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2)
先秦“袒”礼考
李文娟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2)
在先秦,尤其是周代,除了礼赋予人们外在礼节形式的要求外,更强调人们内心对礼的敬意,以及突出个体内心的自省,内外兼具,即可完成对个体人格的塑造,而“袒”正是应于这一要求而产生的。“袒”是一种行礼者以外在动作语言的方式表达自身对礼的敬意的表现,同时依照行礼者所要表达意思的变化,这一方式也出现在了要求惩罚的场合。“袒”按照具体分类可分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不同的分类内在含义不同。
“袒”礼;分类;含义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节性仪式繁多。在这些繁多的仪式中,有一种称之为“袒”的礼仪形式,同时,按照场合以及所表达意思的不同,“袒”可具体划分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三类。那么,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其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下文拟以“袒”为考察对象,进一步解释其具体分类与内在含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礼记·曲礼》:“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1]即可见古人很注重衣着整齐,日常要穿衣、戴帽,不能随便袒露,而只有“敬事”场合,方可袒露。从古文献记载可知,“袒”字在上古时期大致有两种含义:其一,解开。《说文解字》:“袒,衣缝解也从衣旦声”。《礼记·少仪》:“无以前之,则袒奉胄”。《仪礼·乡射礼》:“大夫与士射,袒纁襦”。郑玄注此二处“袒”皆为解开之意。其二,解衣袒露里面所穿的衣服。如上文《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诗经·大叔于田》:“袒裼暴虎,献于公所”。《说文解字》:“裼,袒也从衣易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裼者,免上衣,见裼衣”,裼衣是古代加穿在裘衣之上的一层衣服。依古人礼服之制,冬衣裘,夏衣葛,裘、葛之上要加一件纹饰漂亮的罩衣,叫做裼,裼衣上又加正服,如朝服、皮弁服等,这叫做袭。依此可知,“袒”和“裼”有意思相同的地方,由此“袒”就有解开衣服袒露出裼衣之意,由此可做如下解释:“袒”、“裼”连用时,意思为解开衣服袒露里面所穿的裼衣,此时“袒”作“解开”之意,而“裼”作“裼衣”之意;若“袒”单用时,除了本身解开之意外,还有独立的解开衣服袒露里面所穿的裼衣之意,这种解释契合于《礼记·檀弓》篇中的“袒,括发,变也。愠,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袒,括发,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的解释。此处的衣貌不整是哀意的表达,“有所袒”中的“袒”按照句面对应“有所袭”中的“袭”,从上文对“袭”和“裼”的解释看,它们都属于古人礼服的一种,由此可见,“袒”单用时可解释为解开衣服袒露里面所穿的裼衣。而有些学者认为“袒”有“脱衣见肉”的含义以及认为“袒”即通常所说的“肉袒”,[2]对于此种看法,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袒露肢体的前提是解开衣服,基于上文的阐述,我认为“袒”只表示解开衣服,而要说“肉袒”即袒露肉体,则“袒”的前后应有修饰语,如《神异经》有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袒身”即解开衣服袒露身体。总之,我认为“袒”应有两种含义:一为“解开”之意;二为解开衣服袒露裼衣之意。
知晓了“袒”的含义后,要进一步探析古人缘何而“袒”。从以上“不有敬事,不敢袒裼”、“冠毋免,劳毋袒”两则史料可知,古人只有在敬事场合,方可袒露,若非敬事,即便劳动也不可袒露。那么“敬事”的参照标准是什么?敬,会意字,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有紧急、急迫之义,表示对外物的紧张心理。本义为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从内心。《说文解字》:“敬,肃也”。《礼记·内则》:“毋不敬何允”。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即做任何事都要严肃。《孝经》:“礼,敬而已矣”。可见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在中国先秦那样一个处处言礼、事事讲礼的时代,要求人们对于礼事,要心存敬心,因为礼是不可亵渎的。而人们又该如何表达对于礼的“敬”呢?需要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表达出来,有拜、稽首、作揖、对拜等,而“袒”正是表达敬意的礼仪形式之一。综上可知,“袒”是人们为了表达内心对礼的敬意。
在中国古代繁琐的礼节仪式中,“袒”遵照场合的不同,以及行礼者所要表达意思的不同,可划分为“左袒”与“右袒”。“左袒”按照《礼记正义》的解释即袒露左衣袖,综合上面对于“袒”的解释,则“左袒”具体为袒露裼衣的左袖,而“右袒”为袒露裼衣的右袖,可见“袒”的意思仍为解衣袒露衣服之意。那么在具体谈及“左袒”与“右袒”的内在含义之前,有必要对先秦古人的“尊左”或“尊右”观作一番简单的探析,以便于更好地阐述“左袒”、“右袒”的内在含义。
《周礼·夏官·司士》中提及当帝王临朝典礼,司士要“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仪礼·觐礼》:“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同姓西面,从主人之位,面向西即在东,东为上;异姓东面,从宾位,面向东即在西,西为下。由此可见,周代大体是尊左。且在周前的夏商两代,亦以左为尊。而对于为何尊左,古人解释则是因为天道尚左。《尸子》有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即天是从左向右伸展开的,以牵牛为起点;地是从右向左转动的,以毕宿和昴宿为起点。天道尚阳,尚左,东为左,故以左为上为尊;地道尚阴,尚右,西为右,故以右为下为卑。《礼记·曲礼》篇有云:“奉席如桥衡,请席乡向,请衽何趾”。此处在写到奉席送给长者时,席是卷成卷用手捧着的,且要使左高右低,如有首尾,左边偏高,是因为古人以左为尊,故令左高。
由上可知,先秦大致是尊左的。那么何种场合“左袒”?何种场合“右袒”?先秦的天道尚左,故天子尚左,尊者尚左。那么在礼事这种贵尊的场合,若行礼者要表达敬意,则需“左袒”。同时,在先秦的礼事场合,除了“左袒”,相应地会出现“右袒”。“右袒”,与尊者尚左相对,卑者尚右,右是阴,阴主刑,故行礼者要表达惩罚之意,则应“右袒”。《礼记正义》:“凡以礼事者左袒,若请罪待刑则右袒”。[3]对此,我认为有些许欠妥之处,因为在中国先秦那样一个处处言礼的时代,礼贯穿于人之一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宗庙祭祀,小到作揖问候,可以说是无事不言礼,如此则无“右袒”可言,全为“左袒”。但是事实是礼书中有“右袒”之现象,而且不乏记载。因此应该用如下一种解释来解答这个矛盾,即:无论“左袒”,还是“右袒”,都是适用于礼事场合的,“左袒”是用来表达行礼者内心的敬意,而“右袒”是用来表达行礼者的自我惩罚之意。关于“右袒”表惩罚之意,有必要简单解释一番。《礼记注疏》:“刑袒于右者,右是用事之便,又是阴,阴主刑。以不能用事,故刑袒于右也”。[4]则右手是办事的主要得力点,同时又表示阴,“右袒”就表示愿意砍去右手,砍去右手也就失去了做事的主要臂膀,从而表示一种刑罚的涵义。需要说明的是当右袒刑罚时,也需要行者带着诚心敬意,只不过,有些时候的甘愿受罚都不是出自诚心,而是不得已。
具体解释了“左袒”为礼事场合表达敬意,“右袒”为礼事场合表达惩罚,也就很容易理解礼书中所出现的关于“袒”之现象的文化内涵了。《礼记·檀弓》曰:“袒,括发,变也。愠,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袒,括发,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此处“袒”应是“左袒”,因为此种场合为丧礼场合,为了表达对丧礼的敬意,故“左袒”,而且袒露裼衣也是哀伤之意的表达,因哀伤而致衣帽不整。《礼记·曾子问》有曰:“祝、宰、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东反位,皆袒”。这是古时国君死而太子出生时行的礼,为了表达对此种礼的敬意,故此处的“袒”也为“左袒”。《礼记·檀弓》:“延陵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以及《仪礼·士丧礼》有曰:“商祝袭祝服,湪衣次。主人出,南面,左袒”。[5]此二处皆为丧礼场合,为表示对丧礼之礼的敬意,同时也蕴含着对死者的敬意,故应“左袒”,原文明确写着“左袒”,与之相契合。《仪礼·乡射礼》中有多处提及“袒”,如“三耦皆袒决遂”、“司射适堂西,袒决遂”、“司马适堂西,不决遂,袒执事”、“众宾未拾取衣,皆袒决遂”、“主人堂东袒决遂”、“大夫袒决遂”。可见,乡射礼的场合,不仅射箭者需袒,且司马、司射、众宾、主人、大夫等都得袒,由此可见古人对礼是何等的敬重。学者彭林在《仪礼注译》中解释乡射礼中的“袒”时说:“袒,脱去衣袖,一面妨碍射箭”。基于本文上述的阐述,我认为彭林学者的解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毕竟乡射礼场合,不参与射箭的司马、司射等也要“袒”,不参与射箭,又何谈妨碍射箭。而此处的“袒”正是参射者们对乡射礼敬意的表达。
除了“左袒”,礼节仪式中还会出现“右袒”的现象。《左传·昭公四年》:“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梓从之,造于中军”。依有些学者研究,“面缚”、“衔璧”、“袒”属于古代投降礼的仪式,而投降礼中的“袒”则是丧礼中“袒”的演变。[6]有学者认为投降礼关乎国家存败,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礼节性事务,当表敬意,所以此处的“袒”不应是表惩罚的“右袒”,而应为“左袒”。然而对于此,我认为:在古代,讲究“士可杀,不可辱”,更何况在投降的场合,“浩然之气”、“气节”等总是提倡的,投降之耻是辱,此中的辱除了投降被动受辱之外,也有投降者通过自挫辱之甚,以达到惩罚的目的,表现就是他们的“袒”。面对国家败亡,有几人愿意诚心屈服于他国?所谓的让权是不得已之举,卧薪尝胆的史事可鉴,至于那些忠君观念很强的人更是不会苟活于他国,在受降仪式后当即扬长而去,即便没有东山再起的一天,那当时的投降也绝对不会是出于诚心,无奈的只是自身的无能才导致亡国,所以自罚便理所应当,所以,我认为此处的“袒”当为“右袒”,“袒”蕴含着投降者的自我惩罚之意在其中。
“袒”除了“左袒”与“右袒”的形式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肉袒”,“肉袒”之意为袒露手臂。同样,“肉袒”遵照场合与所表达意思的不同又可分为“左肉袒(袒露左臂)”与“右肉袒(袒露右臂)”。“肉袒”与“袒”在内在含义上意思一样,即“左肉袒”表敬意,“右肉袒”表惩罚。二者区别应是程度不同,由袒露衣袖到袒露手臂,袒之程度加深,故所表达意思的程度也加深。《礼记·郊特牲》:“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敬也”。此处是郊祭天之礼,君为了表达对天的敬意,更是表达对郊祭礼的敬意,正如原文所说,“肉袒亲割”表示的是极深的敬意,故此处的“肉袒”为袒露左臂。《礼记·明堂位》:“君肉袒迎于门,妇人荐豆笾”。这是季夏六月,君用褅祭礼在太庙祭祀周公前,要迎接祭祀所用的牲体,与褅礼有关,故国君更不敢怠慢,所以为了表达对褅礼的敬意,而应袒露左臂。《仪礼·乡射礼》:“君在,大夫射,则肉袒”。此处是乡射礼场合,为表敬意,故需“肉袒”,即袒露左臂。同时尤其要指出的是,《仪礼·乡射礼》中也有云:“大夫与士射,袒纁襦”。纁襦即内衣外套的短衣,可见,大夫与士射箭时,袒露的是内衣外所套短衣的左袖子,而一旦君亲临射场,大夫射箭时,便需袒露左臂,君临射礼,使射礼更隆。纁襦之于肉袒,由袒露的程度之深,我们可以看出表达的敬意之深。
《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处也是国家败亡,为表自己需接受惩罚,故此处的“肉袒”当为袒露右臂。杜预在注释《左传》之时,认为“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7]此种注释,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此处的“肉袒”当为自我惩罚之意,因己之责而致国之亡,不罚可否?而对于杜预注释的臣仆之意可由所牵之羊来表达。羊是一种被认为具有顺服之意的牲畜,国亡后,自身当求惩罚,不甘心臣服。那么又何以向胜利者伪示臣服呢?羊,温顺的羊不失为一种好选择,选择羊来表示自己已有如羊温顺归服之心,那怕只是表面行为。《仪礼·觐礼》:“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这是使者代替国君来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完毕,因天子尚未评判,故袒而待罪。此处的“肉袒”为袒露右臂,而正文所言恰好为“右肉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后世“负荆请罪”的成语由此而出,这是一处明白写请罪以求惩罚的“肉袒”,故此处的“肉袒”为袒露右臂。
综上而言,在古代礼事中,行礼者为了表达对礼事的敬意以及自身要求惩罚的意愿而需袒露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袒”的形式可分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单言“袒”为袒露衣服,而“肉袒”才言袒露肉体。由此对于一些古文献的译注本中以及上文有些引文的地方直接将“袒”解释为袒露左臂或右臂,我对此保留己见。
纵观全文,在先秦的礼治时代,行礼时,行礼者为了表示对礼的敬意,而出现了“袒”的礼仪形式。而具体情况的不同导致了行礼者所要表达意思的不同,故“袒”又可具体分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在先秦,尤其是周,那样一个顶“礼”膜拜的时代,礼赋予人们的除了外在礼节形式的要求外,更强调人们内心对礼的敬意,以及突出个体内心的自省,内外兼具,有利于对个体人格的塑造,而“袒”正是应于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
[2]王进锋.“肉袒”降礼考[J].文博杂志,2008,(2):70.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9-1780.
[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91.
[5]彭林.仪礼译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2,332.
[6]胡正武.“面缚”降礼的起源和发展[J].台州师专学报1999,(2):30.
[7][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78.
Abstract:In the Pre-Qin,particular Zhou,as a top era ofworshipping ritual,ritual to give people the external forMof requirements,more emphasis on the ritual of respect for people's hearts,aswell as protrude individual inner self-reflection,both inside and outside,can facilitate the shaping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and“bare”in this requirement is to be generated.“Bare”is a forMin action languages to express their own inner respect for ritual,while people want to express a differentmeaning,this approach also appears in situations calling for punishment.“Bare”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ategory can be divided into“left bare”,“right bare”and“bare body”.
Keywords:left bare;right bare;bare body
(责任编辑 王建华)
On the“Bare”Ritual of Pre-Qin
LIWen-juan
(Department of Histor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
K203
A
1673-2014(2010)04-0040-03
2010—05—01
李文娟(1985— ),女,山西文水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