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夫夫
刘少奇关于党执政以后自身建设的着力点
朱夫夫
介绍了刘少奇关于共产党执政以后自身建设问题的思考和论述。认为刘少奇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思想建设的先进性、队伍建设的时代性、组织建设的团结性和作风建设的群众性。
刘少奇;党的建设;执政党的建设
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思考,中共领导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就对执政党的建设做了美好的展望和详细的规划。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谈话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说明毛泽东对执政党的建设有过深刻的思考。1948年,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指出:“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中国,事情更难了。我们打倒蒋介石、打倒旧政权后,要领导全国人民组织国家,如果搞得不好,别人也会推翻我们的。”“得了天下,要守得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1]刘少奇对党的执政问题和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思考,带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性质。刘少奇从保证党长期执政的角度,论证了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针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刘少奇一再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干部几年来做了很多的工作,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对蒋介石斗争,对地主阶级斗争,艰苦奋斗,这很好。但缺点是理论修养的不够,许多同志最重要的缺点就在这里。”[1]随后,他在马列学院第二、三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这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不可能一下做好,大约要花十年的功夫才能前进一步。 ”[2]48
针对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刘少奇提出了两点应对的措施:
一是加强理论教育。首先,要培养出合格的理论家和领导干部。他说:“我们党要有很多做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很多的理论干部,就不可能领导这样大的国家达到社会主义。”[2]52其次,要使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接受理论教育。党员接受教育的方法有多种。在建国后,刘少奇除了强调党员自觉学习理论外,还主张开办专门的学校来培养大批具有理论知识的干部。刘少奇认为:“革命的行动是受革命的理论指导的。理论正确,指导正确,革命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他说:“马列学院现在又办起来了,要办好,办下去,一班完了,二班、三班还要来。 ”[1]
二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刘少奇强调要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教育人民,并指出每个党员都有宣传马列主义的义务[2]82。宣传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通俗化,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程度。
刘少奇将党员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修养来定位。“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的途径。关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刘少奇继承了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同时引入古人“三省吾身”的修身思想,把党的思想建设的着力点放到党员自觉的修养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保持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党在执政后所面临的情况要求加强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建设。成为执政党后,党面临新的任务和使命,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以前更为复杂和艰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滋生蔓延,侵蚀消耗着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另外一方面,许多党外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列主义思想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的觉悟和革命积极性甚至已经超过了我们的一部分党员”[2]69。怎样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刘少奇认为要学习。“学了马列主义,就要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克服掉”[2]51,在思想上达到先进性的要求。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这种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而是要将这种理论应用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就等于有了理论。读了书,增加一点理论知识,就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而处理实际问题不是单靠书本所能解决的。 ”[2]49
为什么要在执政后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刘少奇认为因为时代在变。过去,“那时革命还没有胜利,反动派还统治着中国,加入共产党的人,还是要负担遭受反动派迫害的危险,而党也处在严重的战争环境中,一切条件都是艰苦的。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革命分子自然就不来或很少来加入共产党。”[2]67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共产党的执政而发生了改变,“在有些人看来,现在加入共产党,不独不要负担什么艰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这时,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动分子就会希望加入我们党,而且有不少的坏分子积极的要钻入我们党来。”而“由于中国革命已经胜利,新的更伟大的更艰苦的革命任务已经被提出来,因此,今后共产党员必须比过去具有更高的条件,才能负担这些任务,否则,是不能负担这些任务的。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提高党员的条件。”[2]68-69为此,刘少奇首先组织制定了新的党员标准,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在报告中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随后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又对全体党员、全体干部提出了8项要求:树立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发奋图强;加强全局观念,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遵守党的纪律,对党忠诚老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健全党的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2]415。其次,号召提高党员队伍的业务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要求党将工作的重点转向国内的经济建设,这需要大量的懂业务的党员干部。1957年11月,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强调: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下苦功夫学习,认真钻研业务,良好地掌握各种专门技术和科学知识。凡是有条件的,都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红色专家,只红不专,是不能做好工作的。 ”[3]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刘少奇特别强调团结,希望将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刘少奇认为:“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与广大民众的革命的战斗的司令部和参谋部,它不独是要有 ‘由马克思主义原则所造成的思想统一’,而且要有‘由组织之物质的统一’来巩固这种思想的统一。只有党的坚固的团结和统一,才能组织和率领本阶级及一切革命的民众大军去进行严重的战斗与获得胜利。”[4]针对建国后所发生的高岗、饶漱石分裂活动,刘少奇对于党在组织上的团结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他指出:“党的团结就是党的生命,对于党团结的任何损害,就是对于敌人的援助和合作。 ”[2]127
刘少奇认为,维护党在组织上的团结,第一,要搞清楚什么是党内团结。“党的团结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必须是在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正确的组织原则的基础上的团结。”[2]128这种团结不是无条件的,是有原则的,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基础,以党的纲领和政策为政治基础。第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的组织制度。刘少奇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一种规律,认为它“反映党的群众路线”。他说:“应当认识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破坏党的纪律,就是破坏党的团结,而破坏党的团结,就是破坏党的最高利益,危害党的生命。”[2]128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把党员组织起来,把党的各级组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正确处理党内各种矛盾,充分调动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三,采取党内斗争的方式来维护组织上的团结性。这种斗争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刘少奇主张首先采用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为了增强党的团结,我们党不但不允许缩小党内民主和缩小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必须保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2]128“对于那种有意地破坏党的团结,而与党对抗,坚持不改正错误,甚至在党内进行宗派活动、分裂活动和其他危害活动的分子,党就必须向他们进行无情的斗争,给以严格的制裁,甚至在必要时将他们驱逐出党。”[2]130
党的作风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党风包括了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良好的作风,成为执政党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些优良作风?刘少奇在建国后预见性地考虑到了执政党有脱离群众的危险问题。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作风,在革命尚未胜利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少出现,那是因为一旦你有官僚主义的作风,群众就不会支持你。但执政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面对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周围的喝彩声,有些人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不做调查就发布命令。党执政以后面临权力的考验,必须正确对待权利,正确对待主人和公仆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确实颠倒了这种主人与公仆之间的关系,把广大群众看成是需要管制的对象。还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搞特殊化。当时,刘青山、张子善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刘少奇指出:“执政的党,有的干部可能腐化下去……如果对腐化堕落的不处理,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可能变质,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革命等于白革。”[5]
鉴于此,刘少奇认为,一要树立正确的“公仆”观念,在全体党员中反复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刘少奇在接见北京市清洁工人时传祥时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466在党的八大上,他对怎么样做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二要建立完备的人民来信来访工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他说:“对于群众来信关系到多数人的问题,带有一般性、普遍性,就应当从政策上考虑,党委要作出决定,有些甚至中央要作出决定。无论什么信,甚至反革命信,不能任何一级机关都可以检查、扣留、追究。”[6]503三是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他认为,脱离群众是根本性的错误,是十分危险的错误。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刘少奇对于什么是群众路线做了说明:“第一,信任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测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400
[1]刘少奇选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8-413.
[2]刘少奇选集:下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佟英明.论刘少奇对执政党建设的贡献[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8(5).
[4]刘少奇.党内团结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执行[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3583/73601/74108/5039670.html.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726.
[6]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D26
A
1673-1999(2010)07-0001-02
朱夫夫(1981-),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政治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