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绍娟
(天津农学院 教务处,天津 300384)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
卢绍娟
(天津农学院 教务处,天津 300384)
对美国高校创新教育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启示,从而有助于摸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之路。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启示
1916年,教育学家杜威探讨了“科学的实验方法”的教育意义,提出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学说。1920年,教育学家特尔曼教授开始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193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次开设“创造工程”课程。1938年,奥斯本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缘创建了创造学这门新学科,并于1941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创造思维的专著《思考的方法》,从此,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提出了对学生实行专门教育的原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美国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卡纳基—梅隆大学和俄勒冈大学、犹他大学建立了四个创新中心,旨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首先制定了创造力的测量表。1953年,奥斯本又出版了《创造性想象》一书,从而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创造性研究”的关注。创造学首先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列入大学的教学内容,不久,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以及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等,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此外,美国还在1954年由奥斯本发起了“创造教育基金会”(CEF),旨在教育界中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以培养创造性人才。[1]
美国政府、社会和市场给予高校明确的导向。美国政府对创新教育非常重视,政府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放的教育制度营造了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迫使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在政府导向下,创新教育迅速在美国高校得以普及,各大学专门开设了开发创造力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美国还利用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方法引导高等教育走创新之路。美国大学的资质和办学水平由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评价,这种高等教育社会化评估制度,保证了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对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机制的完善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利用人才价值评估,引导社会各方面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制定了比较完整的人才价值评估体系,由国家人才制度保护委员会实施运作。在人才价值评估体系中,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指标,把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作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和企业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推动和支持作用。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民间组织的推动和支持。民间组织推动相关课程和研究,如美国创新学会是全美创新研究的专业组织,联合工商界、传播及艺术界、教育界以及科技界的跨领域学者,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进行不同领域的创新经验交流,旨在培养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创意态度与创新行为,研发创新的教材。同时,美国公司相当注重创意,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同时还十分注重与高校合作,使企业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支持。
美国大学较早采用学分制,每修完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干学分,修完规定学分便可毕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自身学习情况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美国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
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灵活,课堂教学环境宽松。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能力,大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角色扮演、讨论、模拟法庭、案例研究、独立学习等。学生有了最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教师能够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营造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
注重开展创新理论教育。哈佛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创造学”列为学生的基础教学课程。美国各类大学不但普遍开设了“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等课程,还应用创造思维的系统理论,对工、理、文、管理等学科的200余门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同时在军政机关和大众企业中,也开设了创造性思维的培训科目,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
科学确立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目的,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其实质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必须建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人才观,建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育人环境观和学校管理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政策导向,引导高等学校重视创新教育。高等学校有了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付诸行动,还要依靠政策的引导。国家在宏观政策上要有具体的导向性措施,可以设立高校创新教育专项基金,也可以改变对高校的创新教育评价指标,把创新思想渗透到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中,引导高校更加注重创新教育,使创新思想能够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积极发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学校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播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社会、企业对学校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资源支持,又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后盾。要加大学校和企业、民间组织的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民间组织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满足创新教育的需要。
逐步发展和完善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分制下灵活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在学分制基础上,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校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建立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的传授灌输式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设置“创新原理”、“创新设计”或类似的课程,建立相应机制鼓励教师讲授与创新有关的内容。[3]
[1]乔凤合,等.创新教育在美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5(6).
[2]罗海涛.美国高校教学特点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4(3).
[3]费正皓.中国市场经济新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7).
G642.0
A
1673-1395(2010)01-0335-02
2009-11-20
卢绍娟(1974—),女,天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