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现峰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新乡453003)
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
徐现峰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新乡453003)
高校武术教学今后应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高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发展对策
在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新形势下,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地盘正一点点被侵占,在校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积极可行的具体的改革建议。
社会上普遍存在轻视体育的现象,教育领域更有把体育视为无足轻重的观念,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武术教师自暴自弃,难以领悟中华武术的精粹,更不愿在武术技术和教学上精益求精,面对不断深入推进的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不愿接受新式教育理念,不愿从事武术科学研究,教学实践中难有创新。
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材选用没有新意。中华武术既有气势浩大的少林拳,又有柔软缠绵的太极拳;既有南拳和北腿,又有内家和外家拳。各地各派的拳种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而作为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却少得可怜。武术教材自身存在着单一枯燥的问题,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共性特点就是单调、枯燥、难度大。教学内容基本一直沿用国家规定的初级套路,以五步拳、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初级刀)、24式简化太极拳、42式太极拳为主。这些套路要让一个几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之内完全掌握它,确实是非常之难。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课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判多以学期末的技术考试形式为主,造成教师与学生片面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习。教学所授套路又太长,记不住,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练习,像做广播体操一样完成套路,考完了也就忘光了。武术教学考试,教师往往凭主观印象评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打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导致其对武术的排斥,这与武术的教学原则相矛盾。
目前,高校中仍然突出重视技能的掌握,轻教学轻普及。大多数学校对于体育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仍以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或在各类运动比赛中取得名次的多少好坏而论,而对于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武术教学没有下大功夫。教师忽视教会学生学习武术的方法,忽视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
武术教学有别于现代竞技体育强调动作技术的精确化和标准化的教学,任课教师对武术教学的意义和武术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性的掌握,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但是目前,每年从体育学院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有限,能在教学第一线上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学校武术教学许多由非专业的教师担任。由于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技术动作和教学规律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校武术专业教师也只能承担部分班级的武术教学,并不能满足全校的武术教学,有些教师思想不够稳定,极易转岗。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武术套路的掌握,还未能从高层次上引导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和对武术的真正认识。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场地器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必要设施,一般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必备器材,如剑、刀、棍等,但是很多只是闲置设备,与之相关的是教学只局限于现有状态,内容单一。许多高校多在室外进行武术教学,遇到雨雪天气难以保障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价格昂贵,许多高校缺乏必备的武术教学器材。
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科学性和可接受性。选编内容要与武术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同时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基础性和代表性。选择最基本、最常用的代表性动作。其三,实用性。选编内容既要重视武术运动的文化教育性和健身性,又能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攻防实用性等特点。其四,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其五,地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特色。例如:河南省选择少林武术,广东省选择南拳,湖北选择武当拳等等,大力弘扬民族体育优秀文化传统,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吸收融合世界其它技击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体现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
一方面是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起来,不只是教师教,可以让学生互当老师,进行教学、组织练习、纠正错误等,而后同学互评,老师点评。比如:在教完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之后,学习五步拳时就可以让学生互当老师进行教学、组织练习、纠正错误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会积极地去学习练习,为当老师做准备。为了当好老师这一角色他就会开动脑筋,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上下功夫。完成教学任务后再通过同学互评、老师点评,他又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下次就会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是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即改变那种“示范、讲解、练习、纠正、再练习”的单调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掌握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通过结合启发、评比、表扬、讨论、发言、提问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武术的育人功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武术教学现代化的实现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是武术教师,其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高低,直接影响武术现代化的实现。武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改变消极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成为一个能和专家、学生及家长共同构建武术课程的设计者;从只懂得如何教人运动的教练员,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教学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者。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注重职前与职后的培训,要把武术教师的培养作为武术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现代化素质的培养。武术教师要不断努力,充分利用体育院校及普通高校提供的教师“攻读武术博士学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专业硕士”等培养平台,逐步提高自身的学历、学位层次以及教学科研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武术现代化的需要。
武术教学场馆、器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必要设施,高校必须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场馆,购置相应的武术教学器材,使师生能够在宽敞明亮的环境里练习武术,强身健体,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
[1]李斌.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武术科学,2005 (5).
[2]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 (3).
[4]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93,ebook=93
G852
A
1673-1395(2010)01-0321-02
2009211215
徐现峰(1974—),男,河南原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及武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