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气氛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3:59高小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气氛教育者

高小丽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关于教育气氛的几点思考

高小丽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者越来越意识到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教育气氛对达成培养完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从儿童对安全教育气氛的需要和儿童的愉快心境对学习的影响上论证教育气氛在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课堂上教师的爱和信任是形成和谐课堂的关键,主张用师生的生命互动来完成和谐课堂的构建.

教育气氛;学习心境;爱和信任;生命互动;和谐课堂

如果我们要在更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就必须了解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和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教育环境中产生的心境,以及这两个主体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因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无数事实证明:教育要成功往往取决于教育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态度、情绪状态.在这里,教育气氛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的情感、情绪状态的总和.这种气氛对教育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所必备的根本条件,而有些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失败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个条件的了解所造成的.[1]

但是这种直觉因素在迄今教育中的作用很少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更谈不上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1 教育过程中需要营造安全的教育气氛的根本原因是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中阐述,安全需要是第二个基础层面的需要.安全感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安全需要被满足程度的一种认知或感觉.马斯洛还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那么对于发展中的个体来讲,安全感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对于年龄小的受教育者来讲,重要的需要和反映就是安全感.他们需要在熟悉的和可信赖的天地中安全地活动,这是人的天性.这种安全感对于儿童正常的发展是必需的.儿童的这种安全感只有在与被他们所爱的人的亲密关系中才能形成.对孤儿院儿童的一些研究表明,尽管他们通常都得到很好的照料,但由于处在不确定的人中间,即照料者经常更换,儿童不能与其中某些人建立起持久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同龄儿童,这些儿童表现出拒绝与外界交往,迟钝等行为.因此,教育者应营造出安全的教育气氛,才符合教育的归路

2 受教育者的愉快心境是儿童主动发现主动建构意义的情感前提

愉快属于积极的心理.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 E.Selig)他在1997年就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APA)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替人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因而积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讲研究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治疗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要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2]愉快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和无忧无虑的、不为恐惧和焦虑困扰的基本心境.作为教育者要帮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保护这种愉快的心境及在遇到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这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因为我们从海德格尔那儿得知,情绪与其说是心灵表面无关紧要的游戏,不如说是所有个别成就得以产生和持续存在的根本基础.

愉快和悲哀这一根本对立的情绪支配着我们把握事物的方式.如果我们的幼儿处于忧郁情绪中,他的整个生活就会变得阴沉,他无法去接受并保持与外界的关系,所有在以前力求发展的力量也会衰退,他有退回到自我之中,毫无兴致地、冷漠地过着颓废的生活.愉快的心境则相反,它能使人完全振奋起来.这时一切枯萎的力量将振作起来面对新的生活,使人们重新关心其环境,并对自己的这种活动感到快乐.

这一极端对立的情绪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教育者必须尝试去促进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防止或克服有害的情绪.其实,人们了解了情绪的的作用.夸美纽斯曾对造成生活忧郁的外部压力提出警告,他希望学校成为快乐的场所.洛克也曾致力于发展学习中的乐趣,他坚决繁碎给学生施加外部压力.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所有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都面临着夸大人生艰辛和忽视游戏的危险.在这样的教育中很容易形成一种由于消沉的气氛,它将使儿童失去对学习乃至对自己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要避免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保护好他们的对一切事物的学习意愿.让他们带着这种意愿去对待一切事物.为了使这一意愿能保持下去,不致过早地衰退,教育者要认真的对待和了解儿童的期望,以便在课堂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3 生成和谐教育关系的关键:教育者的爱和信任

在营造安全的教育气氛上,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连接在一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称之为“教育关系”.在这一关系中首先包括对每一个需要教育的儿童充满爱心.在这种关系下,教育者并不对儿童提出她们自己的某些期望,并不在儿童向另外方向发展时便产生失望,而是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活动余地.

信任是这一关系中的必要条件,因为这种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的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不仅是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一般的信任气氛,而更多的是尽管存在着某些困难和失望,但教育者对每一个儿童仍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的那种那种完全具体的信任.教育者对儿童能力的信任也可培养起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使其心情愉快.如果教育者对儿童一点都不信任,儿童就不敢自己去承担任务,就会落后,不敢去检验自己的力量.正如德国的一位哲学家所说的:信赖能产生创造力.一个人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就会真的去使其做到.信赖能够改变人.

这种关系对教育具有无可估量的、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意义.教育者控制儿童发展方向也取决于教育者如何看待儿童.如果他把儿童看作是诚实的、可靠的、助人为乐的那么儿童的这些品质就会得到激发和增强.教育者的信赖可增强他他所假定的儿童具有的那种出色能力.反之也完全一样:如果教育者把儿童视为好说谎的、偷懒的、阴险的,儿童就不会抵制这些行为,他们肯定会说谎、投篮、耍诡计,正如教育者所猜疑的那样.

对此,教育者担负着极大的责任:他必须避免过早地对儿童产生猜疑,因为他的这种看法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并可能由于这类猜疑把儿童引入歧途.教育者必须学会在各种令人失望的情况下仍能建立起对儿童的信任,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庇护下儿童才能良好地发展.这里的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教育者知道他的信任是一种冒险,可能最终会失败,尤其是当他大失所望后又重新建立起信任时,更可能会失败.教育者必须不断地有意识地使自己经受住失望的危险,因为这种信任不可避免地带有风险.如果仅仅处于教育上的原因而试图采取一种假信任,即尽管实际上心中有保留看法,但嘴上说信任,这是无济于事的.假信任就是不信任,它不可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只有采取完全真诚的态度才会产生效果.作为一个教育者,尽管曾有过沮丧,失望,但仍要有勇气信任并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信任,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能够深入青年人内心的教育才会成功,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更强的能力.

教育者为了在所有无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丧失信心,他们需要一种极大的内在稳定性和在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耐心.耐心是教育者的一大美德,没有耐心是一大缺陷.有些学生由于不太聪明或缺少练习,因而没有能按时完成他们的作业;有些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有些尽管有改正错误的良好意愿但仍然久病复发,这时教育者往往产生不耐烦.教育者如果发脾气就会葬送一切,她的努力也就会付之东流.

这种耐心完全不同于纯粹的无动于衷,也不同于事不关己的冷眼旁观.耐心意味着更对地留意儿童的发展,在他们发育成熟之前绝不揠苗助长.教育者必须耐心.可以这么说,她必须按部就班,而不要对儿童的发展匆忙行事,但也不要错失良机.这种耐心自然要求有高度的自制力.有耐心的人必然懂得放弃他自身的意愿,使发展顺其自然.

只有人才会有这种耐心,只有人能克服各种干扰和失望情绪,并相信自己的事业定能成功,因为归根到底他感到自己对世界和生活具有坚不可摧的信任感,并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到这种信任感之中去.对存在的信任是一切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教育就是空的,就毫无希望可言.谁能肯定自己具备了这一基础,谁就能以适当的方式去从事教学工作.

4 和谐教育气氛生成的标志——师生生命的互动

如果我们要提高教育的成效就要把这种良好和谐的教育气氛集中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受教育者体会到在活动中有难以忘怀的独特的心灵成长历程和对生命成长的惊讶,欣赏,时不时能够让幼儿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成长的快乐,那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饱含生命价值的教育状态.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

教育是一个饱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的领域.教育者应该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4]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学习内容的生命价值,构成师生生命的互动,是和谐教育气氛生成的标志,在如此的教育环境中成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也成全教师自身生命的升华.

〔1〕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4〕王小英.教育原点的偏离与回归:点化和润泽生命.学前教育研究,2008(4).

G622

A

1673-260X(2010)05-0182-02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气氛教育者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羽毛球(2023年6期)2023-06-08 06:07:11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CREATINGAN ATMOSPHERE
汉语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 02:36:20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写出画面的气氛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