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艳辉, 曾锐铭
(1.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217;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114)
苏轼贬谪词的意象衔接研究
龙艳辉1,2, 曾锐铭2
(1.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217;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114)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创作的贬谪词中,对自我流贬情景的描述和贬谪心绪的抒写呈现出对自我人生悲剧的淡化和对流贬逆境的顺适与超然。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把意象分为描绘性意象、拟情性意象、预示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苏词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苏轼; 贬谪词; 意象; 衔接
自从《英语的衔接》问世以来,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倍受语言学界的关注。作为语篇研究的重要概念,它已应用于英语和汉语的语篇分析。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创作的贬谪词中,对自我流贬情景的描述和贬谪心绪的抒写,呈现出对自我人生悲剧的淡化和对流贬逆境的顺适与超然。苏轼似乎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忧患来临时一笑置之,他身上有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的乐观洒脱的个性特质。他被贬黄州时,朋友都为他的处境担忧,而他却说:“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与章子厚参政书》)贬谪使苏轼创造出与其它时代截然不同的文学样式,而这些体现在文体、气质、风格上的差异,很大程度是因为东坡创立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贬谪文学的意象和意象群。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层面上探讨衔接在贬谪词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旨在了解意象衔接手段在贬谪词中对语篇衔接的作用,从而提高我们对“词”的阅读理解和品评鉴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心理过程本身具有组织作用,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完形结构的认知,构造不完整或不稳定的结构。意象衔接就是读者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把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意象的外层空间实现诗词语篇的衔接,意象的内层空间实现诗词语篇的连贯。诗人的创作往往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背景,且又常常托物言志,因而从表现手法上可把词的意象衔接分为四种:描绘性意象、拟情性意象、预示性意象、比喻性意象。
(一)描绘性意象
描绘性意象是词中最基本的意象,是词人带着情感对物与景进行描绘、摹写而产生的意象。描绘性意象所呈现的是感觉中的现实,它可使诗的情境创造达到十分细腻逼真的地步,同时又必须是简约与概括的。词人在创作时总会带着情感对物与景进行描绘,因而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如苏轼贬谪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千古绝唱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怀古抒情,描绘作者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起笔凌云健举。虽是写景,但是感慨隐约深沉。词中不可忽视的几个字却把作者对政治上的失意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去”、“尽”、“乱”来描绘自己在被贬以后心中的所感,消极地认为自己在政治上可能一“去”不还,已经走到了政治的“尽”头,也在感慨自己的平生陡峭不平(“乱”)。再者,作者拿周瑜来与自己对比。从周瑜的年轻有为,再联想到自己的坎坷不遇,似乎有点悲哀。由“去”、“尽”、“乱”再到与周郎的对比,这些都和一个内心苦闷、思想矛盾、深知感愧的苏轼完美衔接起来,使整首词通了“灵气”,意味深长。
下阙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一句“多情应笑我”把作者从“故国神游”中拉了回来。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沉溺苦海,自伤心志。一个“笑”包罗万千,既是笑自己又是在笑他人,笑自己头发都白了何必为政治上的怀才不遇而悲哀,人生就像是一场梦,不如与明月一起同饮,再笑周瑜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一“笑”的描绘性意象使得文章通篇都衔接起来,呈现出一位超脱了的苏轼。虽然怀才不遇,却也不悔今生,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一场梦。
描绘性意象衔接就是词人带着情感对物与景进行描绘、摹写而产生的意象。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把词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二)拟情性意象
拟情性意象是用拟人、拟物和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而产生的意象,它的作用是对情感进行注释、化解,呈现可感可触的景象与画面。因而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如苏轼贬谪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本词词意貌似闲适,实际是作者被迫过着失意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另一方面又体现作者贬谪黄州后,终于走出感情的低谷,找到正确的出路,即以旷放超逸的精神世界来蓄养自尊与自信。对一般人来说,现实的困窘既可能精神崩溃、惶惶不可终日,而对不可测的未来更是忧惧重重,又如何潇洒得起来?但坡公心态坦然,实属不易。这种用拟人、拟物表现的拟情性意象使词的语篇达到完美的衔接。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细细香”,作者描写得颇为细腻,从这样精细的描绘可以想象,作者此时应该是全神贯注于自然景物。开篇的漫不经心和烦乱悲凉之感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衷心的喜悦之情。苏轼被贬后常借寄情山水排遣内心的苦闷,这里亦可见一斑。这使整首词在篇章上实现了衔接,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作者主观的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细细品味,有作者的言外之意:有谁还想到我贬谪之人呢?惟有天公还眷顾我。作者在“浮生”前添加“又得”一词,这种拟情性意象体现作者当时被贬后的真实处境:抑郁不得志,心有不甘,却有无可奈何。拟情性意象以景衬情、以象尽意、以实写虚、情由景出,因而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拟情性意象在苏轼贬谪词多有运用,在《满庭芳·三十三年》中写道: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这也体现了在苏轼贬谪黄州后,只有王长官不怕株连,不怕嫌疑,仍与其过从甚密,让东坡备感温暖。这系列化的拟情性意象的运用,扩大了情感容量,也使读者可以从更多的途径进行感受,把词的语篇也完美结合在一起。
下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宵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苏轼将这种情感性质通过意象透露出来,而未作特别说明。拟情性意象表情的含蓄及情感的辐射力由此可见。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体现东坡在贬黄州后有此安然坦然的心态,把贬逐之悲一笔抹去。全词将拟情性意象与语篇结合,达到统一的衔接与连贯。
拟情性意象衔接就是拟人、拟物和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而产生的一种意象衔接,在读者的理想认知模型里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三)预示性意象
预示性意象即象征性意象,是由象征的方式产生的意象,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人类行为是象征行为”,“象征是所有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本单位”。因而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如苏轼贬谪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词中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表达了希望摆脱人世纷扰、隐逸江湖的心情。
词中多处用了预示意象:“东坡”是指苏轼被贬黄州后,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这也是地名的象征,“醒复醉”是苏轼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可解脱的苦闷和抑郁心情的象征。“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象征着大自然对心灵的抚慰。这也体现苏轼思索哲理,将贯穿平生的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达到表里澄明的大彻大悟境界。由此可见,预示性意象在词中的融合,也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达到完美的统一。
下片中“营营”象征追求功名利禄。“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因而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预示性意象在苏轼贬谪词中多有运用,他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写道: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词中“落日”象征被贬后的心境,“平山堂”象征恩师欧阳修所体现的一种丰富的文化内蕴和高雅的文化层次,“醉翁”象征欧阳修,这种预示性意象(即象征性意象)在词中体现苏轼的佛老的清静无为,也使得他能够以更加超脱的态度看待人生的种种遭遇。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然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预示性意象衔接就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它使意义得到再生和扩大,使平常的物象焕发出异常的光彩。
(四)比喻性意象
比喻性意象是由比喻的方式产生的意象。以下两首词主要从借喻和隐喻的意象衔接来分析。读者可以体验作者的思想意图,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如苏轼贬谪词《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的“欲”在此可理解为苏轼好像醉意朦胧,索性就在这芳草叶中睡去。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有时参禅悟道,有时寄情山水。在这首《西江月》中,清澈的自然景色与作者空灵的心境交相融合。
下片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作者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大自然中,完全忘却了尘世的荣辱与悲欢。他的忧中取乐、苦中求欢,正是由于他有随缘自适的旷达胸怀。因此读者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这幅清澈的自然景色图,把苏轼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比喻性意象在苏轼贬谪词还多有运用,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写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上片中“新凉”借喻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下片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可以这么说,词人所创设的比喻性意象使整首词在篇章上实现了衔接。
比喻性意象衔接就是由比喻的方式产生的意象,使读者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完整性,把词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贬谪词中的意象衔接非常重要,要慎重处理。本文中描绘性意象、拟情性意象、预示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贯穿在贬谪词中,因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认为:“在有的情况下,或是信息本身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或是情景语境提供必要的启示,即使没有连接性词语,语篇仍可是连贯的,因此可看作是隐含的连接方式。”(胡壮麟,1994:108)可以说贬谪词的语篇连贯主要依靠隐含的衔接手段,而贬谪词中的意象衔接手段可以看作是其中一种隐含的衔接方式。对贬谪词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发现汉语贬谪词中更多的语篇衔接手段。
注释:
①文中所引苏轼贬谪词均出牍董森,杨哲.中国左典诗词精品赏读:苏轼[M].北京:五州传播出版社,2005.
[1] 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 lish[M].Beijing: Fo 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RonaldW Langacker.Founda tions ofCogn itive Gramm ar (Vo lum e I)[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RonaldW Langacker.Foundations ofCognitive Gramm ar (Vo lum e II)[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董森,杨哲.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6]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 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史良昭.浪迹东坡路[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 夏日光.中英视觉诗语篇衔接对比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 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Im age Cohesion in SU Sh i’s Relega ting Prose
LONG Yan-hui1,2,ZENG Rui-m ing2
(1.Huna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Institute,Changsha,Hunan 410217,China; 2.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The relegating p rosew ritten by SU Shi in Huangzhou show dilution and calm ness beyond his tragedy and adversity. Based on the theo ry of textual cohesionm ade by system ic functional linguistHalliday,im age cohesion is divided into describing im age,passionate im age,sym bo lical im age and figurative im age to discuss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of the im age in hisp rose.
SU Shi;relegating p rose;image;cohesion
H 315
A
1674-0297(2010)04-0137-04
(责任编辑:张 杰)
2010-03-20
龙艳辉(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