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卫
现代城市文化需求与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
黄二卫
城市是工业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也是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多的领域。身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让人欣慰的不仅仅是摩天大楼的增多、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包括政府机关、企业、社团、家庭或个人对于文化产品及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文化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2005年,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题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演讲中指出,当代中国的文化需求呈现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文化需求总量呈现较大增长;二是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四是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五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和程度日益加深。放眼档案工作,我们发现这些变化为城市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城市档案馆应该站在品牌的高度来加强功能建设,通过挖掘馆藏特色,塑造具有时代活力的档案馆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
文化需求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精神需要而形成的文化产品需求量。[1]比之于乡镇和农村,城市对文化的需求层次更多,内容更广,制约因素更复杂,表现得更充分。
(一)城市文化需求的主要内容
文化需求主要体现为文化消费,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城市文化需求通常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机关文化需求。在现代城市中,政府机关通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各种规章政策对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政府各级机关也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重要消费者,其对文化的需求体现在政府公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比如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和公共管理的时候,需要从新闻、报刊、图书、档案等文化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快捷;各级政府机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招标采购等形式消费各种文化产品或服务以满足自身正常运转;为了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政府需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培训、讲座,对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
2.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文化需求。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是城市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文化的需求更加明显:比如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履行自身社会职责时也需要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信息作参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知识增长型文化产品备受青睐;从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出发,不少企事业单位或社团需要从其他组织和领域学习借鉴管理,对自身的组织文化进行总结、提炼;为了保持团队活力,许多企事业单位或社团都需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3.居民家庭文化需求。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电脑、钢琴等高档文化产品进入平常百姓家,家庭对文化的重视与日俱增,从原来的一般娱乐需要转变为对知识的需求,订阅报刊杂志也向文化性、知识性的刊物倾斜。不少家庭充通过电视台、报社、书店等城市文化服务平台开展摄影、绘画、书法、集邮、收藏、养花、下棋、整理家庭档案等形式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
4.居民个人文化需求。城市文化需求的核心与基础是居民个人文化的需求,这种需求因个人职业、性别、社会经历、受教育情况的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受到了所在城市、社区文化特点的影响。比如个人对身边文化氛围和城市文化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影响城市文化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文化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经济因素、素质因素、基础设施因素、时间因素等。
1.经济因素的影响。城市文化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城市及个人的经济状况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有5种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才能产生精神文化需要。当物质满足达到一定水平时,文化需求才开始上升,有时甚至超过物质追求,成为需求的主要目标。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没有文化需求;到了农业社会,生产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多数人的基本需要,少数人(权利者阶层)才有了文化需要;到了工业社会,生产能力不仅满足而且能够完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多数人便产生了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成了名副其实的生产力,文化需求成为了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必备条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素质因素的影响。个人以及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城市文化需求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产品或服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主要属于满足人们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层次。通常人们的文化素质越高,追求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和欲望也就越强烈,因而对文化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另外,文化产品的消费与物质产品的消费有着很大的不同,它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其中一部分对专有知识的要求较高,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并享受的,这一类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消费者投入相当程度的人力资本,消费能力需要专有知识的积累来培养。
3.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文化基础设施是影响城市文化需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需求的增长。时下,与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文化服务能力的不足。即使是在各种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现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也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以重庆为例,一项调查表明,在2002年时重庆市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只有0.2册,迄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书画市场,没有较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商场,演艺业舞美灯光、设施设备落后,国际水平的印刷工艺仍是空白,文化产品少之又少。[2]
4.时间因素的影响。闲暇是人们实现文化消费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人们的文化消费通常都是安排在闲暇时间中的。这样,人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多少也就直接影响着文化需求多少。一般而论,随着人们的闲暇增多,对文化需求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在节假日和闲暇相对集中的期间,往往会形成对文化需求的高峰。
目前,我国共有各级综合性档案馆3000多个,其他类型的档案馆数量更多。这些档案馆主要分布在城市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现代城市档案馆不仅应是城市文化资源的保管库,同时还应肩负起传承城市文化、对公众进行文化宣传与教育、为城市相关产业提供文化素材的重要功能。为此,从文化需求入手,塑造档案馆文化品牌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意义重大。
文化品牌是指根据一个城市最突出的人文特征所创立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典型文化现象,它不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而且对城市性格的塑造以及市民精神的培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档案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又是记录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档案的这三重属性决定了档案文化也必然能在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大有所为。广义的档案馆文化品牌除了档案馆文化产品品牌之外,还应该包括档案馆建筑文化品牌、档案信息资源品牌、档案专业服务品牌、档案文化活动品牌、档案专业人才品牌等多项内容。
(一)档案馆建筑文化品牌建设。在人类建筑史上,很多设计精巧、外形独特的建筑物都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征。档案馆是保管档案资料的场所,是公共文化设施。一个好的档案馆除了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条件,也应该能够具备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服务公众等多重功能,其建筑本身也应该成为代表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城市档案馆建设高潮,一批环境幽雅、时尚气派的公共档案馆陆续走入人们的视野,如座落于上海外滩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的上海档案馆,又如座落于广州天河区的广东省档案馆,无不已经成为象征所在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档案馆建筑风格的改变,不但拉近了公众和档案馆的距离,使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文化气息更浓、人气更旺,而且也在悄然之间改变着公众对于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印象,成为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档案馆信息资源品牌建设。比之档案馆实体建筑,城市档案馆更重要的文化品牌是自身的资源品牌建设。漂亮的建筑只会引起人们一时的关注,如果缺乏大量有文化底蕴的档案藏品,档案馆也很有可能沦落到“身居闹市无人问”的地步。城市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主要是关于它所在的城市的记忆,由于档案资源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唯一性,档案馆便成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最好课堂,有着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要打造信息资源品牌,就要求档案馆在收集和征集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有意识地收集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如婚姻登记档案、学历档案等;二是要重点收集城市品牌建筑物档案、城市发展大事档案、城市名人档案、城市驰名商标档案、民风民俗档案等,通过优化体现馆藏特色,形成在全国的影响力、辐射力。
(三)档案馆专业服务品牌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进行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是打造档案馆专业服务品牌。档案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服务方式是设立借阅室,直接提供档案或者档案复制品供利用者查阅。这种服务已经为公众所认同和熟悉,成为档案馆有别于图书馆、博物馆的服务特色。此外,还需从其他文化事业、产业单位借鉴经验,在创新服务方面努力实践。目前,许多档案馆在查阅服务之外开展了档案寄存、数字化加工存储、信息咨询等多种新型服务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重钢档案馆为例,作为国家一级企业档案馆,近年来,重钢档案馆以提升服务品位、形成服务特色、塑造服务品牌为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站式服务、“零距离”档案流动服务车、《重钢年鉴》、重钢家庭档案俱乐部等一系列服务品牌,引导和满足了公众对档案的需求,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四)档案馆文化产品品牌建设。与服务同样重要的是产品,城市档案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认真分析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形成品牌。档案馆是事业单位,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档案文化创新主体,档案馆依托资源主动进行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的行为与其公益性并不矛盾。档案史料汇编、史书、志书、年鉴、图册、影视专题片在本质上都具备产品化特征,如果从服务对象幅度、需求分析精度、信息开发深度等方面费心着力,其中不少都可以是优秀的档案文化产品。荷兰鹿特丹档案馆开设了一家书店,专门出售利用馆藏档案以及图片、照片、地图等制作的书籍、画册。[3]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利用资源、技术优势组制作各种精美的文物仿制品出售,很受游客欢迎。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思考档案馆文化产品及其品牌化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五)档案馆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档案馆不应该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地方,而应该以开放的眼光主动组织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向社会展示档案馆文化,为城市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和文化影响。沈阳开展的“档案进家庭”活动,在当地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上海市档案馆充分利用展厅,举办了“学生课堂”、“党团组织活动基地”、“走进巴金”等一系列文化讲座,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重庆,重钢档案馆率先尝试以家庭档案俱乐部形式推动档案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好宝宝成长史”、“我爱我家”等系列家庭档案文化活动成为了企业和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和文化品牌。
(六)档案专业人才品牌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档案馆应该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制定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在本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人才,拥有档案馆自己的专家。同时,在信息资源开发实践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史学专家、城市文化研究专家和名流学者,使他们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城市文化过程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人才品牌建设反过来也会提高档案馆的服务能力,扩大档案工作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提升档案馆的地位和实力。
(一)紧贴实际需求,避免“空心化”。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重在实践,其任何一项内容都不能偏离城市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有需求然后有市场,有市场然后有产品,有产品然后有品牌,这正是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如前所述,城市档案文化需求是有先后、有层次的,而且因城市的不同、具体人的不同而有差异,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06年4月25日至28日在重庆调研时强调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建设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设施,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行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的时候同样要考虑档案馆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是不是社会和市民所需要的,大家能不能消费得起,能不能用得上,档案馆参与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会不会吸引他们的广泛参与。总之,对城市文化需求不能笼统视之,而必须具体分析它的存在形态以及它与档案工作的结合点。如果脱离了实际需求或者对需求把握不准,档案文化品牌建设也必然缺乏针对性和存在的基础,背离了城市档案工作发展的整体需要。
(二)紧扣城市特色,避免“模式化”。特色就是品牌,有特才有强,有特才有优,有特才有吸引力。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应该牢牢抓住城市特色,寻求档案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说来,特色应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必须尊重和体现城市文化传统,从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中整理和挖掘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任何城市文化的精神和特色都是对城市历史的长期积淀,这些在档案资源中必然会有直接的反映。比如,抗争与牺牲精神是重庆城市文化的一种品格,从古代的巴曼子、近代的二战重庆抗战史到当代的三峡移民,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身上,都有鲜明的体现。其次,应该体现在城市档案馆功能建设中。城市档案馆的功能是其服务城市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具体需要,不同的城市可能会有不同的需要,其功能结构也可能因此不尽相同,档案馆应该通过加强和完善自身功能塑造档案馆独特的文化品牌。
(三)紧跟时代变化,避免“教条化”。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和时代的需求紧密联系的。时代的文化需求变了,档案馆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内容也必然随之变化,不能以僵化的、不变的眼光来看待。相比传统的档案工作,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当前进行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的时候,不能还用传统的思维来应对,而应该充分重视数字化对于档案工作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发展的观点去适应时代的变化。
总之,紧贴城市文化需求、紧扣城市文化特色、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推进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是城市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品牌辐射效应,不但可以促进档案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实现档案馆、城市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良性互动。
[1]顾江.WTO下的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发展评论.2002年第1卷第4期.
[2]新华网重庆频道.图书馆人均藏书0.2册,重庆文化产业面临窘境[EB/OL].
[3]冯绍霆.档案馆文化产品的开发[J].中国档案.2004年12月
作者单位: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处
责任编辑:惺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