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

2010-08-15 00:50许爱瑾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许爱瑾

(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江苏 无锡 214001)

试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

许爱瑾

(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江苏 无锡 214001)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缺失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要认真分析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及成因,积极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

高职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毕业生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一般认为,高职教育中应用型是特色,高素质是基础。而高素质是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其中又以人文素质为基础,是其他一切素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当前高职教育中一定程度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因此,高职教育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人文,一般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则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通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现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正确处理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及自我的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境界和人文情怀,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整的人格。

目前,我国高职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体会更多的是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地球范围内的时空距离变短,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一方面极大方便了他们学习获取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弊端,特别是使他们忽视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及西方优秀文化的系统深入地学习,使他们比较浮躁,难以静下心来有计划地学习。我市某所高职校近日对校内图书馆2009年外借热门图书进行统计并公布。结果令人忧心:在前100名外借热门图书排行榜上,竟无一名著上榜。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教育部高教司已公布“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包括诸多中外名著。不过,根据记者的随机采访发现,不少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很少或较少借阅此类名著,许多书是直到毕业时也只是听说过名字和作者。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表现得非常急功近利。只是根据社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即时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而忽视了人文内涵的教育,因此,造成学生片面发展,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却缺乏事业心、责任心,也没有就业弹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成因

(一)高职教育的使命造成人文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我国的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其使命是针对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要任务,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适应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这种片面追求“就业教育”的理念指导下,职业教育的质量指标似乎只剩下几项硬邦邦的“技能”,例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都有明确的指标和标准,而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包括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基础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培养等都被淡化了。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对人文学科的教学却重视不够,教师配备不足,按要求应开课时不足,经费投入没有保障。校园更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文化氛围、精神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发挥好校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

(二)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

1、教育体制造成的先天不足。高职学生是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受升学的影响,往往承担了十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学习课本以外的文化名著及其他知识,为了能上名牌学校或者理想的学校,他们的童年,除了教科书之外的其他知识学习必须让路。

2、学生缺乏对人文素质的认识。高职的生源是大学招生批次的第四或第五批,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他们认为上职业院校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学生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人文学科的价值,导致轻视人文学科,认为“文科无用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有三种类型:第一,通过改制,由原来的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及中专的教师组成;第二,从普通高校或企业聘用的教授和专家;第三,高职院校新进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或是习惯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只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或是本身轻视人文教育以及掌握人文教育理论不够,能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数量很少,再加上人文教师由于长期不被重视,工作积极性受挫,素质日益滑坡。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

(一)构建融合性的高职“科学——人文教育”理念

人文素质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高职“科学--人文教育”理念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教育“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文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科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高职人文教育教学全渗透体系

潘懋元教授认为,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上,由于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称通识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这是很有见地的。在高职院校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仅让学生获得新知,而且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二是在专业教育体系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它是教师通过对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人文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通过专业实习这个渠道,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使专业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东汉学者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高素质的学校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支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人文素质是由多方面素质组成的,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全面、整体、和谐地发展。一是通过“名师工程”、先进工作者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尊严和职业意义追求的自觉性;二是要求教师是专业的能手或行业的大师,既能拿粉笔又能动手。通过实施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使之不但学到新技术,练就过硬的技能,而且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职业意识;三是开展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优秀管理团队评选,培养教师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营造自主、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

(四)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必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与学生毕业后将要进入的产业环境、企业环境相结合。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要体现“职业”特性,实现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我校秉承“弘毅、崇德、敬业、创新”的校训,将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较高的综合素质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一是将职业习惯、职业岗位感情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彻在入学教育、技能训练、“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受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培养爱岗敬业品质,提高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忠诚度,养成严谨的职业习惯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实现毕业生与岗位职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二是以“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将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生涯成功实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作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案例,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三是将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和职业技能竞赛等,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投入,促使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构建动态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的好学生并不等于企业的好员工,学校的评价与企业的评价存在着太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让学校的评价机制与企业接轨。在“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上下功夫。同时,在学校的评价机制中引进企业的评价机制,构建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参与的动态评价体系。该体系强调连续性,持续性,评价与学习和实践过程相互交融,既评价一堂课中的一次发言、一次活动的态度;也评价一门课、一项活动。评价坚持全面、客观,既评价课程学习,又评价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课堂发言、中期论文心、得报告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参加各个系列各项主题活动的态度、次数、角色、效果动态监控和评价;评价主体多元,教师、企业、学生都有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提高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总之,高职教育的人文发展将会为我国培养出既有“就业”技能,又具“做人”本领的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对人文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于教育的全过程中。

[1]曹立波.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48-49.

[2]韩振.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1-52.

[3]高振强,刘自团.论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25-2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G7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1-0030-03

2010-01-26

许爱瑾(1971-),女,江苏无锡人,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讲师、会计师,江南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