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0-08-15 00:50艾林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人性主体

艾林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艾林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性从“客体人”到“主体人”,从“政治人”到“经济的人”,从“简单人”到“复杂人”,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人性的演变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性;创新;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基础性地位。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实效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社会化进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反观改革开放30年人性的演变。所谓人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称,是人所特有且共有的生物属性、心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体。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不断形成的,是随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性可变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可能的前提,使人性不断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探讨实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要探讨应然人性。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具有针对性,即在考虑大学生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去追求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不断超越与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应然人性强调太多,片面追求圣人化、完人化的教育。殊不知,当代大学生人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首要的基本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进行创新。

(一)人性的演变

1.大学生从“客体人”到“主体人”的演变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总体上说,不仅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人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由于否认个人利益,人们实际上都依赖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附属品,丧失了人的独立性和个性”。[1]在此,我们暂且把这种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个人利益的人称之为“客体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个人在经济生活中逐步奠定了主体地位,进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的自我主体。“市场经济使个人作为市场主体处于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地位,主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向真正人的本性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2]学者高海清说,市场经济促进了“独立的个人”的生成,它使人成为“自主、自立、自律和自由性质的个人,即普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3]在此,我们称这种“独立的个人”为主体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这种人,而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被动者和知识灌输的容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意识到这一客观现实的巨大变化,真正把大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大学生从“政治人”到“经济的人”的演变

“如果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人‘物化’而单面化,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却都变成了‘政治人’,被‘政治化’而单面化”。[4]人们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一切行为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此时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治人”。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个人对自己正当利益的追求得到了肯定。与此同时,追求的机会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增多。人们压抑许久的欲望得到了释放。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从而,使得人性从“政治人”到“经济的人”的逐步演变。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性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先的“政治人”逐步演变到今天的“经济的人”,即越来越现实的人。他们考虑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即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的就去做,没利的就不做。针对这一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进行创新。

3.大学生从“简单人”到“复杂人”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由于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和封闭状态下,这样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社会文化思想高度统一,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也相对比较单一。那时的人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处于一种相对简单化的状态,我们称这样的人为“简单人”。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日趋多元化,人性日趋复杂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调动了人的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这样就使得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日益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和全面化,逐渐打破地域和民族的限制。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复杂人”。在这种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能力、各种社会关系都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

总之,“主体人”、“经济的人”、“复杂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性发生的主要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教育对象人性的巨大变化,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走出当前的困境。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缺乏新意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仍坚持过去的旧理念,把大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教育者一味地给大学生灌输一些自认为是有用的知识,殊不知大学生们愿意不愿意听,愿不愿意真正的接受和加以运用。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当代大学生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尤为关注,进而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风气和党风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只是一味地停留在口号宣传或一般理论的分析上,肯定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及时把握当前大学们的思想状况,不能有效地根据大学生们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反映,提出适合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培养新一代人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要求。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向学生灌输正面的东西,讲一些大道理,唱高调。教育者总是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分析,对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我国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据我国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6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反差太大。[6]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过于机械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主客二分现象,即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而被教育者则处于绝对的客体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界限分明,教育成了教育者的特权,教育者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学生以势压人之感。教育者根本没有考虑到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成长期,对此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他们往往表面上服从,心底里却有一万个不同意,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可见,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完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对策

(一)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过:“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此种教育不是自私的,也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主客二分现象,在承认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使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同时还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讲透大道理,讲深小道理。不断开拓和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间,真正走进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视野,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所需。使大学生们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言之有物、行之有效,内容丰满而充实,真正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坚持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当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开放的教学情境。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实行多元化的变革,即从师道尊严转为平等待人,从“灌输式”转为“对话式”,规范与素质拓展相结合,追求实然与应然相结合。在具体的育人方法上,要坚持做到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立之以志;约之以法,导之以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愿意听,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人性的演变和实效性不高的现状,我们必须要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逐步走向完善。

[1]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章海山.当代道德的转型和建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高海清.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吴育林.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统一性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丁亚玲,刘建美.浅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J].社会科学辑刊,1996,(6).

G614

A

1671-5993(2010)04-0052-03

2010-07-18

艾林(1980-),女,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人性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功能与人性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