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形式与结构特点

2010-08-15 00:49:10游凌涛
关键词:栽秧主唱红河

蒋 青 游凌涛

(红河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红河 661100)

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形式与结构特点

蒋 青 游凌涛

(红河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红河 66110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栽秧山歌》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谱例。

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形式;结构特点

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主要流传于以阿扎河乡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即《吾处阿茨》为主体。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族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每年栽秧季节青年男女一边栽秧一边唱《栽秧山歌》。所以,《栽秧山歌》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谱例。

一、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基本情况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则是哈尼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伴随着哈尼族的社会生活而发展,存在于各种日常生活中,包括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哈尼族多声部音乐主要流传于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其流传地区山高谷深、森林茂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是瓦渣长官的辖区。普春一带地处哈尼族聚居区域的腹心地带,周边村落均为哈尼族村寨。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得外来文化始终未能渗透进普春一带,哈尼族多声部音乐等原生态传统文化才得以系统地保存下来。

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和主要内容

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分为有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主唱帮腔、男女合唱、纯女声合唱、童声合唱几种形式。原生态的《栽秧山歌》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伴奏两种。有乐器伴奏的《栽秧山歌》,一开始由民乐奏出引子,由一人开腔主唱,其余众多歌手各自唱出所要表述的内容,各唱各的旋律,中间还有众人参与伴唱,主唱的歌手表述一乐段之后,提示众人加入和声伴唱,组成多声部民歌效果的形式。我们采集到的普春村著名哈尼族艺人陈习娘女儿陈夏苓主唱的《栽秧山歌》,由哈尼族传统乐器伴奏,陈夏苓开腔,其余人员分别插入不同的旋律,构成和声效果,声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歌词大意:哈尼族最忙的季节已经来到,忙得像汉族的赶马哥一样停不了脚,为了稻谷的丰收,为了秧苗的成长,我们要抓紧时间栽秧,在栽秧季节里唱栽秧山歌,不怕三亲六戚在身旁。《栽秧山歌》随着演唱场合、人数的不同,歌手们的情绪和演唱内容有所不同,带有即兴性和随意性。但是即兴的演唱是建立在稳定的传统的模式基础上的,仍然有一定的规律。

另外,我们收集到普春哈尼族女歌手陈烟崩主唱的《栽秧山歌》,表达的是青年男女内心激动、喜悦的心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仅是反映栽秧时节的快乐,更多地暗示着青年男女借栽秧的机会表达彼此的感情以及在一起劳动的幸福。歌曲里的帮腔主要是衬词,没有实际的内容,但是在音乐结构里起到和声的作用。帮腔的人员不定,声部也不定,少则4人多达30余人。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内容随着演唱场景的不同及演唱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而变化。有赞美春天的,有催促赶快栽秧的,有借栽秧时节来表达青年男女心中爱情的。例如我们在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传习所采集到的《世上没有后悔药》。这首歌有时是大家齐唱,有时又按各自的不同理解唱出不同的声部,形成优美的和声效果,不加任何修饰,是一种纯自然的美。我们还录制了哈尼族白那人共有的一首童谣——多声部民歌《阿迷车》。这首童谣旋律流畅优美,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梯噜噜》是哈尼族奕车人的多声部歌舞音乐,旋律欢快活泼,优美动听。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常常根据不同的场景演唱不同的内容。

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特点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由开腔词、主题词、帮腔词三部分构成。其中有构成纵向迭置关系的轮唱织体演唱方式,如我们在红河传习所录音到的《栽秧山歌》(陈夏苓主唱)。也有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低声部采用陪衬性节奏型持续长音与高声部相并置对比,两声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如红河甲寅乡的哭嫁歌《强拉牛儿把田耙》。还有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如1986年10月吴志明先生在阿扎河乡采集到的由陈烟崩主唱的《栽秧山歌》就是这种情况。此外还有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又同步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色彩。如李元庆改编的《栽秧山歌》这首民歌的声部结合采用密集的同度、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其音乐形态在织体结构、调式音列、地方色彩等多声部组成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调式与音列。《栽秧山歌》从旋律上看并没有出现第Ⅳ级fa、第VII级si音,调式音列为sol降la do re mi sol,但是降Ⅱ级的la音在高音位置时为原位不降,在低音位置时则降低半音形成降la,并趋向Ⅰ级主音sol得以解决。由此可以将调式看作是降Ⅱ级音的F徵调式。

节奏与节拍。《栽秧山歌》采用了变拍子,即4/4拍和2/4拍相结合,歌词的美妙婉转、曲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强弱错落、旋律的高亢低回紧密结合。

歌曲的结构与演唱形式。《栽秧山歌》在简短的引子后,由女声小组齐唱“咿瑟-瑟-瑟-咧-咿呜赛-咿瑟瑟”作为本曲的开腔,随后主唱与伴唱(帮腔)唱出“咿呜赛,咿瑟瑟”为主唱歌手助兴,与开腔形成呼应。接着引出主唱的主题唱词与众人的伴唱(帮腔)。第一段主题唱词节奏上以4/4拍为主,曲调悠扬并伴有切分节奏。在(咿呜赛!窝撮撮)带有小切分节奏的唱词之后,歌曲的速度加快节拍变为2/4拍,主题唱词相比第一段没有太大的改变。接下来伴唱(帮腔)分成两个声部,主唱与伴唱(帮腔)构成三声部演唱形式。在(咿呜赛!窝撮撮)带有小切分节奏的唱词之后,回到二声部演唱形式,在(咿呜赛!窝撮撮)唱词及简短的间奏之后,速度随之逐渐加快,最后一句唱词变为四声部,整首曲子在热烈欢快的情绪中结束。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劳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自己,受到不同民族的喜爱,虽历尽沧桑但至今仍然传唱不衰。还有很多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有待于专家和喜爱哈尼族歌曲的音乐爱好者去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

[1]李元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2]张兴荣.哈尼族民间八声部复音唱法的艺术特征[J].音乐研究, 2001(1).

J607

A

1673-1395(2010)01-0309-02

2009-11-26

蒋青(1969—),女,云南文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声乐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栽秧主唱红河
割麦栽秧两头忙
幼儿100(2023年22期)2023-06-21 03:21:02
栽秧
栽秧酒,不好喝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云南画报(2021年5期)2021-07-22 08:45:14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插秧
美国野马变身摇滚主唱 似引吭高歌表情陶醉
《红河三道弯》
艺术评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摇滚乐的过往今昔
海外英语(2013年1期)2013-08-27 09:36:04
那个Johnny又回来了!
Q现代艺术(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