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鸾,杨宝国
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及成因
解鸾,杨宝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认为这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性矛盾突出、思想政治矛盾多样化、群体性矛盾增多、干群矛盾突出化。从国情、体制、价值观念、社会腐败现象和国际环境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特点;成因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敌我矛盾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五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正确认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利益性矛盾突出
经济利益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人民内部的很多矛盾,说到底都是由利益上的纷争引起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分配具有典型的平均主义色彩,矛盾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领域,物质利益被隐藏在这些利益背后[2]。改革开放使旧有的经济体制被打破,原有利益结构发生分化,新的利益结构逐渐形成,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转型时期,法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管理方式落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这些问题使得利益矛盾日渐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矛盾。
首先是先富和后富的矛盾。国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方面,部分人通过国家的政策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生活困难。这种反差必然造成人们的心里失衡。这种先富和后富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由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3]。
其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改革起步早晚和政策导向方面的差异,造成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地区差别的发展,必然会拉大地区经济的差距,从而引起地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
此外,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形成新的经济利益格局。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一部分人或群体的既得利益,引发各种矛盾。
(二)思想政治矛盾多样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新旧体制加速转型,上层建筑和观念形态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上的冲突和矛盾。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很大差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效率、民主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使一些人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此外,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会时刻触动每个人的利益神经,并且最终要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上反映出来,从而在人们的思想上、心理上、情绪上造成某种程度的波动和失衡,使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更加复杂。如经济形势影响到社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势,使人们的思想也随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变化处于不稳定之中,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精神领域新的矛盾冲突[4]。
(三)群体性矛盾增多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引起中国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在大规模的利益调整和政策变动中,受到影响的往往不仅仅是个别人,而是一个群体。如果利益补偿不到位,群众工作做得不深不细,或者违法施政,都会导致矛盾尖锐化,造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5]。诸如拖欠职工工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等问题,一旦解决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干扰局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干群矛盾突出化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动员、组织和领导人民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方面,国家政策和体制的漏洞给予了党员和干部以实际的特权;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日益脱离群众,导致党群矛盾、干群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体现为经济领域的乱收费乱罚款、索贿受贿、贪赃舞弊;政治领域的钱权交易、知法枉法;思想领域的金钱崇拜,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社会生活中的是非不分,甚至与社会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他们的“保护伞”,欺压人民群众。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加深,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目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小生产、手工劳动与社会化、现代化的大生产,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手工工具、普通技术和陈旧技术与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尖端技术,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落后、贫困、不发达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发达、富裕,同时存在[6]。生产力的总体落后使得商品经济不发达,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必然影响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同地区劳动条件、劳动效率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益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也随之拉大。
(二)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变化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是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利益分配也相对比较平均,所以,各地区、行业、职业、单位、个人之间直接的利益矛盾并不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分化。再加上利益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全,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在生产要素的占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格局。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意味着利益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这就使得利益主体的实际收入突显出来,引发人民内部富裕者与贫困者、先富者和后富者、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存在人为的分配不公,进一步导致人民之间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从而加剧了这些矛盾。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成分,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利益主体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7]。因此,社会成员都卷入社会利益调整,个人作为经济利益主体,其地位从稳定到多变,经济利益来源从单一到多渠道,利益所得从均等到拉开差距,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
(三)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的矛盾,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观念与社会上出现的其他各种思潮、观念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无私奉献与拜金主义、艰苦奋斗与享乐主义的界限,越来越认识不清,从而产生动摇和矛盾心理,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突现。
(四)官僚主义作风和社会腐败现象
某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错位,工作方法不当,是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和加剧的直接原因。一些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淡化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淡化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官僚主义思想作风不断滋长。他们不是把自己与群众的关系看作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看作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不是从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带领群众克服面临的困难,而是对群众态度冷漠,对困难问题推脱漠视,致使有些问题由易变难、由简单变复杂。他们有的在实施一些重大工程项目时脱离实际,不听取群众的意见,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一旦出现问题,便撒手不管。有的把敢于给他们提意见的群众视为“刁民”,对上访的群众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压”和“堵”,从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当前社会上的腐败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拉帮结派、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弄虚作假,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甚至欺压群众,等等。这些行为的主体虽然是少数人,但其影响和危害却是很大的。它不仅影响到其他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且其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很容易转化为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如果说人民群众对体制转换中出现诸如分配不公之类的问题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他们对于腐败造成的贫富悬殊却无法谅解和容忍。一方是企业的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生活无着,另一方则是某些企业领导者的骄奢淫逸,公款吃喝有增无减,以“考察”为名的公费旅游频繁不断,甚至巧立名目,直接或间接地侵吞国有资产;一方是农民群众负担过重,另一方则是某些基层干部用公款大肆购买高级轿车、请客送礼、大建豪华办公楼,等等。干部口头上的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与现实中的以权谋私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必然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感。
(五)国际政治环境的干扰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发展受到国际环境的深刻影响,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局势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反华势力不断强化“遏制”、“分化”、“西化”战略,加紧“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大做文章,制造事端。一些群众素质不高,不明真相,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利用,造成突发性群体事件,影响一方安定。
一般来说,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宗教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渗透、分裂、破坏、颠覆的重点转向中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大做文章。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相互勾结,兴风作浪,致使近年来我国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类突发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民族聚居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之,由于经济、政治、思想、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新时期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虽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容易激化,但大多还属于非对抗性的,是围绕经济利益的得失而展开的。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着手。这些矛盾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下,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公平、公正地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夏宇.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J].学理论,2009(12).
[2]李连中.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新特点及根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3]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于礼廷.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7(7).
[5]王善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4).
[6]孙红永.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张剑伟.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特点及成因[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D668
A
1673-1999(2010)07-0013-03
解鸾(1985-),女,江苏南通人,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宝国(1963-),男,内蒙古临河人,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