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乐智慧》与《论语》道德教育思想比较

2010-08-15 00:49:04文灿辉
关键词:道德教育论语孔子

文灿辉

《福乐智慧》与《论语》道德教育思想比较

文灿辉

《福乐智慧》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创作的一部哲理长诗,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论语》的思想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比较分析了两书有关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的主张及其内在联系,认为《福乐智慧》受到《论语》的影响,《福乐智慧》与《论语》的关系反映了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与祖国文化传统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

《福乐智慧》;《论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福乐智慧》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于1069-1070年左右创作的一部哲理长诗,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法度、伦理道德、哲学等问题的看法。《福乐智慧》的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宣扬“善德”为中心,教育人们要具备公正、幸福、智慧、知识等道德。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汇编。《论语》的内容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前期,比《福乐智慧》早一千多年。

作为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著作,《福乐智慧》与《论语》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方面,对这本书进行比较。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

《福乐智慧》认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让他们为国君效力。优素甫说:“让他品质善良,行为高尚,让他有益于王事,能挑重担。”这就说明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统治阶级培养优秀的人才。

《论语》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替统治阶级培养知识分子,以维护其政权。孔子坦率地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道,就是治人之道,巩固政权之道。孔子常讲“授之以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强调学习礼、义、信,提倡道德,就是为统治阶级维护其政权服务的。

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上,《福乐智慧》和《论语》尽管语言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而培养人才。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

《福乐智慧》中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强调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优素甫认为,“算术和几何都要掌握,开方、测量也应精通”;“各种语言都讲得流畅,各种文字都写得漂亮”。由此可见,《福乐智慧》的教育内容是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并重。

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道德教育。他把教育看作是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手段,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忠”、“信”是道德。至于“行”,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构成了“行”的内容,“行”其实也是道德。由此可见,孔子主张教育内容以道德为主,把德行教育列于各科之首。

《福乐智慧》与《论语》的教育思想都注重道德教育。但稍有区别的是,在优素甫的观点里,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并驾齐驱的,而孔子更偏重道德教育。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对象

关于道德教育的对象,《福乐智慧》并无主观上的限制。优素甫认为,无论处于何种阶级,都应该受教育。教授给子女知识和礼仪,今生和来世他们都会获益。要让学者贤士为黎民传授知识。这说明,优素甫提倡受教育者不应该受阶级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认为,普通劳动人民也应该进行道德教育,在使人们庶之、富之之后,还需要“教之”。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因此,他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主张不分种族,不论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可能。他的弟子当中,就有不少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孔子的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具有进步意义。

从教育对象上看,两者都主张教育应面向全体人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福乐智慧》的道德教育方法自成体系。首先,优素甫认为“人非生而英明,是学而后成”,因而“不懂的东西可以学会”。好好学习,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次,他十分重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他认为“父亲、母亲是子女之因,子女的好坏,父母是根源”。因此,父母对孩子“要严加管教,莫将他放纵,严教的孩子福禄双全”。在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内容上,他认为“要教给子女道德和学问,道德会使子女品行端正”;“要传授给儿子品性和技艺,凭借本领他会把财富聚积”。优素甫认为只有从小管教子女,既传给他们知识,又使他有道德,长大后才能成才。再者,优素甫很注重榜样的作用。他说:“国君善良,道路正直,臣民也能正道直行。”“国君若善良,人民就正直,人民会习性善良,风气端正。”

孔子则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孔子认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后知。他认为自己也只不过是因为好学才能有这样的成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他强调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也很重视榜样的作用。他认为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统治者本身的榜样作用。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认为统治者的道德水平、道德状况决定了劳动人民的道德水平、道德状况。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福乐智慧》和《论语》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都强调要努力学习,都重视道德榜样的作用。但是,孔子的道理教育主张中夸大统治者的道德影响,否认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有失偏颇。

五、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福乐智慧》与《论语》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很多地方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排除人类思维的共性造成的巧合,但更重要的是它表明这两本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论语》早在唐代以前就传到了新疆地区。据《周书·高昌传》记载,吐鲁番地区“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这说明,一千多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不仅传到了西域,而且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播非常广泛,影响极为深刻。优素甫在《福乐智慧》的散文序言中也明确提到,此书是用“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马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这说明,优素甫写《福乐智慧》时曾阅读、引用过中原汉族哲人、学者的著作和诗歌,并将其融会进自己的作品中。

我国已故著名作家老舍在谈到《福乐智慧》这部作品时指出:它不仅是维吾尔族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构成祖国文化历史的宝贵财富。《福乐智慧》与《论语》的关系,反映了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与祖国文化传统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福乐智慧》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则体现了祖国中原文化和回鹘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1]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3]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报告、发言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G529

A

1673-1999(2010)07-0156-02

文灿辉(1980-),女,湖南冷水江人,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法经学院2007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伦理文化。

2009-11-1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论语孔子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论语·为政第二》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孔子在哪儿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