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

2010-08-15 00:50:10尹新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句式红楼梦

尹新华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文化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

尹新华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本文以中国英语的特点为依据,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说明了如果中国英语运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其独特作用的,以期对中国英语和外语教学发展的研究带来一些启迪。

中国英语;词汇;句式;语篇

1 引言

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诸英语变体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十年来中国英语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和研究热情。World Englishes杂志于2000年出版了一期主题为“Hong Kong English Autonomy and Creativity”专刊;2002年第3期又是主题为“English in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专刊。在 English Today杂志上也陆续有关于中国英语方面的文章发表[1-4]。

中国英语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由葛传槼[5]提出后,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学者们有的持反对态度[6];有的表示怀疑,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干扰性或使用型英语变体[7-8];还有很多学者持肯定态度,相信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9-11]。他们虽就中国英语的规范、地位、可接受性等问题各抒己见,但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12]。关于中国英语这一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渊源久远的话题,在近期已成为外语科研活动中一个活跃的分支[13]。但其中对于中国英语文化,包括中国人的英语文学原作、英语译本方面的内容的研究鲜见于各家学术期刊,为此,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笔者尝试以中国英语的特点为依据,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带来一些启迪。

2 中国英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早在1993年,李文中[14]便依据自己的学术见解给出了关于中国英语的严格定义: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贾冠杰、向明友[10]在1997年又试着将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到了2004年,金惠康[15]也认为,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从以上定义可以得出,中国英语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它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一种正确规范的英语变体;其二,它在表达中国独一无二的事物、意念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它具有独特性,与中国本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下面我们将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英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3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国英语

作为英语新型变体的中国英语,具有其独特的词汇、句式及语篇特征:1.词汇具有表达中国文化的特定内涵,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2.句式有鲜明的汉语言结构特点,多流水句、短句等;3.受汉语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其语篇模式与规范英语差别很大。

3.1词汇

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言文化背景迥然不同,要用英语描写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离不开一些汉语借词的。总体来说,汉语中的一些中国特色词是通过音译和意译两条途径进入英语的。

3.1.1音译词。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接触最多,语言上的相互影响也最大。首先是一部分代表中国文化的词相继进入英语,成为最早的汉语借词。其中除了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品silk(丝)、china(瓷)、tea(茶)外,一部分植物名称也陆续进入英语,属于水果类的有lichees(荔枝),属于药材类的有ginseng(人参)等。此外是一些有关商业的词,西洋人要和中国人通商,首先要懂得中国的度量衡和币制。有些词如li(里)、mu(亩),便用“声音替代”法直接借过去了。还有一部分词是从我国近代史实或官制借到英文里去的,yamen(衙门)便是这一类。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繁文缛节留给西洋人很深的印象,kowtow(叩头)一词对他们来说已不是陌生的语词了。另外,中国独一无二的事物kang(炕)等,他们也直接音译过去了。最后便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空缺词,如yin(阴)、yang(阳)、lu-shih(律诗)、Kuanyin(观音菩萨)、Taoism(道)等。

3.1.2意译词。在杨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英语意译词,根据其语义及表达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从原有英语词汇中转变而来的中国文化内涵词。由于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有事物和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中国英语除了大量启用新词外,还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原有英语词汇的词义,如动物词dog(狗),在英语中,既可以是中性,也可以含有贬义,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的关系。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在杨译本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带有贬义词性的狗的词汇和习语:A filthy pig ormangy dog(泥猪癞狗);Like the dog thatbit Lu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Desperation drives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人急造反,狗急跳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smonth.(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 a dog counting on itsmaster’s backing(狗仗人势)等。因此,要准确地表达以上词汇及其派生出来的联想意义,就只有借助中国英语表达方法,使译文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中国文化内涵。

其次是一系列文化空缺词。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它们完全不为英语读者所熟悉和理解,因为英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相应的外部现实。其中包括独一无二的中国宗教、历史、神话传说、文学及风俗习惯等。如中国宗教术语: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醍醐灌顶);Buddha be praised!(阿弥陀佛!);chanting of sutras(佛经);来源于中国历史的习语: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东施效颦);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得陇望蜀);making amountain out of amolehill(小题大做);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三从四德);有关中国神话传说的习语:the Weaving Maid and Cowherd meet in Heaven(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以及源于中国文学的习语: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l(剖腹藏珠)等。它们采用中国特有的说法来表达,给英文读者更鲜明的印象,既简洁又忠实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是有关中国民间俗语的介绍。俗语是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是其思想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和群众习俗。如A starv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瘦死的骆驼比马大);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苍蝇不抱无缝的蛋);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癞蛤蟆想天鹅肉吃);Distant water can’t quench a present thirst.(远水救不得近渴);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 each one different.(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themagistratewhogoes in forarson butwon’t allow common people to light a lamp.(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这些俗语,形式短小精悍,内容言简意赅,既恰当地保留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又收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最后是中国封建官制的介绍。中国封建社会官制非常复杂,机构庞大。要把中国古代官制准确、简明地介绍给西方读者,也必须借助中国英语。如Palace Graduate(进士);Palace Examination(殿试);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大比);Minister ofWar(兵部尚书);a Commissioner of the Salt Inspectorate(巡盐御史);Liberation of the ImperialCollege(国子监祭酒)等。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中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在反映汉文化和汉语语言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表达某些具有浓厚汉文化内涵的词语,以弥补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汇和文化空缺。

3.2句式

3.2.1习语通常由四个词组成,如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Other countries, other ways.(随乡入乡);Never Lose,Never Forget, Eternal Life, Lasting Prosperity.(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等。汉语习语通常由四个汉字构成,结构简单而意义深远,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中国英语(特别是其中的习语)句式受其影响,也通常由四个词组成,很好地传递了其中的特殊风味,读来也朗朗上口。

3.2.2句子结构通常是平行结构,如swallow his anger and hold his tongue(忍气吞声);Themore you get, themore you want.(得陇望蜀);The higher the rank, the worse thememory.(贵人多忘事); 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the red of peach-blossom,the green ofwillows(桃红柳绿)等。以对偶排比形式构成的平行并列结构是汉语句式结构的又一大特点,这反映在中国英语句式上,以其均衡、对称的语言形式,和谐优美的语言节奏,将内容表达得更准确生动。

3.2.3修饰词前置:在中国英语中,副词或状语从句通常置于动词的前面。如In the fields spring leeks are green;All around,the paddy flowers scent the breeze.(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red lantern lights the love-birds’nest.(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由于汉民族是曲线形的“由多到一”的思维方式,通常将条件、原因等次要语义成分前置,而将语义重心后置,所以汉语常把状语、定语等修饰词放在被修饰的成分前面。中国英语受其影响,其句式也有鲜明的修饰词前置的特征。

3.2.4无主语结构特点。如(You are)Really like an ailing Hsi Shih.(真像个“病西施”了。)(省略了You are); (Do you)“ Hear that?” Tan-chun snapped at her maids.“Are you waiting forme to go out and argue with her?”(探春喝命丫鬟:“你们听着他说话,还等我和他去拌嘴去不成?”)(省略了Do you);(You’d)Better notgo there,madam.(回奶奶:且别往上屋里去。)(省略了You’d);(It)Servesher right too.(这倒也是正理。)(省略了 It)等。

汉语重意合,受此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英语句式具有明显的无主语结构特点。如上所示,以上各例更简洁、传神地反映了汉语言结构特色,达到了很好的原语效果。

3.3语篇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17]。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英语仍具有某些特定的语篇特点:如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可通过动词时态的变化显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且大量使用分词和从句,用法比较灵活;汉语叙事则多靠并列结构(并列分句和并列谓语),较多地依靠各成分之间的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中国英语则明显地带有以上特点。

如:以下译文出处在杨译文第八十回,王一贴向宝玉介绍他的膏药的神奇功能:Inwardly,they fortify the humbles, build up the patient’s strength, improve the appetite, increase resistence, tranquillize the nerves, expel cold and heat, and eliminate indigestion and phlegm.Outwardly, they regulate the blood, relax themuscles,remove dead tissues and help new ones to grow, cure chills and actas an antidote to poison.(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魄,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两,话运用一系列并列谓语结构把膏药的神奇功能再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既传神又达意的效果。

又如:在杨译本第五回正册判词中,有一首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处境的诗歌是:

Alas for herwifely virtue,

Herwit to sing ofwillow-down,poor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wood the beltof jade.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歌运用名词并置和正常语句混合的结构,借用汉语意合手法,很好地保存了原诗的意象(“咏絮”、“玉带”、“林”、“金簪”、“雪”),也更好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取得了凝练、意会和模糊的表达效果。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红楼梦》杨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很多地方带有中国英语的特点。当然,杨宪益先生汉文化知识渊博,英文功底深厚,译文不少妙笔,从而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这同时说明了中国英语运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独特作用的。当我们说或写英语时,往往会发现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中国英语也许可以弥补这种空缺。束定芳在2005年便著文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认为不同语言背景中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才有可能获得成功[18]。因此我们对待中国英语应该采取一种更加容忍和开放的态度,在英语普及教育阶段应以英美规范英语为基础;在专业提高阶段和研究领域,则需要补充中国英语文化,包括中国人的英语文学原作、英语译本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对中国英语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它的客观规律。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目前中国的英语教育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当然,由于篇幅及语料所限,本文仍有待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将另文著述。

[1]Hu Xiaoqiong.China English,at home and in the world[J].English Today,2005,(3):27-38.

[2]Franky Kai-cheung Poon.Hong Kong English,China English and World English[J].English Today, 2006,(2):23-28.

[3]David C.S.LI.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China and Hong Kong English[J].English Today,2007,(3-4):11-17.

[4]Emily Tsz Yan Fong.English in China:some thoughts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s[J].English Today, 2009,(1):44-49.

[5]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6]陈文存.简析“Chinglish”[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4):68-72.

[7]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7-11.

[8]林秋云.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16-17.

[9]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1-8.

[10]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11]姜亚军,杜瑞清.有关“中国英语”的问题——对“‘中国英语’质疑”一文的回应[J].外语教学,2003,(1):27-35.

[12]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13-16.

[13]韩 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28-32.

[14]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15]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6]Deyuan He and David C.S.LI.Language attitud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China English debate[J].World Englishes,2009,(1):70-89.

[17]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37-41.

[18]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 外语界,2005,(6):2-7.

[1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杨宪益,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1980.

A Study of China English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IN Xin-hua,HE Mu-y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ong Lou Me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English.It focuses on the unique role of China English in translation,in the hope of bringing some insights into the studies of China English and the theory development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hina English;lexis;syntax;discourse

H315.9

A

1674-3652(2010)04-0029-04

2010-03-25

尹新华(1978- ),女,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李 伟]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句式红楼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本句式走秀场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