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杰
(滁州市第二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
细节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策略
王厚杰
(滁州市第二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和奠基性工程。针对大多数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任性、早恋、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重视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若干“小问题”,促进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细微;成长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和奠基性工程,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他们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当好学科教育者和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更应该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充当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者的角色。
基于研究学生、关爱学生和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申报了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典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研究”。为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们首先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调查于2008年10月至11月间进行,课题组对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父母教养方式、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共五大类典型心理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调查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调查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提出“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等具体干预措施。
2009年7月,本课题进入分析总结阶段以后,为了检测干预效果,我们于10月又进行了问卷回访调查(问卷和统计数据参见文后附表)。通过对回访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又奇怪的现象:在问题1“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吗?”调查中有42.62%的同学选择了“B.没有”即“自己没有心理问题”,而在问题9“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心理问题?”调查中有22.5%的同学选择了“A.喜怒无常,情绪化”,27.22%的同学选择了“D.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同学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确存在心理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还发现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私、任性、早恋、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问题。
针对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牢记“细节决定成败”,决心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细微之处入手,重视解决学生的“小问题”,促进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认为:“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样的实例在我们中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在校园里有时会发生一些小痞子小流氓对学生敲诈、盗窃、勒索等恶性事件,看似“小事件”,但却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安全感。我校有一位学生曾经多次被敲诈,要求该同学每月交给他金额不等的所谓“保护费”,并威胁他不容许告诉家长和老师,前后持续近一个学期。在被敲诈期间这位同学整天考虑的就是一件事:如何编造借口找家长要来交保护费的钱!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当事学生必然每日人心惶惶、心神不定,根本无法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导致该同学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虽然最后被班主任察觉,立即向派出所报案得以依法处置。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对学生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能早发现、早处置,对该学生的学习影响也不会有这么大。
再如一个高二女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有一天她突然给班主任写信诉说自己的苦衷:“……在家里,我不喜欢同任何人交谈(包括亲人),……因而我总是保持沉默,在家里没有一点动力,好懒散。回到学校里,就象从一个囚笼再回到另一个囚笼,似乎我也已习惯这种定势,直到我清楚明白地看到高三、高考离我的距离。在寝室里听到杂七杂八的话我会莫名地大发脾气,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好。……”经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位同学的辛酸经历。父母在她上初一时就离婚了,从小在她的印象中,父母之间就经常吵架,相互谩骂攻击,直至劳燕分飞。她还有一个姐姐,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的父亲对她妈妈和姐妹经常发脾气或打骂。父母离婚后,姐姐外出打工,母亲重组家庭,家里只有父亲和她,她成了父亲的“出气筒”。这些生活经历正是她缺乏心理安全感的根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我决定对该生实施心理辅导,让她把心中的不安情绪宣泄出来;帮助其减轻恐惧感,走出心理困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这位同学的状态终于得到初步改进,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更主动了,人际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作为班主任,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实践证明,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个体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是引发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五个问题是“你在意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吗?”,有54.10%同学选择了“A.在意”。这说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益增强,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对长辈、老师的服从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于自己;有些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只愿听表扬,不愿听批评;只想比别人强,不想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同学常挖苦、讽刺;缺乏包容意识等,从而产生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小纠纷”、“小矛盾”、“小摩擦”。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班风,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笔者曾经任班主任的一个班级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偏差,体育和美术特长生多,文化课成绩好的经常相互瞧不起艺体生,有一段时间闹矛盾家常便饭,动辄烽烟四起,为此我大伤脑筋。有一次正好遇到我们班与另外一个班进行足球比赛,在比赛的时候我看到我们班几个同学都自觉的为参赛的队员准备好水和饮料,而且在一旁不住的加油呐喊,结果我们班的队员在加油声中越战越勇,赢得比赛胜利。我瞅准这个机会在班会上说到:“班级好比一个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家和万事兴。今天因为我们班级体育特长生的努力,所以才能够最终赢得了比赛胜利,我为今天的成功而自豪,而更令我自豪的是我们班同学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吗?”我的话引来同学们赞同的掌声,从此以后,班级内部逐渐形成了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相互结怨的事情基本上杜绝了,同学之间关系也变得比较融洽。
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帮助他们找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他们的潜力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赢得他们的信任,切不可采取批评指责等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记得有一天上午正是上课时间,我们班的尤某某与一任课教师发生冲突,然后竟然拿起书包就走,还吵着说不上了。我感到事态的严重,赶紧跑到学校大门口,把他叫了回来。这个学生到了办公室仍然一言不发,我把他的书包拿过来,拿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来。他还是有些紧张,犹豫了一下才坐下来。我看到他的脸上还有一些泪痕,就递给他纸巾,他有些疑惑,不知所措,我赶紧告诉他:“老师不批评你,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好学生。你坐下来慢慢地把事情告诉我。”话说完,我又给他端来了一杯水,他看到我这样诚心对待他,就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我:原来,他最忌讳别人说他胖。那天,那位老师无意中说到肥胖的坏处,触痛了他的自尊心,他才会做出上述举动。听完以后,我觉得面对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尤为重要。于是,我说老师其实也没有恶意,并不是针对他的。他一听,也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妥,也感到后悔,并且主动要给那位老师道歉。师生关系和好如初。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信任感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成长的美好品质。教师只有“真诚”,切身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小纠纷并不是要单纯针对具体矛盾,而是要走进学生,设身处地从关心学生内心的角度考虑,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感。
许多在老师眼中的“小事情”,对学生来说却十分重要,我们只有换位思考,将所谓“小事情”办好,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学生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满意。现在很多班级中或多或少存在某某同学喜欢某某、某某同学暗恋某某的情况,学生对早恋危害性的认识明显不足,例如问卷调查问题10“你赞成早恋吗?”,有57.38%的学生选择了“C.随便,无所谓”。面对早恋问题,作为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切不可认为是“小事情”而听之任之,要尽早及时发现、及时妥善处理。
笔者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男生在他的周记当中流露出他对处理异性关系的困惑。一个与他关系要好的女生给他写了几封情书,他既想答应,又怕影响学业;既想拒绝,又怕影响多年来的感情,不知如何是好。我在他的周记中写了一段批语,首先肯定这是青年学生的正常心理反应,不是道德的问题。但给他分析了中学生谈恋爱的弊病。我给他打比方说,大家爱吃水果,成熟的水果才香甜,没有成熟的水果是苦涩的;恋爱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那需要前提,中学生谈恋爱,无异于吃还没有成熟的水果。“青苹果”味道是诱人的但是也苦涩的,如果任凭自己的欲望左右,放任自己的情感冲动,进而仿效成年男女那样谈情说爱,极有可能贻误青春年华、荒废学业,甚至为那份早来的、不成熟的感情付出沉重的代价。我还告诉他,如果他们真有那份情感,为了双方的学习,应该把它封存起来,待到不会影响学业时,将来如有需要再点击。后来他在周记中告诉我,他已经妥善处理好了。
早恋是教育界很头痛的事情,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媒体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也与日俱增,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致使青少年过早的发育、情感的成人化,在这一时期,性意识也慢慢萌动。他们充满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也随之产生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对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暗恋的烦恼等。有些父母和老师采取堵压的办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高中生本来就有逆反心理,堵压的结果往往是转入“地下”,甚至双双出走。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学生,告诉他们人是有理性和意志的,理智告诉我们青春期的生理虽已快要成熟,对异性感兴趣也无可厚非,但这一时期的他们在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上都远未达到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成熟。
本次问卷调查的问题2“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会向谁倾诉?(可以多选)”,选择最多的是“B.朋友”占37.35%。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同学们遇到问题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对老师和家长产生了信任危机。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将学生的“小求助”办好,把师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在不同学段起始年级中,往往会有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该学段的学习,学习成绩和前一学段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差,不少人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上受到严重的挫折。本次问卷回访有62.30%的学生选择“有厌学的念头”。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沟通障碍的关键。教师应该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克·坎费尔德曾经发出这样的倡议:每一位教师都应对教室氛围的建设有所追求,要着意于“创造一个富有支持力的教室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融洽及开放、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成就动机以及感知、注意、思维等因素起着定向作用。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活动本身的有效性起着调节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炬。因此说,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氛围。
俗话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培养人的艺术,也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学会从细微之处入手,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附:
G635.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1-0063-04
2010-01-22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高中生典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8114),项目负责人:王厚杰、陈付丽、林桂平。
王厚杰(1965-),男,安徽桐城人,滁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高中生典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研究”回访调查问卷和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