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0-08-15 00:49唐艳妹徐福林唐金红
关键词:文明人类科学

唐艳妹,徐福林,唐金红

科学发展观与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

唐艳妹,徐福林,唐金红

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脆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有效发展的基本条件。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人类要从自然界获得发展自身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种需要是长期的、无限的,而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人类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求得人类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1]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与核心,人与人的和谐则是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1999年6月,江泽民在西北视察时就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北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紧张,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在西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现本地区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西部的科学发展

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而且遭到的破坏严重。资料显示,通过开垦草地、林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林地整体生态功能下降;草地总面积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城市发展又占用大量优质耕地。林地耕地化、林地灌丛化、林地草地化、草地沙地化,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生态恢复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因此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下降[2]。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西部脆弱的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呈现由系统结构性破坏到功能紊乱演变的态势。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成为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加强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社会经济的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因此,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顾及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

科学发展观强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虽然能在短期内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的过度开采必将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持续发展就难免沦为空话。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4]从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看,目前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西部地区各省区之间也存在差距。如果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不仅西部地区将失去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基础,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也将因此而受到阻碍。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起点,其目标就是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4]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理论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自然界不是纯粹的资源仓库,而是作为目的性存在,理应受到人的尊重。保护自然生态是目的,而不能被当成人类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因为我们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6]

二、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思想观念层面、经济增长方式层面,做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一)构建和完善有关制度和法律体系

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严重失衡,当然与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但根源还是在于过度追求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长远利益。针对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严重失衡的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在谋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出台必要的保护生态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西部各级政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要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执行力,认真执行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加强对落实政策和遵守法规的监督。这样,首先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促进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西部生态环境是西部民众乃至全国民众生存与发展的依托。在改造自然,取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主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必须反思过去的生态理念,充分认识到只顾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过度开发自然,势必导致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则我们必然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去除狭隘的“人类中心”和“人定胜天”观念,充分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获得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是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有了正确的生态理念,才能自觉地重视和维护生态平衡。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要获得快速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同时又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在重大经济行为决策和执行中,要充分统筹考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目标,力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从根本上降低重大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降低耗能,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稳定。目前,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阻碍了该地区持续有效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是西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6:1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5]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D616

A

1673-1999(2010)07-0011-02

唐艳妹(1981-),女,广西桂林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徐福林(1981-),男,广西梧州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唐金红(1979-),男,广西桂林人,广西桂林龙胜中学一级教师。

2009-11-28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科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学大爆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