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丽琼,程 杨,魏朝阳
(九〇三医院导管室,四川 江油 621700)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动脉炎。2008年 6月 -2009年 12月,我院运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 5例患者均来自本院。其中,男 4例,女 1例;年龄 39-74岁,平均 66岁。左侧 3例,右侧 2例。病程 2-11天。3例有吸烟及饮酒史、糖尿病史,2例有高脂血症,下肢静脉曲张 1例。临床表现均有行走后出现下肢疼痛,甚至出现剧烈的肢体疼痛、外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或苍白、皮温低、感觉障碍等,2例出现静息痛。
1.2 方法:选择健侧股动脉作为穿刺动脉,采用Seldinger穿刺留置导管,在 DSA下先行股动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的程度。术中用导丝机械通过血栓及狭窄处[1],使导管尽量靠近血栓[2],同时首次用尿激酶 30万 u+NS 50ml微量泵 30分钟注射完毕。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如未通畅则保留导管继续溶栓,每天尿激酶用微量泵按5-8万 u/h经导管泵入,连续 3-7天。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 l+丹红注射液 40m l,静滴 1次 /天,低分子肝素 (克赛 )0.4ml iH q12h,共用10-14天。每三天左右监测凝血三项,常规预防感染。之后进行造影,血管通畅或患肢无缺血表现后则拔管,并且给予肠溶阿司匹林 100 mg/d×90天[1]。
5例中有 3例DSA造影发现从股动脉中段开始出现血管狭窄、闭塞,2例从腘动脉开始出现狭窄、闭塞。其中 1例在术中即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2例术中未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但患肢皮温变暖、皮肤颜色接近正常,经治疗后第二天则可扪及足背动脉搏动;1例 5天后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1例 7天后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5例患者均再通成功,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血栓形成后导致肢体的缺血,首先是运动后出现患肢的疼痛,休息后好转,表现出间歇性跛行。之后当出现血管完全闭塞且未建立起侧支循环时则出现疼痛、苍白或发绀,未扪及患肢远端的动脉搏动,感觉障碍,重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一旦出现肢体完全缺血则病情严重,需要尽快明确诊断并恢复患肢的血供,否则可能导致截肢,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3]。
近年来,微创治疗发展迅速,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方法的使用,很多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免去了截肢的痛苦。本组 5例病人均通过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护理观察体会。
首先是要做好心理护理。下肢动脉血栓脉患者常有明显的肢体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常伴随其他基础疾病。介入治疗术后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均不方便,治疗时间长,且预后不肯定,因此患者心理负担很重。护士应主动和病人交谈,通过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之主动配合护士进行操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
其次是一般护理:①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导管室和穿刺部位严格按常规消毒,以避免感染;②术中使用造影剂,严密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对造影剂过敏反应、迟发过敏反应;③严密观察用药疗效: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变化,应每天测量并记录;④留置导管周围是否有大量血液渗出、局部血肿,需及时通知医师作出相应处理;⑤观察有无出血征象:观察病人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是否出血,询问病人大小便颜色是否正常,根据血凝三项结果,适当调整尿激酶用量;⑥观察血管再通后是否出现明显酸中毒表现,必要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总之,通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有效的心理护理和一般护理措施对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有较大帮助。
[1] 杨 丽,汝磊生.经肱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双侧下肢动脉血栓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3):43-45
[2] 刘章锁,谢海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 6例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6):1108-1109
[3] 罗鹏飞,邵培坚,陈晓明,等.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7):485-486
[4] 连耀植,杨 敏.经股动脉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急性栓塞[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17(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