一员,因此,平等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梭罗说:“合作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均意味着让我们共同生活”[16]。
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今天,打破地域堡垒,加强区域间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是势在必行的。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建成东部、中部、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国内资源和市场不可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进一步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握国际环境的有利形势,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改革和开放的相和谐。例如通过利用西部能源,可以降低我国对能源进口依存度,同时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可以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提高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对外能力。要增强合作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难度更大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际国内优势的互补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在不断强化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17]。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同发展。
梭罗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反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我国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妨再次研读梭罗的自然观,这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2][3][8][9][10][11][12][13][16]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44-196.
[4]THOREAU H D.Walking in Henry David Thoreau:Essays,Journals,and Poems,ed.,Dean Flower,Greenuich[M].Conn.:Fawcett Publishcations,Inc.,1975.534.
[5]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
[6]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13.
[7]WADE R,LOUISE C W,and HOWARD B W.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1.424.
[14]MYERSON J. The Companion to Henry David Thoreau[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59.
[15][17]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08,(21):3-12.
The Overall-planning Relation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oreau’s Perspective of Nature
GAO Lu
(Department of Humanity;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Shanxi 710068,China)
Thoreau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f n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a pioneer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e loved nature,respected life and objected to the pure pursuit of wealth.His thought of stress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oday when we ar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reconsidering Thoreau’s view of nature will be conducive to our practi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oreau;view of nature;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overall planning
K61;I106.4
A
1674-3652(2010)04-0090-05
2010-03-29
高 璐(1972-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人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