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欲望在三界中的轮回——对《洛丽塔》拉康式的解读

2010-08-15 00:48张素娟
关键词:亨伯三界纳博科

张素娟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 730070)

主体欲望在三界中的轮回
——对《洛丽塔》拉康式的解读

张素娟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 730070)

试图运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解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论述《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中挣扎的经历,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经过在象征界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回归了真实界。

主体欲望;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亨伯特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流亡生涯对他整个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绍武先生在介绍纳博科夫的创作时指出,其主人公不是流亡者,就是畸形发展的天才或艺术家,“他们为了摆脱精神空虚和受难的现实而沉浸在往事的回忆、纯艺术、棋术或其它一些反常的行为中。”[1]这样一些异常的主人公不同于常人,他们总是无法正视现实,注定在自我幻想的世界挣扎,徘徊在拉康所言的“三界”。

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是 20世纪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他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对 20世纪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说:“欲望既不是对满足的渴望,也不是对爱的要求,而是来自后者减去前者之后所得的差额,是它们分裂的现象本身。”[2]所以欲望是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在要求与需要撕裂的边缘,欲望就成形了。”[3]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停止驱动主体,但欲望永远不可满足,欲望的实现并不体现在欲望得到满足,而在于欲望的重新产生。因此,欲望的发生和异化始终伴随着人,需要、要求和欲望分别对应着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下面将具体论述主体发生和发展的三维世界。

想象界源于幼儿对他“镜中之我”的经验,却深入到成人对他人和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它是意象与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领域。象征界是在主体的个人历史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历史包括家史、童年所闻的远近祖先的故事、童年经历的各种事件等等,简言之,它就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使个体形成其特征的所有一切。但是,象征界不受现实原则的支配,所有这个阶段的自我设计都是虚幻的、想象的。虚假的自我认同会存在于主体自身,或存在于主体与另一主体,又或存在于主体与另一事物,这一切完全由想象界控制。想象界的功能就是“错认”。

象征界是语言和文化范畴,即符号的世界,它是一种秩序,支配着欲望主体的生命活动的规律。象征界通过语言同整个现有的文化体系相联系,欲望主体依赖象征界接触文化环境,同他人建立关系。从此,所遭受的损失和对母亲的欲望必须被压抑。这就是拉康所谓的原始压抑,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对语言的获得,从而进入象征界。这个时期就是镜像阶段。从此打开了无意识,正是拉康说的,“无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而且正是儿童对象征化的母体的欲望才产生了无意识,无意识即是欲望的被压抑,归咎于一种“父亲的禁锢”,即:父亲的法。

真实界是我们进入语言后而永远与之隔绝的自然界。拉康有时把自然界比作进入使用语言后而随之消失的圆满期和完整期,这就随之产生了寻求满足的一种需要。对于人类而言,拉康认为,“真实界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用象征和想象加以中介化,也就是现实是不可言说和没有名称的东西。它不是客观现实界,而是指主观现实界,它是欲望之源。正如拉康所言:现实界产生愿望客体。在这个客体作为一个现实因素尚不能接近以前,就已存在对它的需要了;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愿望也就消失了,生命本身也和它一起消失了。

整部《洛丽塔》可以说是亨伯特的欲望史,他的一生都是在追逐着错误的欲望,在错误的欲望之路上愈走愈远,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亨伯特的欲望源于他对“小宁芙”式小女孩的追求与残酷的现实形成极大的落差。他穷其一生在寻找他的初恋,他的安娜贝尔,可是残酷的命运早已夺走了安娜贝尔娇弱的生命。亨伯特却一生纠缠在这段过往不肯正视已失去的一切。这就是拉康理论中所言的欲望。正因为有这样的欲望,亨伯特才能成为这部小说中的欲望主体,作为一个欲望的主体,失去的爱情是亨伯特一生欲望之所在,安娜贝尔就是亨伯特一生欲望的驱动力,也是他的信仰。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就注定他以后的路走得非常之艰辛。他的生活正是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之中轮回,在轮回之中寻找他的最终归属。

想象界在幼儿时期形成,但是却深入到成人的世界,亨伯特也是如此,象征界的形成是在欲望主体的个人经历之上形成的,亨伯特的想象界就是 9岁到 14岁的少女,他喜欢少女的活泼劲。这一切是由于亨伯特在 13岁时那场夭折的初恋,在亨伯特的童年时光,和安娜贝尔一起渡过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为幸福、快乐的,他们纯真的爱情达到了灵与肉的完美契合,可是命运跟这个幼小的男孩玩了一场游戏,他最疼爱的天使般的女孩不幸弃他而去,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共同铸就的爱情乐园。伤心欲绝的亨伯特没有亲人及时的开导,无法释怀他们那么美好的感情,没有人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以至于他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挽回已经失去的一切,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我的想象、自我的欲望。在法国里维埃拉的夏日海滨和安娜贝尔一起渡过的日子,是他一生欲望的源泉,也是他欲望的最终归属,多年以后,亨伯特仍旧能感到安娜贝尔的思想在左右着他。童年的生活缺憾了致使亨伯特形成自我完全错误的想象界,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已经长大了,成为大学老师,可是他的爱情观却始终停留在13岁时候,他的生活便是围绕着这个错误的象征界而展开,想象界的功能就是“错认”,亨伯特就是在想象界的“错认”之中找到自己的象征界。

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亨伯特作为个体,在欲望的驱使之下形成了自己的想象界,形成想象界的他,必然要努力为自己的想象找到现实的落脚点,安娜贝尔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亨伯特只能在生活中寻找安娜贝尔式的女孩,最终他在美国找到了那个和安娜贝尔完全相似的女孩洛丽塔,洛丽塔和安娜贝尔是如此的相似:“那是一个同样的孩子——同样的少女,同样蜜蜂样的肩膀,同样像绸子一样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4]至此,他成功地进入了拉康所言的象征界,象征界支撑着欲望主体活动的规律,亨伯特依靠象征界接触了美国这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和洛丽塔的生活就是亨伯特的象征界,当他第一次步入洛丽塔的家,看见这个活力十足的小女孩,他在这个全新世界的生活都是围绕着洛丽塔,为此,他不惜和洛丽塔的母亲黑兹太太结婚,接近洛丽塔,成为洛丽塔的亲人,黑兹太太因为知道了亨伯特不堪的隐秘,急于告诉别人亨伯特的事情却意外身亡,在周围人的眼里亨伯特成为可怜的鳏夫,新婚不久,便失去妻子,还要照顾亡妻的女儿,其实,这才是亨伯特想要的生活,从此,亨伯特真正地走进了自己生活的象征界。象征界的主要代表就是父亲,在象征界中,亨伯特扮演的是一个父亲的角色,父亲的角色意味着禁锢、控制。洛丽塔被亨伯特强制从夏令营接出来之后,就完全生活在亨伯的掌控之中。他限制洛丽塔和同龄的男孩子交往,禁止她与外界的一切交往,利用父亲的权利来限制洛丽塔的成长。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徒劳,洛丽塔必然是要长大的,成长是生命的必然,任何人都无法阻碍这一自然现象。洛丽塔有一天必然会过了亨伯特所谓的“小仙女”、“小宁芙”般的年龄,成为成年的女人,成为亨伯特一直厌恶的那种世俗女人。亨伯特努力地生活在象征界,他带着洛丽塔离开熟悉的生活圈,穿越在美国辽阔的土地上,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与他的小情人偷食禁果,这样的生活极大地满足了亨伯特偏执的欲望,但是,这却是一种畸形的单恋,洛丽塔满足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一直试图逃离亨伯特的掌控,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跟着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去满足他那可耻的欲望。但是,她离开亨伯特之后就一无所有,没有生活的能力,亦无可以支配的钱财。在亨伯特的象征界,一面是他自我的完全沉浸,一面是他选定的女主角的不断逃离。“父亲的法”虽然可以限制洛丽塔的正常生活,但是它不能决定洛丽塔的未来,最终在洛丽塔的一次住院期间,成功地逃离了亨伯特。失去了洛丽塔,亨伯特想象的世界就失去了现实的支撑点,他不甘心那个和安娜贝尔相似的女孩离开自己,多年以前安娜贝尔被命运夺走了生命,如今洛丽塔又神秘地从自己的生活之中退出,不愿意接受这种结局的亨伯特开始了艰难地寻找他的小情人。他重走了和洛丽塔当年走过的路,在他将尽绝望的边缘收到了洛丽塔的来信。此时的洛丽塔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令亨伯特心动的小女孩,她已为人夫,将为人母,最终亨伯特来到洛丽塔的身边祈求带她离开时,洛丽塔决绝地拒绝了亨伯特,只是把他作为一个父亲来对待。亨伯特所有的希望在那一刻全面的崩溃,一直以来,他为自己营造的生活在此坍塌,他生活中的象征界也不复存在。他坚信是带走洛丽塔的人摧毁了自己的美好生活,经过一番艰难的寻找,找到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枪杀了他。在这个世界上亨伯特所有的生活希望已经破灭,他那邪恶的欲望也走到了死亡的边缘,拉康所言的想象界也彻底在亨伯特的生活中淡出。

触犯了法律的亨伯特必然是逃不出法律的制裁,至此,他生活中的象征界和想象界都不存在,也即进入拉康所言的真实界,拉康认为真实界是我们进入语言后而永远与之隔绝的自然界。狱中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让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能永存在世人的心中,他为之付出生命的爱人能永葆青春。写作是亨伯特在人间最后的挣扎,文字是他表达思想的最好办法,他用文字保留下关于洛丽塔的一切以及他的安娜贝尔,在写作中,亨伯特找到了自己的纯粹爱情,仅仅属于亨伯特的洛丽塔,和安娜贝尔完全相似的洛丽塔,一个忠于自己的爱人,写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亨伯特心中的洛丽塔留在世人的心目中。在写作中亨伯特也感受到了安娜贝尔曾经的幸福,这个作为亨伯特一生欲望源泉的女孩。在亨伯特生活的真实界中他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只是一种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奢望。这是一个在亨伯特的心中真实存在的世界,但是这样的一切却永远地与亨伯特的生活隔绝了,亨伯特再也无法感触到那在书中所描绘的世界。亨伯特想要到达安娜贝尔所在的天国享受彼岸的幸福,就必须在现世中背负起沉重的信仰,以抵达他的彼岸世界。亨伯特为自己营造的彼岸世界即是拉康所谓的真实界,拉康认为,真实界是不可能的。亨伯特为自己所营造的真实界也正好验证了拉康的理论。亨伯特想要的幸福是已然逝去的生活,所以注定他的真实界是无法实现的。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的成名代表作,通过对亨伯特这一偏执角色的成功塑造阐释了拉康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虽然作者一再否认自己的创作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这部小说中完全可见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脉络。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多是这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反英雄”角色,《洛丽塔》亦如此,这部小说的主要讲述者,也是作为男主角出现的亨伯特,他是一个流亡美国的欧洲学者,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沉稳、帅气、博学、富有的大学教授,一切的光环似乎都属于他,可是,在他的内心却有着不可见人的秘密,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一个偏执狂。就是这个偏执的人完美地诠释了拉康的理论。

亨伯特在童年的经历使得他形成了不同于任何人并且完全错误的想象界,曾经的生活痕迹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生活的阴影使得他有了偏执的欲望,这种偏执的欲望驱使亨伯特在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中鲁莽地挣扎,痛苦的彷徨,无奈地轮回。

[1] 梅绍武.纳博科夫前半生的创作 (上)[J].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11):3.

[2][3] 拉康.拉康选集 [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23,624.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35.

The ma in desire in the three rea lms of samsara——The Lolita style reading of Lacan

ZHANG Su-juan
(N orthwest N or m 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Lacanian theory of desire and the Three Realmsto interpret Nabokov'smasterpiece——Lolita,in which Humbert is a the main body of desire who has struggled in the Three Realms experience to be called by Lacan,the I-maginary is a breach into the Symbolic after a painstaking search in the symbolic world,he has returned to the realworld in ultimate.

imaginary world;symbolic world;real world;desire;Humbert

I106.4

A

1009-8976(2010)03-0084-03

2010-05-30

张素娟(1985—),女(汉),甘肃正宁,硕士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亨伯三界纳博科
镜子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被“生产”的六一姊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酸辣问答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