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遐
(昌吉学院人事处 新疆 昌吉 831100)
新闻失范原因分析初探
陆 遐
(昌吉学院人事处 新疆 昌吉 831100)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新闻政策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但是,新闻事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媒体低俗之风、新闻炒作等新闻失范现象使健康的新闻秩序受到极大的挑战。目前,新闻失范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文章从论述新闻失范的定义入手,分析了造成新闻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新闻出版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闻法及传播制度的缺失更易成为新闻失范行为产生的“温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带给社会的消极作用。
新闻失范;新闻工作者素质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新闻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新闻界种种不良行为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它严重损坏了主流媒体代表社会良知、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败坏行业风气,降低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销蚀媒体的受众满意度,影响媒体社会功能的正确发挥,从法律角度来说,还经常构成对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权益的侵害,造成媒体权利和义务的严重失衡。
比较典型的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媒体低俗之风、新闻炒作等新闻失范现象使健康的新闻秩序受到极大的挑战。目前,新闻失范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新闻失范现象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种不和谐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全面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目标,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痼疾,还有一些则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孳生出来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闻失范现象,从新闻失范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新闻失范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提出对策,使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对于失范的解释,已形成了一种权威解读,学界都已形成一种共识,但却没有学者专门对“新闻失范”的概念进行界定。笔者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对新闻失范进行认定,并将以此归纳出新闻失范的概念。
新闻失范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与健康的新闻秩序相悖的新闻现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正常状态,而不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随意做出的假想或臆测。
第二,这种在新闻界的违规现象或问题违背了社会中的既有规范和价值原则。
第三,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其产生的后果必须是社会性的,它对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不利或有害。它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
第四,它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控制,必须借助于社会和群众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新闻失范包括了客观事实与主观认定两个方面,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问题性”和“社会性”。“问题性”是指它偏离了社会系统运行的正常状态,具有一定的破坏力。“社会性”是指它的起因、经过、结果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社会成员 (即新闻的受众)的判断力及决策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笔者归纳出新闻失范的概念:新闻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或者失灵,从而致使新闻行业某些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
新闻界的失范行为表现主要可以归结为“五大害”,即“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侵权”、“低俗新闻”、“虚假广告”。
案例历历在目,使人不禁思索,究竟是什么使以公正客观真实报道为己任的记者昧了良心?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贯穿中国历史的道德意识和各种规范,在应对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时,出现了“失语”现象。新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搞好经济效益”的口号下,将受众需要不加分析地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忽视了新闻的社会影响,一味迎合受众,一味追求经济创收,造成了新闻的失范。
笔者拟从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自身和新闻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找出新闻失范的原因。
(一)造成新闻失范的主观原因
首先,在利益驱使下,专业主义理念被新闻工作者抛在脑后。
报道新闻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以事实本身价值来决定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来认识,使新闻报道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要坚持事实主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中的细节甚至人物心理活动、思想认识都应是真实的,绝不能凭空想象。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媒体丧失了独立的品格,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扎实严谨,不深入实际采访调研,采用“打电话”、“听介绍”“访网络”来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媒体热衷发表有轰动效应的“独家新闻”,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搞“虚假新闻”。屡屡采用一些煽情词语、夸张标题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念抛诸脑后,金钱唯上,一些“无冕之王”滥用了手中的权力,致使新闻报道中的假、大、空屡禁不绝。
其次,新闻媒体走向市场的生存压力,导致出现恶意竞争。
新闻媒体走向了市场,为了生存,为了经济效益,有的为了报社的一时发展,故意向派出机构和人员下达发行、广告等“创收”任务,这在间接上等于是放纵相关人员从事违规违法活动,提供了滋生新闻失范现象的“温床”。同时,个别媒体,对于派出机构的人员习惯于以经济效益论英雄,只要他们会“经营”,不管“来路”,不问出处。为了效益,为了抢到一篇独家新闻,同行之间互相拆台、贬损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而使新闻业界的恶意竞争屡禁不止。同时为了以最少的时间出成果,对抄袭、剽窃更是不以为耻,反而视为成功的捷径。这些唯金钱马首是瞻,淡化新闻作为舆论社会责任的恶意竞争,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新闻业务活动,影响了新闻记者和单位的形象,而且导致群众对于媒体的诸多负面评价,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后,个别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匮乏。
缺乏对客观国情、文化现状、伦理精神和民俗风尚的正确把握,仅仅依据主观的善恶尺度与美丑标准来选择新闻的形式与内容,以牺牲新闻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为代价,从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误导。
上述不良现象的存在,对于媒体的公信力的降低,党的形象的损害,都是无法用金钱估计的,它败坏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教授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新闻职业道德严重滑坡,必将诱发社会大范围的信任危机,价值观念错位,社会环境严重劣变”。[1]
(二)造成新闻失范的社会原因
从目前新闻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造成新闻失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闻的真实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它推动了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前进,培养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竞争观念和拼搏精神。然而,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道德巨变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和社会道德的混淆以至堕落,这一现象在当前的转型期尤为突出。
假新闻泛滥,从全局来看,也是社会诚信危机在新闻业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历次运动中的假新闻诱发或催生了社会其他行业的弄虚作假,公众的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也肇始于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假新闻的害处之大,实在是难以言表的。真实、诚信在是新闻事业的生命线,离开了真实,新闻工作就无从谈起,新闻的真实性本来就是新闻媒体之诚信所系,如果做不到诚信,就无法生存,也没必要存在。
由此,既要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又要应对市场经济的高速变迁及经济利益的诱惑,这种两难心理对于新闻媒体来讲确实是极大地挑战。
第二,新闻出版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也必须适应经济体制迅速进入市场经济,但是在新闻媒体的体制转变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为了生存,往往采取各种手段,不惜违反新闻出版职业道德。为了发展,一些党台党报除了向上伸手要财政拨款、要银行贷款外,还靠行政力量和新闻媒介的特殊地位,向企业要钱、向社会“抓”钱。这种体制必然导致新闻媒体重效益轻质量。
笔者认为,新闻出版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我国传媒长期作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运转,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传媒有了自身的利益,记者的采访“权利”含有一定的“权力”,就可能成为行贿的对象。
2.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现象严重,媒体内部职责划分不清。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有偿新闻”便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
3.新闻报道过程中把关不严。新闻失范现象如此多发,管理上存在漏洞或监督把关不得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采编工作态度,以及科学、规范的采编流程,对于新闻失范现象应当有着较强的预防能力。新闻报道的核对审阅,以及采编人员信用制度的建立,也是杜绝防范失范新闻的有力措施。但是目前,一些根据政治常识就能发现的导向偏差屡屡出现,失实报道不断发生,不少带有广告色彩的新闻堂而皇之的登载报刊上,这些都反映出新闻报道的把关问题。把关不严,从自身来说是新闻观念弱化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它在客观上认可了引发上述现象的种种职业道德行为,实质上纵容了新闻失范。
4.新闻单位对新闻工作者管理不够。报社等新闻单位在当前的情况下既有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济效益追求,同时更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传递信息、服务群众等社会责任。而且,新闻单位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其社会责任远大于经济所求。一方面报社等新闻单位和其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记者站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记者站作为报社从事新闻业务活动的派出机构,也应从维护报社和自身作为新闻宣传机构的形象出发,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一切有损新闻从业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共同打造新闻公信。使新闻工作者的管理不足变为有效管理。
第三,新闻法及传播制度的缺失更易成为新闻失范行为产生的“温床”。
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我国的新闻建设中,新闻立法及受众对新闻活动的监督的严重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新闻人员的失职行为,影响了我国新闻道德的健康发展。我国至今尚无《新闻法》,这对正确地、有效地形成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有一定影响。
新闻法的缺失,使得我们国家对新闻传播活动监管不力,甚至形成了管理盲区。由于《新闻法》的尚未出台,新闻工作者、媒体、受众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及责任、权利、义务没有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各级管理部门及媒体自定的规章制度又显粗糙、宽泛、缺乏刚性,操作性不强,仅靠新闻工作者自省、自律显然苍白无力。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新闻失范的现象屡禁不止,又无有力的惩诫、处罚手段,这令各级管理者头疼不已。同时,因责权利无法律依据,在目前的新闻管理体制下,又有许多问题让新闻工作者感到困惑,左右为难。这种制度的缺失,不仅制约我国媒介的发展,也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更成为新闻失范行为产生的“温床”。
第四,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带给社会的消极作用。
当今,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在向全球渗透的过程中,其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给社会的消极作用包括对于新闻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消极作用也是明显的,在新闻失范现象中也可见其踪迹。
传统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高度稳定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贯穿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信念、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铸就了中国人长期稳定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使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呈现高度的同质性和一致性。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席卷了大江南北,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伦理学说积淀的传统中国的道德价值、人伦秩序和行为规范遭到了迎头痛击。随后历经了几次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公众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经历了洗礼式的“开眼看世界”,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在渐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中西方两种意识形态下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和观念的多元化,击碎了人们曾经执著的政治热情——人们开始从传统观念所推崇的道德原则、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理想的狂热中摆脱出来,将市场的功利时效、优胜劣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法则与道德价值取舍的标准。新闻传播中的失范现象,其问题已经超出了新闻传播本身,反映了一个更加不容忽视的社会与社会控制的问题。
[1]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1.
G212
A
1671-6469(2010)03-0074-04
2010-04-20
陆遐 (1976-),女,江苏南通人,昌吉学院人事处,编辑,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
(责任编辑: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